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李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湖南 长沙,410208)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途径的探讨
陈波 李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湖南 长沙,410208)
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专兼互补,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结构的思路,介绍了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双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并对创新教学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团队活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这些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并促使教学团队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教师素质
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力量,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自2008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以来,在团队结构优化、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和探索,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本文主要就数控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更好地与兄弟院校教学团队进行交流和共享。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熟悉机械加工和数控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双师”素质教师并不简单等同于“双证”教师,而在于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自企业引进的专任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专任教师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但这种培养均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达到“双师”素质要求。为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团队在加强对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成动态互补的专兼结合“双师”团队。
选聘并保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之一。兼职教师是企业的骨干,参与教学工作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其自身和企业的工作,为此,教学团队努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团队、兼职教师、企业三方互惠机制。通过主动服务行业企业,以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外协加工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建立校企共生发展关系。通过订单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途径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合作开发、产品试制、加工等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协助和条件,将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任务和内容。在以各类工学结合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利益上的结合点,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之间有工作上的结合点,加强了相互信任和双向交流,夯实了专业服务产业的基础,扩大了兼职教师来源,提高了兼职教师的稳定性。
兼职教师选聘时从整体上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学历、年龄结构以及地域分布的合理性,注重弥补专任教师专业结构和实践能力上的欠缺,从整体上实现专兼结构优化,优势互补。随着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入,教学团队已从企业选聘了97名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以上职称)和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建立起了兼职教师库。每期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技术专长从中挑选合适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既发挥了各自的专业和经验优势,产生1+1大于2的整体效应,又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加强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对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整体水平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教学团队采取有效的策略,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为了形成合理的梯队并确保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团队确立了重点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目标。对专业带头人采取国内进修深造、出国访学、考察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其掌握数控技术专业前沿应用理论,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具备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和教学科研项目实施的能力,能成为专业教学领军人物和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团队相应地制定了主持1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承担1项省级以上课题等具体考核要求。
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则通过分批选送参加培训、进修、交流;企业顶岗实践;在企业兼任技术工程师;开展技术服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途径,提高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维护等方面的教学骨干、技术能手。骨干教师还必须担任工学结合课程负责人,参与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以此促使其全面成长。
对其他教师,则通过轮流外派培训、学习,企业顶岗实践,接受导师指导、参加内部培训和专业轮训,参与课题和课程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使专任教师及时掌握数控技术的应用和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团队规定,凡已离开企业4年以上或累计企业实践经验不足2年的教师,包含专业带头人在内,每年都必须利用假期到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为期40天以上的顶岗技术实践,并提交总结报告和企业的鉴定意见,系部补贴交通费和生活费,并支付企业指导教师的津贴。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教师能体验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熟悉相应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有效提高了团队实践教学水平,并能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应课程的载体和内容,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教学团队建立了常规的内部培训机制,每年年初由团队负责人针对团队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或所表现出的明显差距,制定内部培训提升计划。先后开展了以企业调研、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素材收集、网络教学等为主题的培训活动。
为了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每期开展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数控机床维护维修、UG软件建模与自动编程等针对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轮训,教师根据自身基础选择起点等级,并逐级达到高级水平。
内部轮训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教师担任主讲。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一定比例课时的现场指导,强化操作规范、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轮训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按企业工作过程实施,并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以促使经验和心得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
为了实现团队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建设目标,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教学团队支持教师进行技术进修和学历提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并要求35岁以下无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必须在5年以内取得硕士学位。适当减轻参加技术进修和学历提升教师的工作任务,调整授课时间,尽力创造条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获取兄弟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团队非常重视院校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在网上关注各校的培训信息,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与兄弟院校联系,邀请来校交流或到对方学习考察。
数控技术团队发挥专兼结合的优势,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按照“对接产业需求、校企全程合作、加强订单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理论实践融合”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团队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岗位要求有深入理解,在课程教学改革当中,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将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与学校教学环境、校园文化、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团队基于工作过程优化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效对接。
教学团队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先后与中联重科、德国博世等知名企业开办了订单班,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校企交替实施培养过程,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特定岗位要求,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教学团队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在巩固与已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同时,开发了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保证了人才培养所需的校外教学条件
团队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团队中的兼职教师本身也是专业与企业联系的直接纽带,对提高实训实习教学质量,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和生产环境服务于教学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通过全方位的建设,教学团队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也进一步提升。目前,团队中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达97%。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改革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课程方案,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团队也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开发和教改教研经验。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服务,形成了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近年来为开展技术咨询、应用服务268人次。教学团队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各级教研和科研课题2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7门院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24本,取得专利6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关注和应用推广,两年来,已接待兄弟院校考察和学习交流活动436人次。
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完善团队运行机制,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铸就社会服务品牌,并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示范辐射窗口。
[1]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 [J].高教论坛,2010,(2)
[2]陈忠林.论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的定位与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10,(8)
[3]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4]谈征宇.高职师资培训人力资源在高职教育上的开发[J].职教论坛,2008,(8)
[5]杨敏恒.人力资本视野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8(4)
On Approachesof Building the Professional Dual-teacher Teaching Group
CHENBo LIQia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410208,Hunan)
The excellent dual-teacher teaching group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alented graduat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building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Numerical Control teaching group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take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roposes idea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plementation of full-time teacher and part-time teacher,and optimiz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group.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ual-teacher qualification are introduced.The innovation of managing teaching group,arousing the vigour of teachinggroup,and soon arediscussed.By theaboveideasand approaches,the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group areeffectively improved,and the teaching group has made a good achievemen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uch as 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innovating the talent-training modeof work-learningcombination,improvingthe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etc.
teachinggroup;dual-teacher structure;teachingstaff;teacher'squalification
G211
A
1671-5004(2011) 06-0090-02
2011-12-13
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ZJGB2009002)资助成果。
陈波(1983—),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数控维修、职业教育
李强(1975—),男,湖南宁乡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自动控制、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