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信仰或随波逐流
——由贾雨村看中国古代儒生的生存状态

2011-08-15 00:45王文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贾雨村内圣外王儒生

王文宇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

坚持信仰或随波逐流
——由贾雨村看中国古代儒生的生存状态

王文宇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

本文对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蕴,揭示了中国古代儒生的四种生存状态。

儒生;生存状态;文化内蕴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结合贾雨村的人物形象分析,去揭示中国古代儒生的生存状态。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从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儒生的生存状态。

一、表现了中国古代儒生所普遍经历的人生道路

贾雨村的人生道路是:普通读书人—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宦海沉浮—罢职还乡。这是中国古代儒生所普遍经历的:读书入仕,穷困通达道路的具体表现。以贾雨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生普遍经历的这一人生道路,其深层原因在于他们“内圣外王”的儒家信仰。

具体说,贾雨村本是进京求取功名,因“行囊路费一概无措”,只好“暂居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的一介寒儒,幸得甄士隐资助,得以金榜高中出任知府,不久就被同僚参劾革职,赖得贾政之力恢复应天府知府之职;后几经沉浮,贾政说他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几年又升了京兆尹,监管税务;《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七回林之孝等人说,他因贪财、婪索属员被参劾,送有司法办;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因婪索定罪,被革职为民。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不名一文的布衣时期,还是在被参劾罢免后的困顿之际,贾雨村始终不肯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始终没有选择道家或佛家的道路,他始终坚持着的是儒家道路,这与其儒家信仰有关。

儒家信仰是一种世俗信仰,不讲“乱力怪神”,只关注现实人生。在儒家看来,人生有两大内容:内圣和外王。内圣外王是庄子对儒家学说或者说儒家人生态度和生存样态的概括。孔子谓“修己以安百姓”,开了内圣外王的先河。儒家学派几经变迁,但内圣外王的基本路线未变。内圣外王是儒家对人,尤其是对士人如何做人的根本性要求。内圣是道德的完成,是儒家对个人行为准则的要求,是一般所谓的伦理学,处理的是道德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外王是事功的完成,是儒家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是一般所谓的政治学,处理的是法律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内圣外王既有区别又联系,其根本要求是一致的,都要符合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那套“礼”。“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于礼而已。”圣,王都是礼所形成的状态和境界,不过一在社会一在个人。儒家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几乎融为一体,道德即政治,政治即道德。所以,儒家修身总要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活动来完成。

如此,儒家天然地具有入世倾向。入世即入仕,入仕即从政。仕从人从士,学而优则仕,士子与仕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类士子,是孟子所谓的“有恒心而无恒产者”。这种经济状态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他们得依附于国家或君主,所谓“学成文武术,卖与帝王家”。入仕就是儒生取得生活资料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儒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实现了这一目标。接下来便是如何将儒家外王的理想付诸实践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人自身资质以及外在环境的差异,儒生的遭际因人而异,但大体不出穷困通达两端。

所以说,就儒家内圣外王的学说,使得贾雨村以及与贾雨村一样信奉儒家文化的儒生,必然选择读书入仕的人生道路,而入仕后不免穷困通达两端。所以说,透过贾雨村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儒生所普遍经历的读书入仕、穷困通达的人生道路。

二、表现了中国古代儒生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贾雨村性格以冯渊一案为分界点,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有义的读书人;后期:投机钻营的官僚、落井下石的小人。深层原因:儒家信仰的动摇和异化。

需要指出,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形象丰满,性格也是复杂多样的。我所指出的前后期的性格并不代表其全部性格,而是特定时期内性格的主要方面。

我们先来看前期,他高声吟诵“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渴念,也表现出他的才华和理想;他得官后便纳在他贫贱时引为知己的娇杏为妾,后又扶为正室,且赏赐甄家娘子许多财物,表现了他的有情有义;上司参劾他的参语中说他“情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我们可以看出他初涉官场,年轻气盛,不懂官场潜规则,恃才傲物,有胆有识,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但到了后期,贾雨村几乎没有以正面形象出现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通过平儿之口说他为讨好贾赦,陷害石呆子,将石呆子害得家破人亡;第一百零三回,旁人讨论他为求自保,对贾府落井下石;第一百一十七回、一百二十回,知他又因贪财婪索属员而被革职。

贾雨村前后期思想性格差异如此之大,与他的儒家信仰的动摇和异化有关。对信仰的动摇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外部来自生活对信仰的动摇;内部指因信仰不足而造成的自我动摇。一个人持有某种信仰,这种信仰也是别人所承认的,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通行的是另一种准则,而且这种准则与其原来的信仰抵触,致使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此时,信仰的虚幻性就显示出来了,而人一旦对原来所信仰的东西产生怀疑,就会转向接受与原来信仰相反的东西。当贾雨村发现他所信奉的儒家学说在现实中并不通行时,他的儒家信仰便动摇了,继而发生异化。他置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功名利禄作为目的,滑向了罪恶的深渊。

对于那些信奉儒家学说的中国古代儒生而言,一旦这种儒家信仰发生动摇,进而异化,他们便会最终堕落为有才无行的官僚。

三、表现了中国古代儒生在坚守信仰和随波逐流之间两难选择的人生困境

冯渊一案,将以贾雨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生面临的这种人生困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冯渊一案并不复杂,是冯渊和薛蟠争买香菱,薛蟠仗势依财,令豪奴将冯渊打死,自己却像没事人一样的走掉,冯家的人告了一年状,竟无人做主。贾雨村刚刚了解到案情时的第一反应是: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一面在动海捕文书”。我们看到,贾雨村心中还是有是非正义感的。如果真的这么做,也不失为一个读圣贤书,实践儒家学说的好官。但他看到门子的眼神时犹豫了。当门子将事情的原委和其中利害向他讲清楚后,贾雨村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中:英莲是曾资助自己入京考试的恩公之女,冯渊是无辜受害者,若秉公处理,既报恩公之恩,又能伸张正义,但会得罪权贵,于自己以后仕途发展不利;薛蟠是扶植自己的贾王两府的亲戚,若徇私枉法,可以讨好权贵,利于自己以后仕途的发展,但违背道德良心。他自己也说:“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虑图报之时,岂可因私废公,是我不能忍为者”。

这种两难选择说到底是义利之争。儒家对以利关系有过论述,如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舍生取义”,教人舍利取义。但此时的贾雨村的儒家信仰已发生动摇,变得犹豫不定。于是门子说了一番话:“老爷说的何尝不是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利避害者为君子”门子的这一番话就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面对这种矛盾时儒生该怎么做。儒家大道理告诉我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告诉我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告诉我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社会现实中充满了种种与之相抵触的潜规则,若不遵循这种潜规则,便会处处碰壁,甚至丢命。当门子点出这个事实后,贾雨村“低了半日头”,在此期间,他具体想了什么,作者没写,但我们可以猜出来:早年修齐治平的抱负,甄士隐的资助,第一次被参的教训,身在草野的落魄,贾王两家的权势,以后仕途的发展,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都会在其心中反复交战。低头沉思的过程就是他在理想道德、责任良知和个人利益之间反复权衡的过程。当他抬起头来问门子:“依你怎么样”时,其实已经做出了向现实妥协的选择。

这种儒家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面对这种矛盾儒生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儒生也包括今天的我们依然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一种人生困境。面临这种困境,有的坚守儒家信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的儒家信仰发生动摇和异化,随波逐流,走向堕落。

四、表现了中国古代儒生的阿Q精神

上面说到,面对儒家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人选择向现实妥协,但这些人毕竟读过圣贤书,知道徇私枉法既不合道德,又背叛之间的社会责任。于是他们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之前的行为辩解,欺人并且自欺。对于英莲被拐卖“偏又卖与薛家”的悲惨遭遇,他本可以帮助英莲逃离苦海的,但他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徇私枉法,葫芦案断案,最终把英莲推向了悲剧的结局。但他把这一切归之于凡人无法掌握的命运。他说:“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又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是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由此可见,贾雨村将这一惨剧归之于冥冥中早已注定,人力不可改变的命运。那么,就无所谓作孽者的罪恶,也无所谓受罪者的冤屈了。这就为其良心安稳找到了依据。

这种阿Q精神的产生与儒家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儒家设立道德规范的同时,也承认人本身的一些自然欲求,而且其道德标准又不十分确定,在不同情况、不同角度下,又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种表面看上去自相矛盾的字句,在《论语》及儒家经典中还有很多。这就为不同的解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儒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来阐释儒家思想,为自己的言行辩解。

综上,贾雨村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具有广泛代表性。他反映出由于儒家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加之强权的干预、外在环境的诱惑腐蚀,中国古代广大儒生在苦读科举入仕之后,几乎都会面临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有人坚守信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人随波逐流,向现实妥协。所以说,透过贾雨村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儒生的生存状态。

[1]任明华.红楼男性[M].中华书局,2006.

[2]张庆善.话说红楼梦中人[M].崇文书局,2006.

[3]张弛.红楼梦中人[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校本[M].作家出版社,2005.

[5]潘知常.潘知常说红楼梦人物[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6]林冠夫.林冠夫论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王文宇(1987-),女,山东泰安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2011-02-25

猜你喜欢
贾雨村内圣外王儒生
汝心如玉何须擦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内圣外王”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汝心如玉何须擦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内圣外王
只和土豪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