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宏
(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 030009)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脑栓塞占本病的15% ~20%。其发病率高,致残率亦很高。现对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以来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为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52~73岁,平均65.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均经CT及MRI证实,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病史:动脉硬化17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9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6 h内入院。
所有患者均有头痛、头昏、恶心等表现,其中6例患者有命名性失语;15例患者为运动性失语;9例患者有意识障碍;45例患者大小便失禁;36例患者表现为偏瘫;其余16例患者仅表现为面舌瘫。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每6~8 h 1次,快速滴入;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200mL中静脉滴注,2 h内滴完。最初半小时可快速给予50~100万U,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放慢静滴速度;双香豆素前2 d与肝素合用,第1天100~200 mg,分2~3次口服,以后维持量为25~75 mg,1次/d。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给予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内;对于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所有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均进行康复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及早进行康复锻炼,对症状较重及恢复较慢的患者辅以针灸、按摩等理疗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
经过治疗后,52例患者的病情均好转,头痛、头昏、恶心等症状均消失。随访3个月后,6例有命名性失语的患者均能说出简单物品的名字;15例运动性失语患者症状亦好转;9例有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45例大小便失禁患者均恢复正常;16例面舌瘫患者症状均消失,完全恢复正常;36例偏瘫患者中14例能正常活动,17例能拄拐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5例仍不能下床活动,仅能做简单的肢体伸曲活动。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急性脑梗死灶的中央区为坏死脑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者可有脑疝形成[2]。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许多患者多在休息时发病,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有肢体麻木、说话不清、一过性眩晕等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且这些前兆症状一般较轻,常常被忽视[3]。对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特别重视。
目前脑梗死的治疗一般采用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疗效得到肯定,本文52例患者均采用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症状均好转。但是在溶栓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脑出血的发生。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中药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亦非常显著。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梗死的患者应采用介入治疗,借助具有高清晰、高分辨力的数字减缩造影机(DSA)在电视导向下,将小导管送至脑内病变处进行检查、诊断及治疗。脑梗死患者常常遗留有后遗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功能锻炼亦是不可忽视的,要鼓励患者进行积极地功能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降低,而脑梗死的发病率却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也是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预防脑梗死的发病因素,重点放在保护脑血管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总之,对于脑梗死的患者要做到积极地治疗,积极进行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李清美,谭 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赵 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3] 胡新建.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脑梗塞及预防复发[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7(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