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区域文化研究与校企文化接轨

2011-08-15 00:43:07彭雪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张謇铁军南通

彭雪华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江苏 南通 226007)

·历史·文化研究·

高职院校区域文化研究与校企文化接轨

彭雪华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有利于形成兼具学校的个性与区域共性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进而可通过增强校企互动、推进文化产业化、引入CIS系统等手段,系统的加强校企双方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文化接轨。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文化研究;校企文化接轨;南通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较长的经营历史中形成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发展于某地区的企业,与所处环境的长期互动,区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必然反映到企业中来,并且体现在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的社会化行为中。因此,企业会在企业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受到区域文化影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校企合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区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着战略资源作用,高职院校对区域文化的研究的深度与把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毕业生对当地企业文化的内化能力,高职院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职能,同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有利于校企文化的接轨。通过高校的优质学科研究平台、产学研转化平台,不但可以使区域文化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南通高职院校区域文化研究及其与区域企业文化的关系

南通濒江临海,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并且,南通现有南通纺院、南通职大、南通农院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各院校都正在或系统,或零散的开展南通地区的文化研究,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试以南通为例展开论述。

1.张謇研究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满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腔热忱,在南通创造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近代中国一流的工商业、一流的文化教育事业、一流的城市建设。张謇创造的诸多“中国近代第一”,使南通获得了“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美誉,为南通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张謇研究在全国均有开展,南通高校大多开展过张謇研究,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均设有张謇的专门研究机构。南通纺院将张謇研究作为其主要校园文化品牌,“以张謇职教思想的承继和创新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动脉,以张謇‘知行并进’的职教思想精髓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灵魂。”[1]36纺院成立“张謇职教思想研究会”,建立张謇职教思想专题网站、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出版《张謇职教思想研究论文集》,就张謇先生“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方式、“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人才培养观,所形成的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都进行了历史传承与当代职教改革相结合的全面探索。此外,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形成校园文化的总体形象,学校主要建筑物包括场地场所命名,诸如“张謇广场”、“季直大道”、“龢謇楼”、“知行园”等均取自张謇的作品、言论及经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张謇职教思想、秉承并发展张謇职教理念。

2.“铁军精神”研究

南通的“建筑铁军”蜚声海内外,南通作为“建筑之乡”享誉全国。五六十年代,南通建筑队伍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创出了自己的品牌。80年代初,南通铁军在大庆油田留下了“大庆有铁人,南通有铁军”的佳话,截止到2010年,南通建筑业共获61项鲁班奖,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老一辈铁军人可以概括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战必求胜,争创一流”。走进新时代,南通建筑铁军精神又可概括为“五千五万”,即“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靠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事业,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尽千难万险谋发展。”

“铁军精神”对南通的建筑类企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更为区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简介中提出,公司“是全国知名的‘南通铁军’主力之一。”中南集团明确“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善打硬仗、不断改造、服从意识、自觉意识”的铁军精神为企业作风。南通四建对铁军精神最为重视,明确公司是“南通建筑铁军发祥地”。铁军品牌成为南通建筑企业的核心文化。

在南通高校中,较多研究铁军文化的是南通职业大学。该校在学校主页、招聘启事、系部介绍等领域不同程度的提及“铁军”,学校宣称“在南通建筑铁军中有近一半的民营企业家毕业于我校”。该校建工系在系部简介称这是“建筑之乡南通培养项目经理的‘黄埔军校’、‘铁军’的‘摇篮’”,建工系党总支组织在师生中开展“争做铁军中的一面旗帜——建筑施工实践中价值观的教育”党日活动等相关活动,将铁军精神的研究与企业的施工实践紧密结合。

3.“南通精神”研究

2005年南通宣布了新时期的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所谓“包容会通”,是指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所谓“敢为人先”,就是敢于突破传统,超越现有,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体现了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风骚、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

“南通精神”源于社会群众,在被提炼明确之后,又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对南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通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南通精神就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企业理念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等核心理念与“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包容”、“团结”、“海纳百川”等理念与“包容会通”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包容会通”一词的表述、内涵主要为南通职业大学丰坤武所提。[2]1丰坤武除对南通精神进行专门的研究外,还对南通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并将南通文化特色概括为“江海风情”、“海派风神”、“淮吴风韵”,其实质是对南通精神的深度阐释和文化解读,体现了他对南通精神研究的持续性。

4.红色文化研究

南通地区是一块红色的土地。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斗争年代,红十四军在江苏南通诞生,播下了江海大地武装斗争的火种,建立了党在江苏最早的工农武装。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十四军创始人之一的刘瑞龙有着深厚情缘,刘瑞龙毕生收藏的农业类藏书和研究资料即赠送保存于此。为了秉承先贤厚望,弘扬先辈革命精神,南通农院以弘扬红十四军及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为核心,以“刘瑞龙图书资料室”和“农业教育博物馆”两块基地建设为抓手,自学院至大学生形成了特色体系,树立起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强支柱。学院成立了刘瑞龙研究所、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课题组等研究机构,围绕刘瑞龙有关农业教育论述、诗词研究、刘瑞龙农业思想展开研究。学生中成立刘瑞龙思想研习社,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传统及其农业思想。学院还组织开展刘瑞龙同志诞辰100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纪念展、文艺演出、瞻仰红十四军纪念碑、召开“刘瑞龙农业思想研讨会”、诗词朗诵会、书画展览、开通纪念网站等形式,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刘瑞龙同志的革命精神。学院还建有瑞龙文化广场,刘瑞龙塑像,校内道路、楼宇命名也与刘瑞龙生平或刘瑞龙的诗词建立了一定的关联。

二、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文化与校企文化对接研究的特征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首次提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南通高等职院的区域文化研究与企业文化对应接轨,是高职院校地域文化与校企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也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一个体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存在以下一些特征:

1.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与企业文化直接对应接轨

通过“南通精神”与南通企业的企业文化对比可以看出,区域企业文化承载所倡导的价值体系是具有南通特色,构成了该区域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要素和核心基因。南通职大的南通精神研究中的文化元素与精神要件,与南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直接对应的接轨关系,是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

2.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与企业文化系统对应接轨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实现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虽然程度不一,但是呈现了系统化的趋势,南通纺院、南通农院的区域文化研究都呈现系统化特征。南通纺院、南通农院分别以张謇职教思想和刘瑞龙农业职业教育观的承继和创新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脉,以张謇“知行并进”、刘瑞龙“以农为本”的职教思想精髓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灵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3.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与企业文化对应接轨存在的薄弱环节

出于对区域文化重视认识程度的不同,南通各高校相关研究深度与广度也不尽相同。如南通纺院、南通农院都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两校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数量较多。南通精神与铁军精神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的数量较少。从系统性的角度而言,南通职业大学的铁军精神研究及文化传承则主要集中在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的二级管理单位建工学院。

三、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文化研究与校企文化接轨的实现

目前,区域文化研究与校企文化接轨间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推动机制,二者处于无意识、非紧密的关联状态,如何进一步建立制度化、常规化机制,推动区域文化研究为校企文化接轨,任重而道远。

1.主动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校企文化接轨的准确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并没有有意识的与企业产生关联,南通纺院承继张謇先生“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3]480的思想,并将其引申、发展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思路,贯彻于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在当前企业中也有,如吉利学院、熔盛学院等,都是主要出于企业培训员工的需求而建的,与张謇的思想不谋而合。高职院校的区域文化研究要与企业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对接,可以根据企业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区域文化的内涵,调整区域文化在企业的化入方式。如张謇研究中强调其“艺尤非德行不行”[3]191,“学问兼履历乃成”[4]11即“术 德兼修”、“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这里的“德”与“履历”,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德”,什么样的“履历”,可以与企业主动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整。在文化研究中,这种模糊化的概念很多,尤其区域文化研究中,大多为近现代的名人,语言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容易产生定义宽泛的现象。通过与企业的互动,找到与企业实际相匹配的理念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通过企业核心人物反复探讨和论证,了解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知度与认同感,进而对本校区域文化进行调整,可以推动校企的文化接轨。

2.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校企文化对接的新平台

企业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学校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二者在文化建设上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以南通农院为例,学院的红色文化可以与企业产生互动合作关系,学院通过邀请企业员工参观农业教育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刘瑞龙事迹展、深入企业宣讲红色文化等方式,丰富与升华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优质校园文化与企业及社会的互动,强基固本,高奏主旋律引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校企合作的新平台。

3.CIS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接轨的系统性

所谓CIS是对企业形象有关的一切要素:理念、行为、视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达,以谋取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系统。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取这一方式管理自身的识别系统。高校打造区域文化特色,要注重南通区域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自身和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环境特的需求特征,但是当特色文化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就应采用CIS系统来进行管理工作,总体原则是“主攻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推进行为文化,提升物质文化,强调特色文化”[5]109。主攻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首先要主攻精神文化,充分挖掘和弘扬学校精神内涵,形成全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规范制度文化,指制度规范是承载企业文化与校园实施的一种约束形式,通过建立规范制度和测评机制,导入科学管理轨道,从而有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行为文化,指将学院或企业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观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实现学院核心理念价值观转化成为师生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物质文化,主要做好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开发,运用物质形象的建设手段,营造整体文化氛围,提升整体形象。

4.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接轨的利益双赢

目前,各高校的区域文化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进行实际的应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各地开展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品、开创城市品牌的直接资源和品格提升保障。区域文化的产业化,依托于对于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南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高职院校对区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发挥区域文化的实用功能、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产业化。由于产业自身的区别,其对文化产业化的态度不同,如南通的建筑产业几乎都以“铁军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一大精神支柱,涵盖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南通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家纺产出地,与张謇对南通的苦心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家纺企业在企业文化中罕有提及张謇,没有利用张謇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历史厚重感。高职院校的区域文化中,有许多确实可以产业化运作。如南通农院的红色文化经营的过程中,建设了农业教育博物馆,其中除了农业历史、农具模型、农作物品种的展示外,还有专门的刘瑞龙同志的展览厅,学院还有收藏刘瑞龙同志赠书的专门阅览室,可与旅游企业合作,作为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南通精神”、“张謇文化”等作为南通重要的文化名片,可以将其印制在旅游产品上,成为具有南通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到此一游的纪念意义之外,更增加了对南通的理解与感悟。此外,张謇作为南通的千古一人,也可进行民间节日的策划,通过办节,来系统的推进产业化运作。通过这样的运作,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可以实现深度的合作,学生在理解校园文化的同时,便是增进了对企业文化及企业产品的了解,对其实现两种文化的接轨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

[1]马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建筑物命名的张謇意涵[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丰坤武.崇文厚德 包容会通 力求精进——南通精神探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

[3]张謇.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政闻录:第14卷[M].台北:文海出版公司,1931.

[5]赵丽萍.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创新机制与构建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

Research on Reg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ulture Integration between Campus and Corporate

PENG Xue-hu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f dedicated to research on regional culture by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ir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are able to forge and put in place some campus culture brand 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ity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universality,which can further systematically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nd promote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roduce CIS(corporate indentity system),thus toealize the culture integration between campus and corporate smooth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research on regional culture;culture integration between campus and corporate;Nantong

I227

A

1671-8275(2011)06-0121-03

2011-10-2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方式研究”(项目编号:08JSD8800071)的阶段性成果。

彭雪华(1977-),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敦煌文学等。

责任编辑:文 月

猜你喜欢
张謇铁军南通
新昌县征订《铁军》连续五年超千份
铁军(2022年12期)2022-12-07 11:51:46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铁军颂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铸成消防铁军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44
非遗南通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6
南通职业
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 06:12:10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