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张丽萍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从英汉比较角度看,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词类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它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非典型宾语词类充当宾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宾语的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词类;宾语;动词短语;典型性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不自足性,语言能力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能力[1]。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说明符号在它形成之初,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某一社会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或接受了的规则,而这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容纳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团体的文化情景因素。因此,对某一语言的理解,描写也应当把文化情感因素考虑在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义内涵,因而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表现。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过程,并反过来对后者产生影响,概念化过程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外部世界的特性及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概念化的过程是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一个把相似事物概括为概念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思维的基本方式[2]。
原型范畴(Prototype)构成范畴化的基础[3]22-26,然而传统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具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性来界定[3]21-23。事物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充分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3]26-38。而且,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否认中间状态的存在。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3]51。根据原型论,一个范畴由一组特征“1、2、3、4、5、6、7”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而在一个范畴里,有些特征是占据中心位置的,更具典型性,而有些特征并不占有中心位置,也就不具备典型性,那么某个范畴成员占据的典型特征越多,那么它在这个范畴成员里对这一范畴更具典型性。相反,一个范畴成员占据典型特征越少,那么它在这个范畴对这一范畴不具有典型性,占据边缘成分。
典型宾语词类是名词性的,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对于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典型的宾语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SVO),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
词类是语义划分的结果,宾语是根据语法功能划分的结果。一般把及物动词所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称为宾语,要求充当宾语的成分是名词性质,这在英汉语中都有共性。但是不是所有的宾语都是纯粹的名词呢?
宾语的词类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的宾语的词类要求是一个名词性成分,非典型宾语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名词。让我们来看看英汉在宾语词类的要求上有什么异同。
(一)汉语中宾语的词类
汉语及物动词的典型宾语是名词性,这几乎是明白无误的。名词短语及它的附类做宾语的情况无须阐述。但我们在实际语言现象中,似乎可以发现带有动词性成分担任宾语的情况。例如:
①她不爱说话,看上去很文静。
②小张说小李喜欢唱歌、跳舞。
③都那么大年龄了,还穿红带绿,跟个小姑娘一样。
例①句的“说话”是动词短语,在这里充当宾语,例②句宾语由主谓谓语句“小李喜欢唱歌、跳舞”充当。例③句的宾语由形容词“红”、“绿”充当。
汉语中动词性成分的实词词类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及以它们为中心词的投射,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们是不能直接做宾语的。在传统的短语层次上,即使是包含动词的短语,它在整体上也明显的有名词性,说明无论这类短语中的动词有没有改变词性,担任宾语的短语也肯定是名词性的。这一点在汉语界的认识比较一致。原因是:
第一,汉语中句子宾语后可以出现“这”、“那”等明显带有复指的名词性成分,动词短语做宾语也可以出现“这”、“那”等带有复指的名词性成分。例如:
④小张说小李喜欢唱歌、跳舞。这(小李喜欢唱歌、跳舞)我也知道。
第二,动词的名词化后,可以和名词性成分一样,具备名词的名词短语中的冠词(主要指这、那、这等的指示代词或称指别代词)功能词类。例如:
⑤我不喜欢他的笑,那样的笑让人不舒服。
⑥知道了他的死,我很难受。
它们都具有名词前可以跟代词的名词性特征,因此,以它们为中心词的投射都是名词性的。
第三,形容词的名词化后,通常后可以加“的”,表示某一类事物。充当宾语时相当于一个名词,有时“的”可以省略。
⑦辞旧(旧的事物)迎新(新的事物)。
⑧衣服的颜色,我最喜欢红的(红色的衣服)。
动词短语充当谓语动词宾语时,在词的层次上又保留了动词形容词自身的特点[4]。黎锦熙很早就对动词形容词在主宾位置上的表现作了很好的总结:一方面,它们保留着动词形容词的可能的特点,可被副词修饰,可以重叠,可有时态,动词可带宾语;另一方面,它们也同时取得了名词的特点:可受代词的修饰,可用名词、代词复指等。因此,动词性成分担任宾语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它和典型的名词宾语是有差别的。原因是:
第一,和典型的名词宾语不同,这样的结构在短语层次上,动词可以保留一些各自原有的特征。因为动词在做宾语的时候形成的不是纯粹的名词,是一个混合体[5]。例如吕叔湘认为“这个作品的发表”中的“发表”是动名词,整个短语则是动名词短语。一方面,它和一般的名词还不尽相同,一般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的,而“这本书的出版”的“出版”的前面,还可以受副词“不”、“马上”等的修饰。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出版”整体结构是名词性的,而其中的“出版”又是“核心”,它在这里不表示实际的动作,而是指一种事物,而它的后面也不能加时态助词。鉴于前者,它区别于一般的名词,鉴于后者,它又跟动词区别开来了。
第二,动词短语充当宾语不如典型宾语词类在句中那样自由。它受到动词的限制[6]。黄伯荣认为可以带动词性成分的宾语的动词有四类:
(1)动词是“是”,例如:
⑨我们的任务是抓好生产。
(2)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性的动词,如:
⑩她觉得有点儿害怕。
(3)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
⑪大家开始唱歌、跳舞。
(4)表示对待、处理等的动词,如:
⑫对她所做出的成绩,给予奖励。
因此,动词短语充当宾语,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这样的结构在整体上是名词性的,因为它的中心词是名词性的,而其中的动词之所以保留了动词的特征是因为动词的语义性质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也体现了典型宾语词类和非典性宾语词类的差异所在。典型宾语词类是纯粹的名词,非典型宾语词类是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同时还带有动词的语义特征。
(二)英语及物动词宾语词类
英语语言事实明确显示,纯粹的名词短语作为最典型的名词性成分,担任宾语。非名词性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担任宾语。如:
⑬She asked that sh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⑭She enjoys watching TV at home.
因此,和汉语一样,担任宾语的典型成分是名词性的成分,纯粹的名词短语作为最典型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做宾语,但非动词性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担任宾语,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
但和汉语不同的是,汉语的动词性成分做宾语一般只能从结构上和语义上判断它是否为名词性成分,形态上无变化。而英语,动词性成分必须经历某种形态改造,改造的结构使得整个短语结构具有名词性,然后它才可以担任宾语。
从传统意义上的短语层次的情况来看,动词性成分是不能直接担任宾语的,与之有关的现象可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英语里动词性成分是不能直接担任宾语的,如果有相对应的名词形式的话,那么,做宾语的一般是这个名词形式。例如:
⑮The invaders carried ou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ity.
Everyone noticed her beauty.
⑯The invaders destroyed the city.
She i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 noticed her.
即使动词和名词词类没有显现形态的标记,依据句法表现也可以容易地区分两者,一般来讲,比较可靠的鉴别方法是:
1)看能否带冠词或数量词:
the love of motherland(名词,可带冠词the)
the fear of war(名词,可带冠词the)
make a call(名词,可带不定冠词a)
keep a record(名词,可带不定冠词a)
2)看能不能带宾语:
love motherland(动词,可带宾语)
fear war(动词,可带宾语)
call you later.(动词,可带宾语)
record past events(动词,可带宾语)
以上两组例子,1)类里的斜体词是名词,而2)类里的斜体词是动词。
第二,动词可以通过非谓语动词形式担任宾语,这时,动词保留自身语义特性,可以带宾语,有逻辑主语,但在语法结构上变成了名词性成分。例如:
⑰ToMappreciated the swimming of Brown very much.
⑱ToMthinks it a delight to watch Brown’s deftly swimming.
第三,英语的形容词明显地不具备独立担任宾语的能力,它的形容词只有在冠词的引导下才能出现在主语位置,如:
⑲The boss paid the capable better.
⑳My daughter made the very best in the competition.
(三)小结
从汉英宾语词类比较可以看出,英汉都有典型和非典型名词性成分担任宾语的情况。非典型名词性成分担任宾语的时候,要对这些非典型名词性成分作一些处理。从英汉语言类型看,汉语和英语语言有很大不同,汉语被认为是孤立型语言,形态不发达,因此,动词性成分向名词性转化时,无形态上的变化,而英语是综合性语言,动词性成分向名词性转化时,大部分需要作形态上改变,以满足句法需求。当然,也不排除某些零类转换。因此,英汉在对这些非典型成分的处理上有差异。英语通常能从形态上体现出来,而汉语动名词之间的转换无形态上的变化,要通过动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及语境来确定它的名词性质,充当宾语后的动词性成分属于非典型名词性成分。但英汉非典型成分担任句子宾语成分时,都要受到句法限制和语义限制,能产性不及典型成分那样自由,这也体现了非典型成分的特点。
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的宾语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SVO),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所谓典型语序,是指某一语法结构呈现出一种最常见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的情况,这种结构不带有任何其他的表示某种特殊的语用意义的形式标记,无特定的语用含义[7]96。
(一)汉语宾语的位置
现代汉语典型及物句式的结构时主谓宾(SVO)结构,宾语在动词后。其他的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变体[7]95。金立鑫把汉语的这种语序称为汉语的主谓宾语用中性语序。
但在实际语言现象中,还可以发现常因为表达或语用的原因,宾语并不是总处在及物动词之后这一规律。而且,汉语语言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通常要借助于意合概念,因此,句子的结构有时也就表现较为松散,意念少受形式的驾驭,呈现出意念主轴的简约性和便捷性。那么,因为汉语语言的这种独特性,句子意念少受形式驾驭,宾语呈现在句中的位置也较为自由,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可出现在:
1)动词后,宾语位置。如:老师批评小王。妈妈给了我一份礼物。
2)动词后,插入动词内部或成为动词补语的一部分。如:有人绑了他的票。打得这个小孩到处跑。
3)动词前,主语位置,构成被字句、由字句、连字句等。如:小王被老师批评。老师把小王批评了一顿。
4)动词前,由介词引入,位于句子得前部补语中的一部分。如“对”字句。如:对那些孩子我一直很喜欢。这本书我以前读过。
5)动词前,主语位置,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如:饭吃完了;钱用完了。
1)类句式可以说是典型的宾语位置,位于谓语动词后。从2)类句式开始,可以算是非典型宾语位置。宾语插入动词的中间,此类句式可以算是汉语一种较为特殊的动宾结构,宾语成为述谓成分的一部分。3)类句子或是被动句式,或是把字句这。4)类句式里动词的宾语位于动词前,在语法意义上充当句子的主语,而且成为句子的主题。5)类句式在结构上是句子的主语,但在语义逻辑层面上是句子的宾语。
(二)英语宾语的位置
和汉语一样,英语的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也表现谓主谓宾(SVO)典型及物句式,宾语常置于及物句式的谓词之后,如:
英语里有一类宾语,由于句法结构的需要,常后置,而用一个形式宾语it代替真正的宾语,置于谓词之后。这类宾语通常由非典型宾语(非限定动词短语或分词)充当。这也体现出英语句式结构要求语义形式一致的特点。如:
英语及物句式语序和汉语及物句式语序比较,英语及物句式语序不及汉语的那么灵活。如上,汉语及物动词的宾语位置可以在谓语动词前、后,甚至可以插入动词中间,形成动词的分离,如“帮小王的忙”。但英语则不一样,宾语的前置只能在某些套用的句式结构里,如:
(三)小结
从英汉两种语言看,英汉两种语言,典型及物句式结构呈现出相似之处,都呈现出主谓宾的句式特点,这反映语言结构思维上跨文化,人们认识事物的同构性,这也体现出语言的共性特点,及物句式的主谓宾(SVO)典型语序构成及物句式连续事件,典型句式对宾语选择的时序性。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从跨语言角度看,语言间即存在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差异的一面。语言间的这种异同体现在各个层面。典型性表达的是一种常规意义关系,这种典型性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共性所在。因此,一个范畴的典型性构成跨语言之间的共性,在典型及物句式中,典型主语、典型宾语以及动词的原型特征在跨语言中体现出某种共性,共性的存在并不否定语言间的差异。由于语言受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必然导致某一民族的语言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烙印。这正是造成语言间的差异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间共性更多体现在范畴的典型性,语言间的差异则更多体现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分上。
[1]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67.
[2]Li,Huying,& Koenraad,K.Semantics:A Course 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55 -60.
[3]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2n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298.
[5]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65.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247.
[7]金立鑫.语法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The CoMparison of the Word Class of the Obje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the Prospective of Typical Category
ZHANG Li-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word class of some verbs which present in object position.The typical cateagory assumed the devision of untypical and typical members in a category.FroM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verbal phrase serving as the objects belongs to the word class of the untypical object,and it is more restricted by syntactic rules and semantic meaning,less productiv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FroMthe aspect of cross languages,regarding the untypical syntactic order,Chinese is freer,because it gives first priority to parataxis,so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 of elements in a sentence does not depend on the morphological inflection,and the objects in Chinese may also be omitted in structure.
word class;object;verb phrase;typicality
H313
A
1001-7836(2011)03-0143-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56
2010-07-20
张丽萍(1976-),女,陕西汉阴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