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考察

2011-08-15 00:49李薇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隐喻语义

李薇薇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网络新词“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考察

李薇薇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X帝”作为网络新词语的构成模式,具有能产性、定位性和类化性的特点。“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帝”的概念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再概念化。“帝”的转义的产生都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

网络新词;语义转化;隐喻认知

作为20世纪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语言表达方式。许多新兴词语或滥觞于网络,或经网络传播而得以推广流行。网络新词“X帝”作为其中一员,在近年来频频出现,并以强大的构词能力迅速风靡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甚至一部分词语如“章鱼帝”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X帝”作为网络新词语的构成模式,具有能产性、定位性和类化性的特点。“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帝”的语义转化进行隐喻认知方面的考察,以揭示“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过程,为新词语流行推广的原因提供借鉴。

一、“帝”的句法构成分析

从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1年1月14日,包含“帝”的新闻有628,000篇,其中与“X帝”族词语有关的新闻至少有上万条,可见“X帝”具有强大的能产性。“X帝”族词语同时还具有定位性和类化性的特点。以“帝”为定位语素批量成产一系列新词,“帝”前的“X”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语素,如“石帝、熊帝”;可以是词,如“内幕帝、表情帝”;可以是短语,如“贺岁帝、超级模仿帝”;还可以是英文单词或英文单词的缩写,如“offer帝、COS帝”。

根据互联网上的资料分析,“X”为双音节的结构居多,并且以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为主。“X”为形容词性成分时基本都是具有描写性的性质形容词。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形容词、区别词,甚至英文单词、英文缩略语都可以作为待嵌词语与“帝”结合,结合后的新词语在功能类型上均为名词性成分,即“帝”族词的性质均呈现出名词化特征,“帝”具有类化性特点。

二、“帝”的语义特征分析

从语义角度考察,“帝”在“X帝”结构中已经发生了语义转化。“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❶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中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天帝、玉皇大帝。❷君主,皇帝:称帝、三皇五帝。[1]而在“X帝”中则变为:“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如:

(一)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

(1)2010年华语电影关键词一:贺岁帝···(粉丝网,2011年1月7日)

“贺岁帝”:最佳贺岁片。

(2)上不了春晚给一个“视帝”央视让潘长江悲喜交加(扬子晚报,2011年1月4日)

“视帝”: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中获得最多奖项的人或影片。

(3)钢琴帝弹《忐忑》出神入化网友目瞪口呆(第一视频,2011年1月3日)

“钢琴帝”:在钢琴演奏领域获得最高荣誉和奖项的人。

(4)王志文李幼斌两位“气场帝”争《旗袍》男一号(伊秀女性网,2010年12月30日)

“气场帝”:在气势、排场、个人魅力等方面对观众影响力最大的人,通常指明星。

(5)《非2》来袭“喜剧帝”葛优与舒淇续缘(华商网,2010年12月3日)

“喜剧帝”:在喜剧表演方面获得最高荣誉或评价的人。

(二)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

(1)从“穷小子”到“练摊帝”(甘肃日报,2011年1月5日)

“练摊帝”:从摆地摊开始创业成功的人。

(2) 一男子用粉笔画出3D效果被捧为“粉笔帝”(搜狐,2010年10月21日)

“粉笔帝”:能用粉笔写出超常效果的人。

(3) 毕业生45天赢得11家名企青睐获封“offer帝”(腾讯网,2011年1月5日)

“offer帝”:收到录用信最多的人。

(4)COS 帝陈汉典百变雷人(环球网,2010年12月16日)

“COS帝”:最擅长角色扮演或服饰扮演的人。

(5)内幕帝曝西班牙队将访华超低出场费便宜球迷(腾讯网,2011年1月8日)

“内幕帝”:了解内幕比较权威的人。

(三)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

(1)操控帝动力帝!一汽丰田新锐志上市新车解析(汽车中国网,2011年1月5日)

“操控帝”“动力帝”:在操控功能和动力方面都非常出色的汽车。

(2)“石帝”田黄价比金贵(博宝网,2010年12月9日)

“石帝”:寿山石中最珍稀的品种田黄。

(3)安卓性能帝经典机皇三星I9000冰点价(和讯网,2010年11月11日)

“性能帝”:配置、性能最好的手机。

(4)价格才是王道谷歌手机速度帝终破1988元(小熊在线,2010年3月12日)

“速度帝”:运行速度最快的手机。

(5)真给力!刹车当油门“宝马帝”竟挤出停车位(天津网,2010年12月4日)

“宝马帝”:轿车中的高级品牌。

三、“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考察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被动的,而是受制于人的认知结构的,必须经人脑的认知加工才能完成。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将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用“语言——概念”进行表征。抽象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借助于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方式,因为隐喻能将理性与想象相结合,运用想象展开推理,最终形成概念的抽象化。

隐喻是“以一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或认知方式”[2]96,是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投射。分属于不同认知域的A、B两个事物能够在隐喻结构中产生关联,用A描写或替代B,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2]101,所以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就是隐喻性的。“帝”从初始义到常用义的演化,是人们运用隐喻思维将A认知域的概念向B认知域的事物投射的结果。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关于“帝”的初始义,历史上曾有过诸多认识,其中以“花蒂说”的信众为多。自清代吴大澄就“帝”的金文字形猜作花蒂形以后,王国维也主张此说[3]。郭沫若更作过详细解说:“知帝为蒂之初,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之进展于农业种植之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器)已由人身或动物性之物而转化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雌雄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化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至神奇,更无有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之所寄,故宇宙之主宰,即以帝为尊归。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4]可见,“花蒂说”实际上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古人因认知能力的有限,对于生命的发生和延续无法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对于有强大生殖能力的自然万物产生了强烈的崇拜心理,这种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帝”字形体及其初始义的滥觞直接映射了原始人对世界的直观感知与体验。人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多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创造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这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对已有事物的认识进行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2]50,这个投射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帝”常用义的产生就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

据考察,“帝”在先秦文献中通常指“主宰自然和人类的最高天神”。如:《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诗·颂》:“帝命不违,至于汤齐。”[5]“在先秦文献中,提及天神上帝的典籍很多,例如:《诗经》言‘帝’43例。《左传》言‘帝/上帝’23例,《周易》经文言‘帝’1例。《国语》言‘帝/上帝’15例。皆是指最高天神。《尚书》言‘帝/上帝’更是多达131例,除去伪古文的篇章,也还是很多”。[6]可见,“帝”在先秦时代的词义已经由上古的“花蒂”转化为“天神”。“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2]100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认知域因为“不可知的强大力量”发生关联并产生了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原本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帝”进而具有了表达抽象概念“天神”的功能,由此产生了“帝”的隐喻义。

据傅斯年对甲骨文中“帝”出现情况的研究,“帝”的“君主”义最早不先于殷商末年。[7]周时人王称天子,周以后,“天子”就成为中国历代最高人主之阶位尊称。在战国之前,“帝”还不是“人主”的职位尊称。“三皇五帝”之说产生于战国时期,是各家为寻求理论论据,从上古神话中挖掘历史,演绎增饰的结果。到秦王嬴政“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称“秦始皇帝”,自此皇与帝合二为一。[8]87

在“天神”隐喻义的基础上,人们再次利用想像,将“天神”概念成分的语义特征“主宰者”再次投射到目标域“人主”中去,从而在目标域中凸显了这部分被转移的语义特征,使目标域中的“人主”也具有了“主宰者”之义。至此,“帝”的隐喻义实现了“再概念化”,[8]87产生了“君主”的隐喻义。“帝”词义范畴的扩大,是建立在人的隐喻认知方式之上的。

在“君主”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称帝”的动词义。如:汉扬雄《剧秦美新》:“(汉祖)自武关与项羽戮力咸阳,创业蜀汉,发迹三秦,尅项山东而帝天下”。[9]动词义的产生是为了突显动作的一面,而“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2]120

作为模标的“帝”,近年来在“君主”义的基础上再次出现了转义:“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帝”的语义范畴进一步扩大,由“君主”到“个人”,由“个人”到“团体”,由“人”及“物”。人们借助于逻辑推理能力和联想,找到了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权威性”,再次实现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投射,“帝”新的隐喻义再次产生,“帝”族词的再概念化得以完成,“帝”的词义由此不断扩展、延伸而最终达到词义的泛化。

“帝”词义的泛化导致“帝”族词词性的类化,句法结构方面的“类化性”及“定位性”使得“帝”词语模最终形成,并呈现出巨大的能产性,“帝”族词的新义最终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得以进一步流行与推广。这种词语语义范围的延展转化体现了人类隐喻认识的规律性。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国维.释天[C]//王国维.观堂集林: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282.

[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C]//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1.

[5]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74.

[6]周及徐.华夏古“帝”考——黄河文明探源之一[J].中国文化研究,2007(3):97.

[7]傅斯年.性命古训辨正[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23.

[8]周清泉.释“帝”[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9]汉语大字典[Z].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310.

An Approach to the Transferred Meaning of the Emerging Net Word “di”Based on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LI Wei-w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Bohai 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 121013)

“X di”,as a new mold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is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vity,orien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di”has developed from the flower bud,god,and the monarch to many new meanings in recent years,such as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 with a blue ribbon in a given field,a leading figure with special skills in a given field,and an object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Its semantic orientation has transformed from objects,the god,the monarch,the individual,organizations to objects.On the basis of metaphor,it has been reconceptualized.The transferred meaning of“di”is the result of human metaphorical cognition.

emerging net words;semantic transformation;metaphorical cognition

H08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6883(2011)04-0070-04

2011-02-21

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09T001)。

李薇薇(1975-),女,黑龙江宝清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韩 江

猜你喜欢
隐喻语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