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2011-08-15 00:52同春芬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海神胶东渔民

同春芬,闫 伟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同春芬,闫 伟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海神崇拜是胶东沿海渔民的民间信仰,祭海仪式在海神信仰中最具象征意义,是渔捕文化的特殊形态。它探讨了胶东渔民信仰的四类海神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祭海仪式且运用仪式与象征理论,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将渔民的祭海仪式的过程性分析置于人神交叉网络中,阐释祭海仪式这一文化行为的象征意义,对了解胶东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仪式与象征;海神信仰;祭海仪式;象征意义

仪式与象征是象征人类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体现着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与符号表达。在过去100多年的仪式研究中,有两种研究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对仪式进行分类研究,主要是对宗教、神话仪式的阐释,二是讨论仪式在维持和再生产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探讨。笔者借助仪式与象征概念和理论体系,把胶东渔民祭海仪式过程性分析置于人神网络中,并且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对其象征意义予以阐释,以期对该仪式有更好的了解。

一、胶东沿海渔民海神信仰与祭海仪式

张景芬认为,胶东人民较为古老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尚未被现代化大规模地“破坏”,“渔捕文化”仍对渔民的生产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1]由于渔业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所受到自然条件(海上风浪大、天气变化快等)的制约,存在的风险仍然较大。因此,渔民海神信仰和祭海仪式外在因素和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在胶东渔民的生活世界中,海神信仰和祭海仪式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海神信仰

1.海龙王。海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信奉的海神,因其司水降雨的功能,成为渔民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灵。胶东一带的渔民供奉的海龙王一般是东海龙王敖广。如在蓬莱北丹崖山上有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龙王庙;威海刘公岛上建有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神仪式,正殿中间有龙王塑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2](P175)此外在渔岛和渔村内,龙王庙更是当地渔民不可缺少的信仰场所。

2.天后(海神娘娘)。天后即南方沿海所指称的“妈祖”,胶东渔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者称“娘娘”。在民间信仰中,渔民不仅向天后祈求保护航海的安全,而且把天后视为主宰风调雨顺、生儿育女、战争胜负、去病求吉的万能之神。[2](P177)在烟台长岛、蓬莱阁、荣成市石岛、即墨市、青岛等地都建有天后宫。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胶东各地渔民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

3.仙姑。胶东沿海的渔民中流传着一些与海洋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仙姑传说。当地渔民把这些仙姑当作海神来信奉,有的渔村还建立庙宇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这些仙姑,在渔民的精神世界中的作用和海龙王、海神娘娘一样,就是救助危难、保佑渔民平安。如在威海望岛村西面的有名为仙姑顶的山峰,山上就存有仙姑庙。

4.海生动物——鲸鱼和海鳖。胶东有些渔民还把海生动物作为海神崇拜的对象,尤其是鲸鱼和鳖。渔民称鲸鱼为“赶鱼郎”,有的地区还称其为“老赵”、“老人家”。荣成的渔民捕捞时则非常崇敬海鳖。

(二)祭海仪式

由于在海洋开发实践活动中对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胶东沿海渔民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形成了大规模祭海仪式。本文所探讨祭海仪式主要是渔民的春季祭海仪式,因为渔业生产实践的季节性很强,春季往往代表一个新的生产年度。这时所举行的祭海仪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一次,渔民对春季祭海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春季祭海的时间一般都在清明谷雨前后。当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祭海仪式的时间也不一样。胶东沿海渔民的春季祭海自南向北有一个祭海时间逐步推延的过程。胶东一带大规模的春季祭海仪式主要有即墨的“田横祭海节”、蓬莱的“渔灯节”、荣成的“谷雨节”等。

1.即墨的“田横祭海节”

在每年谷雨前后,田横镇周戈庄等渔村的渔民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俗称“上网”,所以把这一天称为“上网节”,是渔村最热闹的日子。由于节日规模日益扩大,节日内容越来越丰富,2006年的参与人数已达30余万人,所以2007年更名为“田横祭海节”,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海洋节之一。[3]“田横祭海节”其主要准备工作包括选祭海吉日、选三牲、蒸饽饽、写太平文疏、写对子、修整龙王庙、扎松柏门、搭戏台等。根据各船家修整船只、渔具的进展情况,在农历谷雨前后,渔民采取查黄历的方式来确定适宜的黄道吉日以祭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由政府统一选定公历3月18日为祭海日。祭海过程在保留了原祭海习俗中比较有民俗特色的内容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如娱乐活动、纪念晚会等,其规模较以前也扩大许多。内容则主要由站船、上供、唱戏、祭奠、聚餐等构成,前后持续三天。但主要祭海程序集中在第一天,后两天则是第一天的延续。[4]

2.蓬莱的“渔灯节”

“渔灯节”是山东省蓬莱市沿海渔民的一种海神祭祀活动,流传于蓬莱市铜井、刘家旺以及开发区周边几个乡镇。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以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家中抬祭品,打彩旗,放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日还增添了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种种群众娱乐活动。

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而且是渔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5]

3.荣成的“谷雨节”

民间有“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为了祈求平安、祈愿丰收,每年谷雨节前后三天内,荣成渔民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大海献祭。荣成的祭海仪式主要分三天:第一天请神,到海神庙接神回家过谷雨节,祭祀时先摆供品,放鞭炮,然后烧香磕头,面海跪祭,祭拜活动在早晨八九点的时候最兴旺,取“发财、长久”之意。第二天举行祭海、祭船活动,主要是在船上祭拜,把供品摆到自家的船上,然后把黄裱纸划好,边烧纸边磕头跪拜。第三天就是渔民欢聚的节日,渔民聚在一起主要是喝(ha)酒。谷雨节成了人们表达虔诚、祈求庇佑的公共节日。[4]

二、祭海仪式的过程和实践——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

按照特纳的观点,每一类仪式在时间上是模式化的进程,它的单位是象征物品和象征性行为的连续事项。胶东沿海渔民的祭海仪式过程可以根据特纳的观点划分为“仪式前—阈限—仪式后”的结构。因规模和影响力等因素,这里选取即墨田横祭海仪式为例。有学者调查,田横镇祭祀的神灵共有5位:主神是海龙王,其余4位分别为天老爷、观世音菩萨、四财主和仙姑。[2](P180)每年进入农历正月,渔民就忙着出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检修渔船、修补渔网、增补渔具等。到了清明谷雨前后,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渔民便开始准备祭海的工作。祭海的工作包括选祭海吉日、选三牲、蒸饽饽、写太平文疏、写对子、修饰龙王庙、扎松柏门及打戏台等。

(一)仪式前的准备

选祭海吉日:以往田横镇周戈庄等村祭海日主要根据各家出海前的准备情况来决定,“祭海的时辰多在卯时到子时之间,多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之间举行”[6]。近年来,由政府统一选定公历3月18日左右为祭海日,为了追求吉利,祭海具体开始时间多为上午八点左右。

选三牲:三牲为黑毛公猪、红毛公鸡、鲈鱼。猪被宰杀后,只留住脖子上的一撮黑毛,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把杀后的猪充气,然后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使猪呈昂首站立的姿势。也有的渔民用一只猪头代替整猪。用来供奉的肥猪拔毛清洗后还要精心打扮,脸抹胭脂,头戴红花,特别是猪背上一层形似渔网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网下去可捕到肥猪般的鱼;公鸡要选个头大,勇猛善斗的红毛色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最小要在三四市斤以上,大者重达十几斤。公鸡的宰杀和鲈鱼的破肚清洗,也是在祭海的前一日完成。

蒸饽饽:在胶东民间称馒头为饽饽,做饽饽前应选用上等的面粉进行发面,在面粉里加入糖,且揉面的遍数越多越好,这样馒头不仅好吃,而且易于保存。饽饽的个头不仅要大,且要有不同颜色的图案。饽饽蒸好后摆在堂屋桌子上,请其他人给饽饽点“红点”,然后把加工完的饽饽放在簸箩里存放。

写太平文疏:祭祀前,要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太平文疏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写时为表示虔诚,要点上一炉香。写后仔细叠好,以备祭祀时使用。

写对子:胶东渔民称“对联”为“对子”,田横渔民在祭海时也要写对子、贴对子,多由村内善于写对子的村民来写,内容一般是与“鱼”、“船”有关,“对子”贴在渔船什么位置都有讲究。

修饰龙王庙:祭海前,渔民们要把村内的龙王庙打扫、装饰,在龙王庙悬挂新制作的大红灯笼,各家各户在影壁墙上贴满红对子。

扎松柏门:龙王庙前的松柏门为重檐式,宽十余米,高约八米。先用木杆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来的松柏枝装饰起来,松柏门上层悬挂有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横额。整个松柏门满布灯彩,配有大红对联,显得壮观气派。[3]

搭戏台:搭祭海时演戏用的木制简易露天戏台,祭海过后就拆除。

(二)阈限阶段

祭海的阈限阶段主要由列船、摆供、祭奠、演戏、聚餐等内容构成,前后持续三天。但祭海仪式主要集中在第一天,后两天则是第一天的延续。

站船:祭海当天清晨,船老大要将贴好对子、插好红旗、摆好网具的船只开到祭海区域,横排成船尾朝岸、船头朝海的船队,然后下锚定位。

上供:当天日出前,渔民们便开始以船为单位摆供,二三百张供桌排成行,桌面上铺垫红布以示吉庆。在各船长的指挥下,渔民忙着摆放猪、鸡、鱼、饽饽、水果、白酒、点心、鲜花等供品。每组供桌前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站缨是渔船下海的标志。同时还要将一挂挂大红鞭炮升上高空,等待祭海时辰的到来。

唱戏:祭海讲究唱戏,由各船家出钱请即墨当地或青岛等地的戏班子,上演的剧目大多为传统京剧、扭秧歌、耍龙灯、划旱船、打腰鼓等民俗表演,场面热闹。

祭奠:祭海的时刻一到,松柏门上的爆竹率先燃放,上千挂鞭炮在海滩上同时燃放。渔民们开始在爆竹声中焚烧“太平文疏”,祈祷海事平安,船员安全、渔业丰收。各船主往空中抛撒糖果,当地民俗说,“谁捡到糖果多谁就福多,谁家鞭炮响声大,谁家当年的渔业就兴旺”。

(三)仪式后阶段

祭奠仪式结束,渔民们都会进行聚餐。以前渔民在船上聚餐,并欢迎来参加仪式的人到船上吃鱼、肉,喝酒,到船上聚餐的人越多表明来祝福越多。现在一般是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祀时用的三牲、白酒、饽饽成为聚餐的主要食品。渔村家家煮肉炒菜炖鱼,无论是否相识,只要前来参加,渔民都热情相待,一起“喝酒吃大肉”,但特别忌讳说“破”、“翻”等不吉利的字眼。祭海后的几天,渔民便选择一个吉日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活动。

三、人神之间: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

仪式是观察和组织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借助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的参考框架,可以了解被研究群体及其行为的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象征指一事物或行为代表具有类似性质或实际上、观念上有关联的其他事物或行为。[16]笔者认为胶东沿海渔民的祭海仪式象征意义是把渔民与海神联接起来,具有寓意“渔捕文化”特征、强化了神圣时间、体现了渔民群体认同和价值、传承海神信仰与崇拜等象征意义。

(一)祭海仪式表征、寓意了“渔捕文化”的特征

海神信仰的原因是祈求渔业生产平安、风调雨顺,渔业社会最根本的是与“海”打交道,因此,胶东渔民海神崇拜的很多神诸如海龙王、海神娘娘、“老赵”等都是与渔业生产有关。胶东渔民祭海仪式作为一种象征体系,体现着“渔捕文化”的多元特征。胶东祭海仪式几百年不衰,“渔捕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渔民祭海的过程中可看到许多内容精深、结构严谨的太平文疏,既表达了祭祀的心理和愿望,也体现了胶东区域文化水平的发展。现在的胶东渔民祭海仪式,既是一次隆重的对海神的祭祀,又是一次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生动丰富的文化展示。随着胶东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祭海仪式也呈现出变迁的现象、今天的祭海仪式中的祭祀成分较原来相对减弱,而娱乐性、民俗性、商业性等增强。祭海仪式已越来越成为体现胶东沿海渔民“渔捕文化”的一个大型节日。

(二)祭海仪式非常强化祭祀时间

有学者认为宗教中的祭祀仪式非常强化神圣时间,其实祭海仪式也如此。胶东渔民祭海仪式举行时间是清明谷雨节附近,因为对于传统渔民来说“谷雨百鱼上岸”,渔业丰收是最重要的。此外,祭海仪式从日常生活准备(仪式前准备)开始,经过仪式阈限的融合阶段(正式祭海),再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恢复渔业生产)的过程,就直接显示了祭海仪式的神圣。和渔民的日常生活相比,仪式是短暂的,仪式间的活动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是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具有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功能;并且渔民在仪式中可以尽情地向神灵表达自己的各种愿望。经过特纳所说的“戏剧性”的对照,仪式的神圣和仪式象征着神灵这样的观念就自然形成了。当人们年复一年在同样的时间举行同样的仪式,也就不断地强化了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那些神圣时间。

(三)祭海仪式体现当地渔民群体认同和价值观

祭海仪式与象征是渔民群体以特定的形式与海神进行交流的尝试。在仪式中,渔民不仅与神“相遇”,而且造成渔民在社会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每一次祭海仪式的举行,就是一次对当地“渔捕文化”的认同和实践。在祭海仪式中,首先渔民与海神之间存在互动,渔民向海神奉献祭品,海神把平安、富裕带给渔民。其次,在进行祭海仪式过程中,渔民群体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同时增强了对祭海仪式的认同。最后,祭海仪式通过仪式过程表达了丰富象征意义;同时,祭海仪式有专门组织者和主持者,仪式象征的意义在主持者的协助下得到充分的传达和展现。渔民的愿望、祈求、请求贯穿于仪式始终,成为仪式的核心要素。因此,阐释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就阐释了渔民的价值观。

(四)祭海仪式能传承海神信仰与崇拜

祭海仪式不仅是一次对海神信仰的实践,而且也是仪式象征意义的强化与展示过程。人们在组织者(尤其是船老大)的指导下,按照一组程序向海神奉献食物、酒,并写太平文疏向海神祈求祷告。对海神的信仰、祭海仪式在仪式参与者(主要是渔民)之间相互传递,同时也从上一辈传递到了下一辈。许多渔民家庭都有一个主要的操作仪式的人,而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学习课程,所以祭海仪式过程是渔民成为仪式专家的自然通道。在仪式过程中,海神信仰也在渔民群体中有效地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1]张景芬.秦、齐对抗的文化人类学涵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6 -112.

[2]叶涛.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A].海洋文化研究:第二卷[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3]佚名.山东即墨渔民喜庆中国·田横祭海节[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9001455.html.

[4]徐彬等.胶东渔民的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J].当代经济,2007,(10):102 -103.

[5]焦冬.蓬莱:渔民狂欢节——渔灯节正月十三上演[EB/OL].http://www.dzwww.com/rollnews/shandong/201002/t20100218_5663748.htm.

[6]刘明举.山东海阳县鲁古埠祭海习俗的人类学考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59 -60.

Between Man and God:the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ic Sens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Sea by the Fishermen in East Shandong

TONG Chun-fen,YAN We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Sea-god worship is a popular folk belief among the East Shandong fishermen.The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sea is most symbolic and is a special form of fishing culture.The paper explores four kinds of sea gods the fishermen worshiped and three offering ceremonies.By use of ritual and symbolic theory,taking the offering ceremony to the sea in Tianheng Town for example,analyzed the process of the ceremony and interpreted the symbolic sense of this culture activit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East Shandong culture.

ceremony and symbol;sea gods 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sea gods;symbolic meaning

K 892

A

1673-2103(2011)04-0123-04

2011-06-20

同春芬(1963-),女,陕西渭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责任编辑:李瑞记)

猜你喜欢
海神胶东渔民
河神与海神
胶东面塑——花饽饽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海神之海盗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