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菲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论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关系
孙雪菲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神道教;佛教;本地垂迹
在日本数量之多的宗教中,最主要的宗教有佛教、神道教和后传入的基督教。尽管日本人种和语言是很单一的,但是日本社会所表示出来的显著特征则从未有过单一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宗教以多元化的方式并存。宗教是国民自己的事情,国民有权信仰任何一种宗教或者多种宗教,在日本,大多数人既是佛教的信徒又是神道教的信徒,日本人家里既有佛龛又有神龛,一起并置的时候,日本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觉得很奇怪和不安,日本人相信神道教和佛教是多神教。因为是多神教,即使把其他的神和自己的神同样来供奉,这些神也绝不会嫉妒。通常,许多日本人举行婚庆典礼或者参拜神社的时候是按照神道教的方式来进行的,葬礼则是按照佛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每年圣诞节的时候,还要按照基督教的方式来过。由此来看,日本人已经把宗教视为一种风俗习惯,而不是采取某个宗教的思维或者固定的形式。
日本文化的核心是神道教,什么是神道教,没有任何一本书或典籍里有明确的教义,不是某个人的一个想法、一个发现而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变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从日本人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日本神道教的宗旨是“听无声之声,看无形之形,不知所以然而然之亦为神道。”没有任何出处记载,以民间传说和神话为依托,把口耳相传的东西放在了一起,究其原因,是日本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神灵、天地之神和祖先神灵的祭祀与崇拜,是对善恶凶吉和罪恶的观念的认知,正因为日本人认为是有神灵存在,因而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宇宙成立之初,天地一片浑浊,然而轻的上浮命名为天,重的下沉命名为地,这一片混沌之中,天地中的苇芽转化为第一位神,随之两个年轻的神是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他们结合生下了八个子女,这八个子女幻化为八个岛,而这八个岛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国家。随后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又创造出了风神、海神、河神、山神、树神、火神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是美丽的太阳女神,统治天国并且给人们带来光明。各国都对太阳有着不同信仰,但其崇拜内容和形式却各有不同。传说日本是太阳神所创造的,天皇是太阳神的儿子,太阳旗也来源于此,因此日本也称“日出之国”。由于日本的原始信仰是源于自然万物,因此他们认为是受自然的恩惠而使这个民族兴旺发达,日本神道教便立足于日本传统原始信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最终的神道教。神道教作为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与日后传入日本、拥有完整教义和体系的佛教进行融合发展也是日本宗教历史上的一个进程。
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最后几经周折传到日本。佛教传入之前,日本人信奉的是神道教,但神道教当时处于原始神道教阶段,没有教义,不像佛教那么完整。佛教传入日本之时,因为日本处于对原始神道教的信仰,很难接受拥有一个完整体系、缜密的佛教。因此佛教的传入必然会引起争议,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民族信仰上。
在文化上,既有主张和积极引进大陆先进文化的代表苏我氏,也有主张固守传统文化的代表物部氏。钦明天皇时,苏我氏与物部氏共同把持朝政,对于佛教的引入,苏我氏表示为吸收先进文化极力推崇,而物部氏则反对佛教传播,认为佛教的信奉必然会惹怒神灵们,因而极力固守本国固有的神道教。
佛教引入后,天皇接受佛像并决定把百济王献的佛像和佛经赠给了苏我稻目,先来供奉佛像,看看会有什么效应。而物部氏极力反对,认为此番举动势必会让国神发怒,视为不敬。苏我氏修寺供佛后,日本突发疫病,死了很多人。物部氏向天皇奏明,这一定是供佛而招致国神动怒,产生了疫病,为了今后国民安康,还是早早将佛像投入江中祈求今后的幸福。天皇感觉言之有理,便准奏,把寺庙焚毁,将佛像投入江中。到了敏达天皇的时候,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生病时,得到了天皇的允许,供奉佛像兴建佛寺以祈求延长寿命。但是,第二年又有疫病流行,于是物部氏再次启奏天皇,不要再供奉佛祖了。天皇准奏,于是再一次上演了焚毁寺庙、将佛像投江那一幕。
虽然物部氏宣称信佛会招致国神发怒,但是贵族和皇室中,反而有更多的人信奉佛教,认为佛教会让他们消病去灾、带来福祥。用明天皇生病的时候,提出要信奉佛教,虽然物部氏还是反对,但是苏我氏依旧力挺佛教,于是为天皇祈祷而大肆兴建佛像和寺庙。
此后,苏我氏将物部氏消灭,之后大权落到了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手中,马子专权蛮横,派人将崇峻天皇杀害,自立自己的外甥女丰御食炊屋姬为帝,此即推古天皇[1]25。佛教以后日益繁盛,日本佛教真正的奠基人应该是钦明天皇的孙子、丰御食炊屋姬的外甥,也就是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从小聪慧,跟着大陆移民鞍作氏学习佛教和大陆的先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德太子对日本当时的政治现状愈加不满,便积极登上政治舞台。圣德太子曾多次向中国派遣随使,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法,不仅如此,还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朝。他一改以往日本天皇对当时强悍的苇原中国朝贡的低姿态,而是希望平等的地位,为今后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但是圣德太子会如此极力地推崇佛教的原因,从政治角度来说,是为了削弱门阀制度,加强天皇的统治,为了社会的稳定,用佛教来统一全国的宗教信仰,新思想和固有思想相结合才能更有利地为自己的统治而服务。
为此,圣德太子积极招纳外来僧人、兴建佛寺、营造佛像,亲自在宫中讲解经文并撰写《三经义疏》,推行官位制、制定“十七条宪法”,还特地下令“笃敬三宝”,将佛教视作治国、化民的根本,认为信奉佛教可以达到行一善去一恶,国家太平的目的,他告诉世人:“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宗极。”[2]圣德太子认为:众生与佛没有根本的差别,一切众生皆可达到觉悟皆可成佛[1]39。正因为圣德太子的提倡和扶植,才使佛教迅速扎根于日本社会。面对佛教空前盛行的大势,神道教因教义不完备、组织体系又不完备,导致衰微不振,逐渐演变成为佛教的附庸。人们慢慢接受佛教的心态为神道教融合奠定了社会基础[3]。
神道教和佛教的短期对峙后,统治阶级极力发展佛教,两种宗教逐渐以缓和的方式融合,神是佛的护法神,因而可以认为神是佛的化身,主张神佛一体,即是我们所说的“本地垂迹说”。
“本地垂迹”实质就是神佛一体的思想。“本”指的是本源,事物的原有姿态,佛家所指则是佛的真身,而“迹”则是佛的真身在现实世界中普度众生的显化,佛是神的“本地”,神是佛的“垂迹”。奈良时代,在佛教与神道教磨合时产生一种神道教越来越依附于佛教的倾向。这一时期的神道教观点是神陷入了无边苦海之中难以自拔,只有借助于佛教的力量才能得救。到了平安时代,开始只是笼统地说神是佛的垂迹或显化,后期的时候,这种“垂迹”演变为不同的神一一对应不同的本地佛。“本地垂迹”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民族信仰和社会发展需要佛教,不自觉地要把佛教放置于神道教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神道教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教义,只有借助于佛教中关于释迦牟尼现身普度众生的思想来解释日本人历来崇拜的神灵们,所以,“本地垂迹”这种思想的产生也是很自然的。
无论是佛教还是神道教,都很重视祖先崇拜和对于死者的供养,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不是人类,无论是不是智者都可以往生轮回,死后前往彼世,然后再托生回到现世,这就是“还相回向”、顺次旺盛的宗教观[4]。佛教传入后,盂兰盆节和新年很快成为佛教的节日,在这两个节日里悼念逝者是日本人的风俗。葬礼、忌辰供养是僧侣的工作;结婚、诞生、七五三儿童节成长礼仪是神主的任务[4]。佛教在日本发展中吸收、利用了神道教,神道教依附于佛教发展的同时,佛教对日后的神道教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融合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了解到中日文化互相吸收、互相渗透、源远流长,更成为两国沟通的重要纽带,并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1]杨曾文.日本佛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何劲松.近代东亚佛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3]张大柘.论日本历史上佛教与神道教的交融[J].世界宗教研究,2002,(2).
[4]梅原猛.世界中的日本宗教[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B949(313)
A
1001-7836(2011)03-0014-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06
2010-08-26
孙雪菲(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2009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孙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