网络文化对高师学生职业情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1-08-15 00:48梁国建吴素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高师教师职业情感

梁国建,吴素萍

(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网络文化对高师学生职业情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梁国建,吴素萍

(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势必对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造成巨大的影响。鉴于此,探析网络文化对当前师范院校职业情感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师范生职业情感培养的对策是当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的重要职责。

网络文化;高师生职业情感;负面影响;对策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型文化。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主体,因此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势必对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前师范院校职业情感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利用网络文化平台开展高师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对策。

一、高师学生职业情感的内涵

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1]。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是指高等院校中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体验与感受,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高师生的职业情感,需要加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理解,只有对教师职业的性质、意义、作用、价值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产生深厚的职业情感。教师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虽然目前来说教师的福利待遇并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高师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理解,既是他们在校学习的动力,也是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

2.良好的职业情趣。目前来说,教师的收入待遇不高,工作压力较大,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那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其实,教育工作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乐趣,最关键的是要有发现这种乐趣的心灵。教师职业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同时校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处在一群求学的学生当中,可以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时间,有能力,也有优势进一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陶行知早已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2]教育成为了一种乐趣,自然也就会产生深厚的情感。高师学生既然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情趣。

3.高尚的情感素养。作为一名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师学生必须要具备宽厚仁慈、博学多才、坦率真诚、乐观开朗的道德品行,这就需要高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感。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待遇不高,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阻力、打击、挫折在所难免,保持良好的职业情感的关键是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面对情感冲突与危机,教师要理智,头脑要清醒,沉着应对,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排解和消除情感危机,稳定自己的积极情感,使自己对工作充满热情与信心。”[3]

4.收放自如的情感能力。“情感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协调、处理情感的能力,它是一个社会人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自我调控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是教师职业的必备条件。”[3]比较其他职业,教师职业更注重情感和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准确把握自身与学生的情感状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能够及时感知、正确领悟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并且对此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才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不能忽视情感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文化对高师生职业情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受益于网络文化中大量积极的、健康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高师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业情感的养成也势必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深刻地改变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境,直接影响到传统审美的主导地位。来自互联网的纷繁复杂、浩瀚丰富的网上信息,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巨大的文化包围圈,种种不良的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校园,进而形成了多元校园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原有的主导地位[4]。

其次,导致高师学生的价值观倾斜。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四个特点,即“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高尚与世俗同在,利他与利己并存”[5]。网络虚拟、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往往在这样的状况下发泄出来,而且不受限制地被传播。此外,在网络中某些不良现象被放大,容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误导,使他们把人生成功等同于“赚大钱”,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同于“出人头地”等,从而引发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进而丧失进取精神和奋斗意志,导致职业情感的缺失。

再次,导致高师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弱化了对理想的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传播使大学生的审美逐步走向低俗,一些不好的习惯性格容易形成,例如攀比、懒惰怕吃苦、追求享乐浮华。这些性格习惯的形成使当代大学生迷失自己,失掉原来的理想目标。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价值观会直接影响祖国下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审美情趣低俗化对高师生的影响更加恶劣。

最后,导致高师生情感能力的缺失。情感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协调、处理情感的能力。正常的情感能力必须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互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长时间处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以“人机交往”替代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而导致离群独索,人际关系的冷漠,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高师生职业情感养成对策分析

1.注重网络文化的人文提升,提高审美情趣。文化的主导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不仅在物质文明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网络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从客观上要求对它的发展过程进行人文提升。高等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努力让内容健康、积极进取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引导网络社区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高等院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建设学生间共享学习心得的论坛等等,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树立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新风尚;定期举行“IT青年文化节”,积极地开展诸如电子竞技、网页设计、动漫制作与设计等竞赛性的活动;利用网络图书馆的功能,对视频、音乐、文字以统一购买版权的形式提供给需要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积极、健康的文化建设,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鼓舞大学生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2.构建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职业情感培养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育、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高师学生职业情感培养模式,发挥网络教育的预期作用。如:开设模拟课堂,并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上,相互交流和探讨;多开设教育类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代替原有的传统教学;努力建设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网站、新闻主页,在校园论坛上建立与教育相关的板块,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使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3.拓展和延伸网络的管理服务功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高师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就业难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对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带来极大困惑。高等院校必须做到以招生和毕业分配工作为突破口,在校园网上开辟就业信息查询、发布系统等,及时发布毕业生需求信息,方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同时给用人单位提供生源信息,尽量给高师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

总之,面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量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高师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高师学生职业情感培养工作的实效。

[1]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3467922.html?wtp=tt.

[2]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G].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

[3]张意忠.师范生职业情感再认[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2.

[4]吴素萍.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审美的负面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6,(12):45.

[5]刘绍怀.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N].云南日报,2010-07-26.

B844.2

A

1001-7836(2011)10-0113-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0.043

2011-08-30

2009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研究项目

梁国建(1956-),男,浙江丽水人,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吴素萍(1976-),女,浙江淳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高师教师职业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