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凯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含义
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1]。庞中英认为:“当代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已经建立了民族国家的民族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把本民族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别的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的一系列以各种形式表达的理论与实践,可称为国家民族主义或民族国家主义。”[2]43王志平认为:“国家民族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当代社会的自然延续,也是较为传统和富有建设性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内政优先’的口号下更加关注本国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处处以本国利益为重。”[2]43本文所论述的俄罗斯民族主义主要指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 (或对国家指导思想有重要影响),对俄外交有重要影响的俄罗斯民族主义,不包括俄罗斯种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
(二)俄罗斯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源
“从偏安于东欧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到地跨欧亚的殖民大帝国,从早期防御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到进攻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这是俄罗斯国家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发展的基本轨迹。”[3]
11独立民族与统一国家的形成
俄罗斯民族发源于广阔的东欧平原上,其祖先是东斯拉夫人。公元 862年留里克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但部族分散的历史使这个统一的王朝在 13世纪重新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1240年到 1462年之间俄罗斯公国被蒙古鞑靼人统治,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之中,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俄罗斯各公国的领导力量。摆脱蒙古鞑靼人统治之后,伊凡三世在 15世纪末基本统一了俄罗斯国家。对蒙古鞑靼人作战的胜利使俄罗斯民族奠定了俄罗斯东北欧东正教民族的救世主地位,使俄罗斯人感觉到自己承担着与其他部族不同的历史使命,而这正是俄罗斯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21东正教的传入与发展
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存在的三大基础是东正教、君主专制和民族性。”[4]“罗斯受洗”之前,俄罗斯信奉多神教,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多神教越来越不适应统一国家形成的需求。公元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引入俄罗斯,强令基辅的居民接受洗礼,很快东正教在俄罗斯传播开来,到15、16世纪的时候东正教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东正教上帝之爱和人道传统与俄罗斯的村社传统的结合客观上加强了俄罗斯民族的普世精神。而“第三罗马”学说的提出,使俄罗斯东正教随之成为基督救赎的中心,从此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民族生来就担负着弥赛亚的使命,对整个世界负有救赎的责任。
31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帝国领土的扩张
早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具有被动防御的性质,但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以及“第三罗马”学说的提出,俄罗斯民族主义开始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逐渐蜕变成以领土扩张、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为目的,不惜损害其他民族利益的大国沙文主义。伊凡四世时正式向欧洲宣称自己是“沙皇”,力图建立一个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大帝国。俄罗斯刚刚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领土面积仅为 280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自此之后的历任沙皇都扩张成性,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的领土已经达到 2 280万平方公里,随着帝国版图的确立,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
统一的俄罗斯形成之后,历任沙皇都对外扩张成性,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给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百年的侵华史中,沙皇俄国从中国攫取了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为侵华分子树碑立传,以此鼓励其他人的侵华行动。苏联 (包括苏俄)成立后,对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在两国交往中,也不时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子。
(一)沙俄帝国对中国的侵略及民族主义的表现
1618年俄国沙皇向明朝万历皇帝派遣裴特林使团,标志着两国交往的开始,但在此后的 300多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帝国带给它的邻国的却是无穷的灾难。1640年成立雅库次克督军管辖区,沙俄开始进一步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更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沙俄还为这些民族主义侵略分子树碑立传。这些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侵略者,被俄罗斯民族当做民族英雄来纪念,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
(二)苏联对华关系的演变及民族主义的表现
苏联 (包括苏俄)成立以后,基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在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善意,后又支持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中国人民很大帮助,但在此交往过程中,其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也为两国交往造成了障碍。
在国际关系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中苏关系的发展给这段话作了最现实的证明。苏俄开展对华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立足未稳的苏维埃政权。虽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帮助中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抗战的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以苏联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惜做出有损中国利益的行为,其大国沙文主义暴露无遗。
1919年 7月 25日苏俄政府发布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承诺“将中东铁路及其所有租让企业矿山、森林、金矿与他种产业,无偿归还中国人民”,但随着下半年国内形式的好转,苏俄政府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要求两国“合办”中东铁路,充分暴露了大国沙文主义。九一八事件之后,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苏联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议,公开向日本提议出售中东铁路,以出卖中国主权和利益来换得自身的安全,并对日本占领东北保持中立。但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又要求中共采取军事行动保卫苏联。1945年 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政府以出卖中国主权为条件换得苏联出兵东北。1950年 2月,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作出了让步,基于对其远东战略利益的考量,斯大林背弃了他对毛泽东的承诺,转而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使毛泽东解放台湾的愿望成为泡影。苏共二十大之后,两党开始出现分歧并扩大到两国关系之中。1960年 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1962年苏联鼓动、裹挟我新疆6万边民外逃苏联,并不断在中俄、中蒙边界增加军力部署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其现实原因。受其国内民族形势的影响和对外交实践的总结,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一边倒”到“双头鹰”的调整,两国关系也经历了由冷到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民族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一)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兴起的现实原因
11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
1991年 12月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经历 69个春秋的苏联分裂成 15个国家,俄罗斯联邦的面积退缩到彼得大帝时代的状况,俄罗斯人出海口再度被关闭。苏联解体了,社会主义垮掉了,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同时面对国内的民族分裂运动,维护俄罗斯联邦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的兴起成为必然。
21经济的衰退
1992年 1月 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盖达尔选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改革经济,此举使俄罗斯的经济陷入了长达 5年的持续衰退,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 45%,超过西方国家在 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 40%的降幅,使俄罗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国家陷入持续的混乱和动荡。1998年俄罗斯经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再受重挫,当年俄罗斯经济总量下降到世界第 16位,被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超越,社会的失序需要民族主义来凝聚社会力量。
31西方对俄罗斯的打压
领土面积的缩小,经济的持续衰落,使俄罗斯面临着沦为二流、甚至是三流国家的危险,以西方经济学家为顾问的“休克疗法”的失败以及西方对俄援助的口惠而实不至,让俄罗斯人对西方的警惕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西方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在前苏联范围内扩张势力,1999年 3月 12日北约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新成员。同年 3月 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南联盟发动空袭,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俄罗斯人倍感屈辱,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二)从“一边倒”到“双头鹰”的外交调整
11向往西方的俄罗斯无暇东顾
独立之初的俄罗斯认为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看,俄罗斯是欧洲的一部分,在国内实行西方式的改革,在外交上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希望以此取得西方国家的信任和对俄罗斯改革的支持。由于此时俄罗斯的外交重点在西方,而在亚洲外交中把中国排在日本、印度和韩国之后,甚至附和西方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旁敲侧击。
21“双头鹰”外交政策指导下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
1992年下半年俄罗斯开始调整亲西方的外交政策,注重对亚洲的外交,而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其亚洲外交的“第一重点”。1992年 12月 17日至 1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此后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92年 12月,双方确定“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 9月,两国宣布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 4月,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 7月,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俄罗斯在此阶段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与其国内的民族主义高涨是分不开的。亲西方外交实践的失败使俄罗斯民族倍感屈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民族主义中的“帝国情结”复兴,开始与西方拉开距离,有时甚至与他们发生对抗;俄罗斯社会对于俄罗斯的民族身份展开争论,强调俄罗斯不单是亚洲国家,而是一个欧亚国家,加强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关系来抗衡西方的压力,增加与西方交往时的筹码成为必然的选择。
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思想”是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新的发展,在普京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也更加理性。但在对华关系上却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认识到发展对华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好事,同时又对中国怀有戒心,使中俄关系更加复杂,也更加理性、健康。
(一)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普京上台伊始,俄罗斯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普京利用和借鉴了这股思潮,并有意识地加以调控。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以及“社会团结”为基础的“俄罗斯思想”[6],实质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国家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此时提出“俄罗斯思想”符合俄罗斯社会现实的需求,使俄罗斯民族主义更趋于理性,消除了社会进一步分裂的危险,统一了全民意识,为转型中的俄罗斯指出了发展的基本方向,增强了俄罗斯民族自豪感。
(二)民族主义与务实外交
普京于 2000年 7月 18日,首次以俄罗斯总统身份访华并取得积极成果,标志着中俄关系从叶利钦时期顺利过渡到普京时期。2001年 7月,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2009年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俄罗斯举办“汉语年”,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更加理性务实,由于普京大搞平衡外交也使中俄关系更加复杂。受其“俄罗斯思想”的影响,普京在对外关系中追求俄罗斯利益的最大化,突出外交的经济利益追求。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与出口大国,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着现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且对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重要意义,但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上有很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扩大对华能源出口,抢占中国这个大市场;另一方面又害怕沦为中国的能源基地,更害怕中国的强大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充分暴露了俄罗斯民族缺乏安全感的民族性格。中俄能源合作中引起关注最多的当属中俄石油管线问题,1994年俄方向中国提议修建中俄原油管道,2001年 9月 7日,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规定修建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2002年日本以提供 75亿美元援助为诱饵对俄罗斯展开游说,年底,承担安大线管道技术经济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声称要放弃安大线,改修安纳线。最后俄罗斯考虑到体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提出修建“泰纳线”,同时为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各国供油,还可以越过太平洋,远输美国西海岸。这既有利于俄罗斯从中获得更丰厚的石油利润,也有利于俄罗斯在大国外交中利用能源牌使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
纵观中俄关系史,俄罗斯民族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进入新世纪以来又促使中俄关系更加理性、健康。中国的持续发展给俄罗斯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压力,两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中俄两国关系将进一步深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博弈,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是否还会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加深沟通与理解,使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1]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
[2]张振,宋建章.当代俄罗斯国家民族主义浅析 [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
[3]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0.
[4] Н. Б е р д я е в ю. Р у с с к а яи д е я[M]. Мо с к в а: Р у с с к а я д р а 2 В д а,2001:51.
[5] В. В. П у т и н. Р о с с и я н а р у бе ж ет ы с я ч е л е т и й[N].Н е з а в и с и м а я г а з е т а,30 д е к а б р я1999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