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英,刘俊玲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颜氏家训》话“讳饰”
刘俊英1,刘俊玲2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直到中国修辞学的成熟与发展期,“讳饰”才作为一个独立修辞逐渐被明确下来。最明显的直接涉及“讳饰”的是《颜氏家训》,它不仅用实例说明了“讳饰”的常态,并且提出了“讳饰”的正确使用问题,使其正式成为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专业术语。在此着眼《颜氏家训》的相关阐述,展开“讳饰”修辞格的概述,赏析该修辞格的艺术表达,能明确正确使用该修辞格的意义和艺术表达效果。
讳饰;修辞格;中国修辞学
“讳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使用者只是简要提及甚至一笔带过,当然,这也与中国修辞学一开始没有明确分类有很大关联,所以,“讳饰”修辞格的相关阐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较分散。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孰能修之?”[1]我们常说的“《春秋》笔法”里的“婉而成章”即指“讳饰”。[1]13“婉”,曲也。谓屈曲其辞,有所隐讳。可以说,从《春秋》开始,“讳饰”才逐渐发展为中国修辞学史上一个固定的现象,但还称不上是一门学问。
在中国修辞学成熟与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讳饰”作为一种修辞逐渐被明确下来,最明显的直接涉及“讳饰”的是《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风操》从过度避讳先父母名字的实例谈起,阐述了颜之推的“讳饰”观:“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2]61又引用《礼记》:“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进一步指出,避讳应该有所斟酌,适可而止,否则会像梁朝的谢举,虽向来有声誉,但却因为听到别人称先父母的名字就痛哭被世人讥笑;“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2]65,以及针对颜之推所处年代“今人避讳,更急于古”[2]69,指出“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2]85等例子更是明确了恰当使用“讳饰”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能因为要避讳而一味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固然没错,但过度小心则会阻碍人的进步。
《颜氏家训·书证》举例汉朝孝元皇后避讳父亲名字里的“禁”为“省”字,说明了“讳饰”对于考证文献有很重要的作用,懂得了古人的“讳饰”,能考证出一些文献中的讹误。
尽管涉及“讳饰”并有所阐述,但《颜氏家训》也没有使“讳饰”独立成为固定在修辞学上的术语,之后,从唐代开始直至清朝,中国的修辞学语论多散见于各种诗话、词话中,并且那些诗话、词话多是论诗词之作的风格,即使论修辞格也只是涉及比喻、比拟、夸张等诗词中常用的,几乎没有提及“讳饰”,直到中国近现代修辞学才正式有了其定义。
由《颜氏家训》可知,“讳饰”最早是指封建时代的避讳,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圣人或长辈而不直呼其名,设法避开或代替的一种特有的习俗;这种习俗自秦代以后历代相沿,以致于“讳饰”一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出现“文字狱”等历史事件;古代“讳饰”应该说是封建道德的产物,直到民国以后才渐渐脱离封建性的政治倾向,“讳饰”才慢慢有了明确、客观的定义。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3]137这一定义使“讳饰”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又叫做“婉曲”,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话间接地表述,之所以称为“饰”,是因为这种修辞格能够起装饰美化文辞的作用。
关于“讳饰”分类,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法。从应用范围上看,《修辞学发凡》将其分为公用和独用两类,比如“国讳”就是最常见的公用讳饰,当政皇帝的年号、字号等在其所在那个时代的全体国民都知道避讳;又比如《颜氏家训》中所举例,某一家族,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从使用的作用方面看,可分为回避掩盖和装饰美化两类,回避掩盖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遮掩,例如在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说话要小心,别犯他的讳,鲁迅笔下的阿Q有“癞疮疤”,他便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字的音,后来连“光”、“亮”乃至“灯”、“烛”也讳,有人犯了他的讳,“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又如人死了说成“老了”、“走了”、“去见马克思了”,等等,还有上文所说的“国讳”、“家讳”等都是回避掩盖。装饰美化则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委婉改变,一般听话人都能明白,如上厕所被说成“更衣”,又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里的“停止了思想”、“睡着了”就是委婉的文辞“装饰”。从语境角度看,还可以分为书面讳饰和口语讳饰,《红楼梦》中贾雨村教小黛玉读书提到一细节,黛玉母亲名字里有“敏”字,每次写起时总是可以少些或者多写一笔,是最显眼的书面避讳;至于口语讳饰则是举不胜数,随处随时都可见,尤其是口语加上体态语,本身就是很好的讳饰,比如同样是说“那件事”,如果说话人加上狡黠的一笑,再挤眉弄眼一下,与仅仅平淡的说一句“那件事”所表达的含义绝不相同。从使用目的角度上看,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将讳饰分为五类:一避复,即避免重复;二避嫌;三避讳;四避熟;五鸣谦,即通过讳饰表示谦逊。[4]
“讳饰”不是随心所欲使用的,也不是想用就能用好的,使用应讲究一定的方法。首先,要根据自己的使用目的选择是否用讳饰,除去上文所述的杨树达提出的五类以外,还应考虑避讳的实际目的;此外,还应考虑情感目的,有时使用讳饰是因为不雅,例如,有知识讲文明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是不说“屙屎撒尿”的,尽管直白,但不雅,农村人多说“上茅房”,现代城里人则说“上洗手间”,这类讳饰指出了原概念表述所暗含的相关处所,大众化,使用广泛;有时使用讳饰是因为不忍,最常用的就是对死亡和结束的说法;有时使用讳饰是因恐惧;有时使用讳饰是因当时当地不许,由于迷信习俗、礼法权势的禁忌而明令在某种场合不许直言某词语,人们只得按规定用其它词语替代,有专家称之为“禁忌语”。其次,要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避讳方法,避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改字:如秦始皇名嬴政,“正月”的“正”与“政”谐音,便被改为“端月”;空字:是把要避讳的字空去不写;缺笔:就是把要避讳的字改变笔划,如前文中提到的小黛玉写“敏”字。
常见的修辞格,不论是比喻、夸张,还是对偶、反复,抑或是设问、反诘,其作用价值,都是为强化寓意、加强刺激力度,凸现情调,加深印象,以引起注意,唯独讳饰却另当别论。
不说在封建社会讳饰从文化领域反映了封建贵族,尤其是封建皇权的独尊权威性;不说在古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讳饰的传情达意的实际功用性;也不说前文所提到的讳饰的回避遮掩、装饰美化作用;仅仅从文章的艺术效果来说,讳饰足以能达到文艺创作理论所强调的 “声外之声”的艺术效果,有时候能够满足含混其辞、模糊概念的创作需要,从而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还可以起到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等作用。有时候又能起减弱刺激、缓和情调,以利读者听者接受的作用。
大多人一提起讳饰首先想到的是其“避讳掩盖”的功能,除了日常用的诸如死亡这类不好的话题的隐讳用法之外,似乎讳饰没有别的什么使用价值,实际上,特别是现代社会,讳饰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随时代演变有了很大发展,被赋予了新鲜语素,具有了鲜明时代特征。同样是说死亡、结束,在现代年轻人口里更多是用“over”这个英文单词代替以前的“走了”等隐讳说法,原本死亡和结束都应该是让人觉得遗憾难过的话题,但用上现代手法加以讳饰,反而使沉重带上一分轻松的诙谐幽默。类似的还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现在的网络语言,运用各种方法诠释新“讳饰”:有拼音缩略,比如,“这是 GP规定?!”用“GP”讳饰脏话“狗屁”;有同义词替代,比如,“我看那些官员也是吃人体加工物长大的”,“人体加工物”隐讳粪便、屎之类恶俗难听的污言秽语;有采用空格或特殊符号拆散固有词语,产生陌生效果,从而实现讳饰,比如刚刚看到朋友的QQ签名“真T/M/D火!”;还有充分发挥讳饰的模糊作用,用欲言又止、或者高度概括的模糊语言大搞“模糊”讳饰。最新鲜的,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官场讳饰学”,可谓是讳饰修辞格最具时代性的体现,比如把限制上访者人身自由的做法称作“办学习班”,把公费出国旅游说成是“考察学习”……
由此可见,“讳饰”不仅是文学创作上的修辞艺术,也是社会艺术、生活艺术,“讳”能使阴郁、压抑、沉痛等不良感受稍稍减弱;“饰”能美化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粉饰,希望使用者多从美的角度出发,用“讳饰”的幽默点亮美好,而不是掩盖丑恶。
综上所述,讳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虽然并未长期占据清晰的理论研究地位,不像比喻、夸张等常见修辞格那样曾经被无数文学家在他们的文论、诗话、词话等著作中大篇幅地提及,但却依然有着自己日益清晰的发展成熟脉络。讳饰修辞的研究应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能浅浅略论,我相信,只要认真思考,讳饰修辞格的研究一定能有更深的拓展。
[1]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H15
A
1671-8275(2011)06-0100-02
2011-10-18
刘俊英(1981-),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
责任编辑: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