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淮北 235000)
对高职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刘 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环节教学,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职学生认知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在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组织、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上体现这一特点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教育;工作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双师”素质
“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所谓“一线”,是指生产或管理的现场,高职培养的人才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或思考,而是要亲自动手操作;所谓“实用”,是指学生学成之后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1]55。所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1]55。高职教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实现教学与未来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无疑实践环节教学,承载着这种“零距离”对接的重任[2]93-96。清代颜元曾言“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李光地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可见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先后指导过多届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从教学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实践环节教学总体情况不尽人意,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地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如何才能取得实效?作为教研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跨越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各层次高校的生源具有不同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
毋庸讳言,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一般不突出,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没有哪位家长和老师会把考入高职院校作为目标。所以高职的大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不会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有些同学甚至会被老师划入考不上大学的那一类[3]20-22。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负担,甚至存在自卑感,考入高职院校后也不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各方面比高中阶段更不严于律己,只想混毕业了事。这就导致他们学习无动力,组织纪律性差,缺课较多,影响了教学效果。但他们大都有很强的个性,成绩可能不太好,但其他能力可能比较强。
2.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文、理科兼收,学生的认知更有其特殊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与抽象思维不同的是,这种思维不是线性的、一维的,而是面型的、多维的。形象思维总是要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情景相联系,其对知识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和明确的指向性[2]。他们对纯理论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学习欲望,而更喜欢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只有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注意不到这种认知的差异,仍然按照传统的专科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处于茫然之中,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教材是实施教学、承载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4]112-114,高职教育要开发出符合高职自身特点的教材体系。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但真正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并没有形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仍然传承着以往专科教育的做法,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的教材应体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就业导向、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高职毕业生是“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高职教材在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进行“必需”理论知识的教学。正如革命老人徐特立说的那样“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不过这些理论知识学习的顺序不是传统教学中先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过程,而是要把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教学中来完成。同时注意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以会应用为教学目标。
一般知识都要要经历学习、转化、巩固、迁移及应用的过程,高职教材体系设计也应体现这一过程,即应包括知识讲授(理论)、实践模型、独立操作、技能形成等几个阶段[2]。所以高职教材在编写时,应体现以工作为导向的特点,以工作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内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在做中学习、体会、感受知识。必须合理科学地设计工作任务,要针对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进行倒推,把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点分解出来,然后把知识点全部包含在所设计的工作过程中。编写教材所选取的学习情景要有典型性,要贴近工作实际,目标明确,并且容易理解。知识的学习需要必要的重复,为达到熟练掌握所需知识点的目的,工作情景的设计不应少于3个。但各任务之间重复度又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乏味,影响学习效果。各驱动任务之间又要有一定的关联性,任务的复杂性要注意循序渐进,难度递增,全部驱动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总量要等于该学习领域的知识总量,即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注意在这一过程中重复的是必要的知识而不是工作。
所以采用工作任务驱动编写的教材,不是减少知识点,更不是降低知识难度,而是要根据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展开所需知识的学习。这样可能会打乱老师以往所熟悉的知识体系的顺序,也会打破以往各学科的范围和界限,教学方式要做相应调整,以适合高职教育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就不重要了,相反对老师知识的全面性、综合性以及指导实际操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咨询师和引导者。老师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提出问题,讲述必要的知识,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提出实施方案,老师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解疑释惑,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再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老师最后评价成果,起到点拨和升华所学知识的作用[4]。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工程情景中学习、重复训练,得到岗位必需的工作过程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强化,从而转化为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老师在教学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要求老师从实际工作中选取真实情景,设计工作任务;还应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实施方案过程中,老师还要具有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将来影响深远,要求老师既要能传授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解决“所以然”的问题,又要能指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解决“知其然”的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具备真正“双师”素质和能力,才能给学生“授之以渔”,否则将难以胜任教学任务。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修养,将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融汇贯通,力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要使学生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老师必须首先解决“零距离”对接问题。高职院校老师要主动走出去,向现场学习、向实践学习。学校也应采取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选聘部分高学历、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走进课堂。同时引导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并注册兼职开展业务等手段,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双师”比重,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1.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实践教学环节,应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在理论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有效手段,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实训教学打下基础。理论课老师要尽可能从现场选取素材,自己动手到现场去录制有针对性的影像资料用于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质量事故的实际案例,讲明理论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为突出其重要性,应将实训环节课程单独作为一门课来考核。学生实训前,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编制详细的实训(实习)指导书,让学生明确实训(实习)要达到的目标和必需的理论知识。以往单纯依据实习(实训)报告来评定成绩的做法,对学生没有多少约束力,不能全面、合理地反映学生实训(实习)的真实情况,也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始终参与实训,有的学生为应付考核,甚至抄袭别人的实习(实训)报告,老师也难以控制,达不到实训的效果和目的。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对实践成绩的评定应侧重于过程评价,以教师平常对每位学生的观察和实训过程的表现为主要依据,以提交的实习报告为辅,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目的[5]105-106。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逐日填写实习日记,真实记录整个实习过程,实习结束后除了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外,还要提交实习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操作过程的程序性的评价,个人收获和个人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建议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制3年,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学制设置看似合理,其实不然,据了解,各高职院校对“1”年顶岗实习的效果普遍不满意。从理论上说这个“1”年,学生仍然属于在校学习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学生实习内容和时间要受教学大纲的制约,必须处于受控状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建筑类专业从事的基本是技术管理工作,一个项目不可能容纳大批实习生,所以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由于国家基建投资每年都有几万亿元,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不少学生是带薪实习,工资待遇上的差异,也使学生经常跳槽而处于流动状态。这些都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使得1年的顶岗实习处于非受控状态,导致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能全部完成,影响了实习效果和毕业设计质量。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这种失控状况必须改变。为此,学生离校实习前学校应加强教育,制定相关制度,强制要求学生及时按指导老师要求汇报实习情况,与老师定期交流,使老师随时掌握实习动态。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结合工程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对于工科学生来讲,毕业设计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根据高职特点毕业设计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参与现场方案的论证等,实习前老师可以拟定明确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限定范围要求学生从工作中选择设计课题,形成选题报告报指导老师审查批准。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是学生学习水平的体现,也是老师指导水平高低的反映[6]115-117,学生答辩时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应与指导老师的工作量挂钩,强化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从而加强“1”年的教学管理,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也处于受控状态。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专业配套的“双师”型教师以及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否则,很难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1]仲耀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勇.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测量》实训教学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3]唐少清,刘春玲,孙鸿飞.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4]马瑞霞.高校《食用菌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
[5]金根中,吴雄彪,成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6]王爱国.基于前校后厂的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
G642.0
A
1671-8275(2011)06-0061-02
2011-09-16
本文系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资助项目(皖教秘人[2011]2号)。
刘勇(1969-),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
责任编辑:文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