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2011-08-15 00:49:04伍丽云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苏曼殊翻译

伍丽云 张 汨

(1.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2.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伍丽云1张 汨2

(1.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2.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顺应论,简单而言,是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相互顺应。苏曼殊的翻译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顺应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的结果。本文旨在用语言顺应论阐释苏曼殊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及其产生的原因。[关键词]语言顺应论;翻译:苏曼殊;创造性叛逆;

一、语言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言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认为,语言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关于语言的顺应性,维索尔伦在书中这样表述:Adaptability is the property of the language which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make negotiable linguistic choices from a variabl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in such a way as to approach points of satisfaction for communicative needs(Verschueren,2000:61)。这就是说语言的顺应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交流的目的而作出的语言的变通。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总之,语言顺应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言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

二、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开始向翻译领域延伸。语言顺应论与翻译也开始结合。这一结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是译文充分展现语用效果。那顺应论与翻译为什么可以相互结合?

什么是翻译?中国古代对翻译的定义有贾公彦之“译即易,谓换易言言语使相解也”(《周礼义疏》)(转引自曹明伦,2007:118)和(《译经篇》)(转引自曹明伦,2007:118)。依交际理论来看翻译,翻译是一种双语交际活动,翻译通过对原语信息的解码,领会原语的信息内容和特质,用译语重新进行编码,构成译文或译语,让译文读者或听者理解原语的内容(萧立明,2001:6-7)。曹明伦认为,翻译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曹明伦,2007:139)。无论翻译怎样被定义,翻译是具有语言性的,翻译活动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上文提到,语言的顺应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言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对语言进行变通,也就是使语言顺应一定的语境。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有小说翻译《惨世界》和以《哀希腊》为代表的诗歌翻译。两篇翻译均有其特色,《惨世界》是集翻译与创作于一身,《哀希腊》最大特色是其五言的古诗形态和晦涩的语言。这些特点是苏曼殊按照其自己的价值观和当时中国文化语境而作出的选择。总而言之,苏曼殊的翻译是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及其自身价值观的产物。

三、个案分析——苏曼殊的《惨世界》

苏曼殊的《惨世界》共十四回,前七回摘译雨果的《悲惨世界》,后七节则完全杜撰情节。一些学者对苏曼殊这种大幅度的改写持不赞同的态度。然而,应该了解到,苏曼殊对雨果的《悲惨世界》选择进行这样的叛逆性的翻译有其文本背后的深刻的原因。《惨世界》是在译者有意识得处理下以使雨果的《悲惨世界》适应中国语境的结果。

首先,《惨世界》顺应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态。当时,中国正处于变革时期,随着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资产阶级萌芽在中国滋长,腐朽的清朝统治也越来越不得人心,启蒙思想在中国蔓延,资产阶级革命在酝酿之中。《惨世界》则是宣传启蒙思想和鼓吹革命的精神武器。

在《惨世界》中,苏曼殊自已杜撰了一个新的人物明男德,在第七回中出现。明男德是一个英雄,他做了一系列的英雄事迹,包括劫狱救出金华贱,刺杀村官满周苟,参加革命组织,行刺拿破仑。满周苟和拿破仑代表了腐朽的清政府,金华贱代表了受清政府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明南德的行为具有革命色彩。很显然,苏曼殊想借《惨世界》来表达他对清政府的不满,宣扬了通过革命来改变现状的思想。而后七回严格意义来说并不是翻译,而是创作,这就涉及到伪译现象,为什么会有伪译现象呢?苏曼殊为什么不完全写一部小说来鼓动革命呢?这是因为具有革命色彩的创作不可能被清政府所接受,只有这样革命思想才能得到传播。

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此时也备受质疑,资产阶级革命者认为儒家和佛教思想封建而落后,禁锢了中国的发展。在《惨世界》,苏曼殊也表达了其对儒家和佛教的看法。在第九回中,明南德和孔美丽有一段关于宗教的对话:

……

男德道:照我看来,为人在世,总要常时问着良心就是了。不要去理会什么上帝,什么天地,什么神佛,什么礼仪,什么道德,什么名誉,什么圣人,什么古训。这般道理,一定要心地明白真理,脱除世上总总俗见的人,方才懂得。

……

这时那女子又道:“哎,我从前也曾听人讲过,东方亚洲,有个地方,叫做支那的。那支那的风俗,极其野蛮,人人花费许多银钱,焚化许多香纸,去崇拜那些泥塑木雕的菩萨。更有可笑的事,他们女子将那天生的一双好脚,用白布包裹起来,尖耸的好像那猪蹄子一样,连路都不能走了。你说可笑不可笑呢?”(柳亚子,1905:93)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苏曼殊对儒家和佛教思想中的腐朽的抨击。

其次,《惨世界》顺应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的文学习惯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当时,中国才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中国人们才开始有所接触西方文化。如果在翻译西方作品时,完全按照西方语境来操作,当时的中国人们定不会对译文产生兴趣。比如《惨世界》中均采用中文名字,如果人名采取音译的方法,这对当时的普通大众来说,是非常不习惯的,甚至会使读者丧失兴趣。因此为了达到传播思想的目的,《惨世界》基本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四、个案分析——苏曼殊的《哀希腊》

苏曼殊的《哀希腊》采用的是五言古诗体,语言晦涩。廖七一认为,苏曼殊的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是清末民初近代文学翻译规范变迁中的重要一环:即从翻译的功利性标准和学术性标准的转变与过渡,是文学翻译政治化模式向艺术化模式的转变与过渡。(廖七一,2007:69)。那么为什么苏曼殊的译诗会背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带有非功利性、艺术性呢?这是顺应了苏曼殊当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下面是第一节的的译文,其风格特点便可见一斑。

原文: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of Greece!

Where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grew the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rose,and Ph?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yet,

But all,except their Sun,is set.

译文:

巍巍西腊都,生长奢浮好。

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

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柳亚子,1905:50)

在这一节中,“斐亹”、“荼辐”和“陵夷”等等字词生僻少见,许多学者皆不得其义,普通读者就更是一头雾水。这下接下来的诗歌中也是比比皆是。廖七一(2007)拿其与苏曼殊同期的诗歌创作比较,得出结论“文字艰涩并非苏曼殊诗文的一贯风格”、“与诗文比较,其诗文创作要通俗得多”。

在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革命和救国,因此,文学作品也带有鲜明的革命思想。文学革命则也被视为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张白话文,新文学。苏曼殊的《哀希腊》无论从意识形态上还是诗学规范上都是不合潮流的。

在翻译《惨世界》的时期,苏曼殊还是一个热情的革命者,其译作充满了浓厚的革命色彩。但是,后期苏曼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的革命热情退却,转而追求一种安宁的生活。苏曼殊译诗则顺应了这一变化,因此丝毫没有带有政治色彩。他的译诗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崇尚自由和爱情。

另外,据廖七一研究(2007),苏曼殊早期并不擅长写作,直至1907年才开始在章炳麟等人的鼓励下开始做诗。而《哀希腊》的创作是在1909年,这样看在《哀希腊》的创作时,苏曼殊还是写诗的新人,难免带有新人的“谨慎和局促”;在学习学习写诗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传统诗歌,因此译诗时也不免受到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诉,苏曼殊的翻译出现大量改写、杜撰人物、语言奥古等创造性叛逆,是翻译顺应中国特殊的语境的结果,是苏曼殊为表现其自身价值取向实现其翻译目的的结果。前期的《惨世界》顺应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苏曼殊的革命志向,后来以《哀希腊》为代表的译诗则顺应了苏曼殊自身价值观的转向。语用学的语言顺应论恰好得解释了苏曼殊的创造性叛逆的原因。这也给给我们启示,译者如果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得进行语言选择、发挥语言的顺应性,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译作,产生应有的语用效果。

[1]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4]耿智,刘英蘋.论动态顺应与翻译[M].上海翻译,2011(2).

[5]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Z].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05.

[6]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Z].第二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05.

[7]廖七一.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J].中国比较文学,2007(1).

[8]柳无忌.苏曼殊与拜伦的“哀希腊”诗:兼论各中文译本[J].佛山师专学报,1985,(1)

On the Creative Treason of Su Manshu’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WU Liyun1ZHANG Mi2
(1.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Sichuan;2.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Jiangxi)

Adaptation Theory,in a simple way,refers to the adaptation of language to the certain environment,or vice versa or both.Su Manshu’s translationspossess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theresult of adaptation tothe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at that time.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creativetreason in Su Manshu’stranslation aswell asthereasonswhy such creativetreason happens.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translation;su manshu;creativetreason

H159

A

1671-5004(2011) 04-0116-02

2011-7-1

伍丽云(1989-),女,江西吉安人,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汨(1988-),男,湖南岳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系统功能语言学。

猜你喜欢
创造性叛逆苏曼殊翻译
苏曼殊为绝世美人,损及一衣
中外文摘(2019年22期)2019-11-13 08:50:40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星耀華夏
——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图册
广州文艺(2016年11期)2016-12-13 02:09:06
分析葛浩文英译《浮躁》中的忠实与叛逆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1:22
浅谈美剧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曼殊趣事记
从创造性叛逆视角看葛浩文译《狼图腾》中的重写与背叛
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下的林译哈葛德小说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