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凤,吴阿凤,许耀玲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与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压发病患者明显增多。老年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从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看,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不仅要从疾病观察、症状治疗护理,而且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了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体现人性化护理。
1.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原含量增多,中层钙质沉着,内膜纤维斑块形成,使动脉管腔变窄,血管硬度增高,弹性下降,使收缩期血液流入时的压力增高;主动脉硬化,动脉系统内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且大动脉顺应性减退,均可导致收缩压升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使病死率及心脑血管发病率增加2~4倍。
1.2 脉压增大,晨峰现象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老年人由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导致脉压增大,近年来研究证实,收缩压升高与脉压增大对高血压预后的影响远大于舒张压升高,而晨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
1.3 血压波动大,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顺应性下降,造成季节、体位变化时血压较大幅度波动。收缩压尤为明显,在变动体位时,可发生头晕甚至跌倒,通常此时收缩压下降可超过20mmHg(1mmHg=0.133kPa)。在急剧血压波动时易发生猝死。
1.4 易并发心脑血管疾患 老年人易合并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存在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动脉硬化进展快,常见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所以,选择降压剂较复杂。
1.5 具有低肾素及高容量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下降,同时又具有高容量、高心搏出量的特点。所以利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较其他种类降压药物效果好。
护理人员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性格情趣,可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指导。高血压属心身疾病,当机体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劳累,均可造成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调,使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持久的缩血管神经活动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护理,特别是对易激动、性情暴躁的患者,指导患者注意性格塑造,加强修养,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遇事沉着冷静。老年患者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别为小事生气,紧张时深呼吸。《莫恼歌》里说得好"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那里讨"。
3.1 饮食指导 控制热量的摄入。热量摄入过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主张少食多餐。控制脂肪摄入,摄入过多脂肪容易转变为胆固醇,使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而发生卒中。控制食盐摄入量。食盐摄入过多要引起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增高血压,WHO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饮食中应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
3.2 生活方式 应保持适度运动,劳逸结合,避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适度参加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调节血管的张力,降低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使血压、血脂有所降低。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质量。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指导患者如有较大精神压力时要学会学些压力,如向他人倾诉等方式。
3.3 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服用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必须遵从医嘱,按时服用,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并做好终身服药的准备。告知患者服用降压药期间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以免血压骤降,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3.4 出院指导 患者即将出院时,责任护士对高血压的健康知识进行评估,对患者不清楚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重点介绍防止复发的事项,加强随访[1]。鼓励患者自备血压计,每天测量血压 (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告知患者一旦血压升高或出现头痛、头晕、头胀等症状时,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就医。总之,高血压的护理本着三结合的方式即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平稳情绪注重心理,保持一种平和的健康心态,帮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知识,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定时定量吃药,高血压就能控制的。
1 魏红霞.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