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芃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及其强化
叶 芃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基于大学教育的属性和功能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需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和思维方式;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纠正认识偏误,创新教育方法,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爱国主义学说的理论内涵、科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实践原则和方法论,并将这种理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之中。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性;强化
爱国主义既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态度与情感,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和理论学说。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中小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教育的功能与属性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需要,强化爱国主义理性教育,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爱国主义的概念范畴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原则等问题上进一步厘清认识,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体系和教育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建设、改革创新,努力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
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范畴及其属性,人们通常引用革命导师列宁的那句经典名言进行阐释,即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毫无疑问,列宁的这一经典阐释准确地揭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与特征;但同时也应当指出,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这一阐释并非是关于爱国主义概念范畴的语义上的科学定义,爱国主义除了具有显著的情感性特质之外还同时具有其他的属性和内涵,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著名论断并不排斥爱国主义概念范畴的其他属性和特征。近年来,随着对于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我们把爱国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情感显然是不够的”。[1]与此相联系,人们通过对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回顾和反思进一步意识到,在我国面向全社会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它既是一种以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态度和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理性特质的教育方式。基于此,一些学者开始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特色与内涵,并提出了关于建立爱国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想,从而“使爱国主义的说明从爱国情感的直接描述中升华出来,建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1]然而,在我国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一些人基于对列宁的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的偏狭理解,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内涵主要定位为一种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情感为主的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人们强调认为,“爱”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信息,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情感、一种刻骨铭心的印象。因此,以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重在熏陶、感染和养成,要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优化生活及社会环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等,来影响人们的感性体验,进而使爱国主义的理念和要求逐步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内在情感和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换言之,这种基于爱国主义内涵的偏狭理解而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重感性、重实践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活动中,理论内涵和理性认知方面的教育被降至到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是有片面性的,并在高等学校也有一定的影响。
显然,这种片面地强调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与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特性和要求是不相契合的。固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依然要以激发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但是,达成这一教育目的和要求的路径、方式则应与面向社会或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所不同,即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应该着力通过理性教育的方式进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也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相应的行为规范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理性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目标内涵。换言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既是一种养成教育,也是一种理性教育;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性教育既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也是一种目的、目标。
同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片面地强调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式,还与我们过去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作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现状有着重要的关系。反思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体系和内涵实际上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和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的时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空洞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倾向,因而引起了教育对象的普遍反感,教育效果不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贯彻和强调。相对于前期的那种仅限于空洞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这种注重教育对象的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又同时出现、存在着忽视理性教育的倾向。经历了否定之否定,今天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在注重教育对象的感性体验和实践认知的同时,更加关注、强化这一教育过程中的理性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显然,在新的教育形式和背景下,强调爱国主义理性教育和认知,与过去那种浅层次的空洞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总之,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理性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明确目标、科学内涵和有效方式。在过去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放弃理性教育的宗旨和内涵;但是,这种理性教育实施的目标、内涵和要求不明确,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方法。因此,在今后的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认识偏误,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面向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教育与感性体验和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
在现阶段,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首先要在明确爱国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上下功夫,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内涵。事实上,我们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面临着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范畴诠释、解说不清晰的问题。譬如,关于爱国主义的本质,即爱国主义究竟是一种态度与情感,还是一种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关于爱国主义的民族性和阶级性的问题,即爱国主义是超越阶级利益及其冲突的,还是基于一定的阶级性内涵的;还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及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内涵的根基,不解决好这些深层的理论问题,就不可能有效、成功地对大学生开展关于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然而,上文中提及的有些问题,涉及到较为复杂、深层的理论、学术内涵,尚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艰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应对、解答这些现实的理论问题,是我们高校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面对现实,协作攻关,力争尽快地在关乎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教育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一些具有创新意义和理论征服力的研究成果。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批评党内不注重理论学习的人,他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行的。今天,我们的高校理论工作者要想在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理性教育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面对并深入地研究这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一个清醒、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没有必要回避一些在学术上尚存在着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其实,几乎在所有的学科研究中,人们都会面临着一些基本理论或理念认识分歧的困扰,但这些理论认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影响高校的学科教学工作。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们也应该持有这种开放的态度,把这样一些尚存在争议和分歧的学术理论题提交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们一道去思考、探索和研究,这恰恰是我们创新教育所期待的和要求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握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
其次,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要注重通过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和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养成科学、理性认识社会的方法和能力。这是现阶段大学生爱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当代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切实地保护好、引导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由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围绕着我国国家主权发生的国际争端和冲突日益频繁。在应对这种国际争端和冲突中,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是极其宝贵的,但同时又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如何切实保障好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之始终维系在国家政策法律的范畴之内,并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呢,其中最根本的措施即在于通过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和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养成科学、理性的认识社会的方法和能力。当然,这种基于爱国主义的科学、理性的认识社会的方法和能力,也是我国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内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它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性认知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里,如何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深层的理论探究转化为学生认识、把握世界、社会的方法和能力,就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经常被人所诟病,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教育环节上的缺失或乏力。通过科学的理性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养成科学、理性的认识社会的方法和能力,是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的要求,因为这种教育不仅只是要求教育者将一些基本的爱国主义原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而且要在这种理论或理念的教育中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通过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方法,使这些理论或理念的教育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入心入脑。
第三,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要把这种理性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之中,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并不否定情感教育或养成教育,爱国主义理性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同时也应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或养成教育之中。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在全社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对大中小学学生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以来,高等学校在创设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深入开展面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养成教育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将一些理性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贯彻、融入到日常的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养成教育之中,使这种基于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而这一教育方式和目标的实施、达成,则需要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爱国主义理性意识的强化与提升。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养成教育,通常是由校园文化景观、管理制度与行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大量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来实现的,而这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主体则是包括学校一般工作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因此,要想在这一个层面上实现强化爱国主义理性教育的目标,任务则更为艰巨。
[1]赵小鸣.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01).
G641
A
1003-8078(2011)04-0115-03
2011-04-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35
叶 芃(1965-),男,湖北仙桃人,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521041。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