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房称谓考略

2011-08-15 00:49孔令彬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出版社

孔令彬

(韩山师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陪房称谓考略

孔令彬

(韩山师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中国古代婚俗中以奴婢作为陪嫁品的现象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先秦“媵妾婚”制即是这种习俗的源头。本文旨在对这种陪房习俗的称谓做详细的爬梳,以期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做些准备。

婚俗;媵妾婚;陪房

所谓陪房,《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随嫁的婢仆”。中国古代婚俗中以奴婢作为陪嫁品的现象其实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先秦的“媵妾婚”制即是这种习俗的源头。“诸侯嫁女必有媵,而为之媵者,有侄娣,有‘从者’,有‘媵臣’,皆奉承嫡妻,共事一夫,故又曰:‘媵,承也,承事嫡也。’(《释名》)惟侄娣乃‘骨肉之亲,与‘从者’‘媵臣’虽同为媵,而实有亲疏良贱尊卑之别。”[1]虽然以姪、娣媵嫁为主要内容的“媵妾婚”制早在战国时期即已衰微,但耽于享乐的贵族阶层却将奴婢从嫁的习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即使是从秦汉算起,这种婚姻中的陪房现象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说中国的婚姻礼制繁简变化不断,即就社会观念习俗也历经了许多的改变,而其中作为婚姻配角的陪房习俗,自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存在了数千年的民俗现象,学界历来既缺乏必要的关注,甚至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指称,更遑论说去研究它。缘此,本文拟做一下这方面的梳理工作,即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关于“随嫁婢仆”的称谓加以系统地考察和关照,从而得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结论。自然,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文人笔记、方志史料、俗文学作品中,人们并不难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只是囿于材料既分散,又有书面语、口语、方言的区别,兼之时代、地域、民族等的差异,筚路蓝缕,其中的难度可以想见。但这样的爬梳与考证既是必须的,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前提,至于这些名目繁多的称谓所具有的社会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等价值,反而倒在其次了。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考索出来的称谓序列并不以其出现时间的先后或重要性为顺序,而所引书证也并非一定是该词条的首引书证,语义明确,没有歧义是主要的考量。复次,由于下述各个称谓均指向“随嫁婢仆”这一核心内涵,因此,我们便不再对各个词条进行具体释义,但鉴于不同婚姻其随嫁婢仆各有身份、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特此提醒读者斟酌鉴别。最后,各词条引用书证多寡,或一或二,笔者亦无特别安排之处。

(1)媵

《寒花葬志》:“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2]

(2)媵婢

《周主忠妾》:“主父至,其妻曰:‘吾为子劳,封酒相待。’使媵婢取酒而进之。”[3]

《唐故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先太君白府君货女奴以足食,君泣曰:‘太夫人专门户,不宜乏使令。’取新妇氏媵婢以给货。”[4]

(3)媵臣

《史记·秦本纪》:“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5]

《辽史·地理志》:“徽州,景宗女秦晋大长公主所建,媵臣万户。”[6]448

《元史》本纪第三十三:“丙子,皇后媵臣张住童等七人授集贤侍讲学士等官。”[7]

(4)媵嫁

《灯月缘》第三回:“是家姐的媵嫁秋莲,为因姊以烧香,便路探我,先着秋莲来报。不识少顷到时,郎的意思,还是要见不要见。”[8]

(5)媵妾

《鲍君大王》:“明州人家女既嫁归宁,媵妾幽兰从群婢往后园挑菜,忽闷眩仆地,言语无伦,如有凭附,扶至房半日方醒。”[9]

(6)媵僮

《急就篇》:“妻妇聘嫁赍媵僮,奴婢私隶枕床杠”。[10]

(7)媵女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一:“周舍章有婢曰兰香,王夫人媵女也。薄有姿调,舍章昵之。遂谨其身。总内外之劳,周旋妯党。先诸作务,垂三十余年。”[11]

(8)媵仆

唐顺之《与安子介书》:“素辱知爱,敢以家之所常用者为献而侑之以辞。不然,亦愿兄受之而以畀之媵仆之用可也。”[12]

《寿何母薛太安人八十序》:“余又闻太安人之始于归也,尽辍奁俱媵仆以嫁小姑。”[13]

(9)媵从

《于少保萃忠全传》第十五传:“也先复进美女六人。主上又曰:‘待朕归国取令妹时,即将此六女为媵从,庶不亵了太师令妹。”[14]

(10)媵侍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一日,文节归第,二婢拜于庭,文节询其所自,国封具以告,从容指旁侍二姬,谓夫人曰:‘此二姬,乃夫人昔之媵侍也。今出之,亦无所归,固当终身于此耳。’”[15]

(11)媵户

《辽史》卷三十九:“成州,兴府军,节度。晋国长公主以媵户置,军曰长庆,隶上京。复改军名。”[6]486

“清代,随郡主、格格等皇室宗女嫁来的人户称‘媵户’,其中有种田的庄户,也有执役的太监等等”[16]。

(12)媵臣户

《辽史》卷三十八:“懿州,宁昌军,节度。太平三年越国公主以媵臣户置。初曰庆懿军,更曰广顺军,隶上京。”[6]474

(13)媵奴

《镇雄军民府图说》:“于是水西乘机勾引陇寿之党沙保为乱。沙保者,故水西媵奴也,与寿部下阿得、狮子吼等破府城,逐洸,劫其印,川、贵会奏,动三省官兵剿之。”①转引自胡庆钧著《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01页。

(14)媵姬

《明封宜人胡母宋氏墓志铭》:“初,伯安守仪制司主事,封其配安人。上即为。则以仪制司郎中加封宜人,象服具矣。元瑞纳舒氏妇,媵姬首举孙维阳。”[17]

“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君主可汗、诺颜贵族们在自己的女儿出嫁时,把家中的几个女奴作为女儿的陪嫁一起送过门去,这种随嫁过门的奴婢叫作‘媵姬’”[18]。

(15)媵人

宋濂《蒋贞妇传》:“言讫,胜宝负驴儿出,媵人挟马儿继之,贞妇又继之。”[19]

(16)媵御

《九云记》第二十三回:“天子又道:‘御妹常爱恤一宫女,不欲离舍,亦有才貌,御妹下嫁之时,以媵御同时侍御,卿其知之。’”[20]

(17)从媵

《祝子志怪录》卷五:“吴城虹桥下有潘氏女嫁乐桥李生,一从媵颇姝丽,而潘性极妒悍,心甚疑有他,且又难事,小不如意辄痛为鞭答,酷虐万状。”[21]

(18)媵妇

朱维鱼《河汾旅话》卷三:“夫素与一寺僧善,僧亦义愤。寺中有复壁,本备僰裔乱者,谋置饮食于内,度可居岁月,乘间窃女与媵妇匿焉。”[22]

(19)陪床

《金瓶梅》第九回,“先头陈家娘子陪床的,名唤孙雪娥,约二十年纪,生的五短身材,有姿色。”[23]145

(20)陪床使女

《金瓶梅》九十七回:“春梅先问薛嫂儿:‘他家那里有陪床使女没有?’薛嫂儿道:‘床帐妆奁,描金箱厨都有,只没有使女陪床。’”[23]1532

(21)陪送

《南村辍耕录》卷十七《奴婢》条:“又有曰陪送者,则摽拨随女出嫁者是也。”[24]

(22)从嫁

《袁洪儿夸郎》:“婢子曰:‘某为王家二十七娘子从嫁,本名翡翠。’”[25]

(23)从嫁婢

“(天顺四年六月庚戌)彭城伯张瑾初收其妻朱氏从嫁婢为妾,婢死,自称次妻,上章乞祭祀,礼部以无例格之”[26]。

(24)从嫁使女

《金瓶梅》九十一回:“没有大娘子二年光景,房内止有一个从嫁使女答应,又不出才儿。”[23]1439

(25)从嫁女使

《梦梁录》卷二十:“以至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须待新人,方敢纵步往来。”[27]

(26)从嫁仆

《云间谳略》卷八:“奴仆王逾、王送因何氏适王门,为从嫁仆,何氏夫死子夭,颇钟爱从仆,故二仆俱优裕室家,若素封也。且遗嘱谓身死即令出姓。”①转引自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第396页。

(27)从嫁户

《契丹国志》卷八:“承天太后以楚国公主嫁其弟萧姑从撤,为筑城以居之,曰睦州,号长庆军。徙户一万实之,曰从嫁户。”[28]

(28)从婢

《三国志》卷一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太祖愍嫁娶之奢僭,公女适人,皆以皂帐,从婢不过十人。”[29]

《太平广记》二百四十二卷:“眖率略人也,乃造逢年曰:‘兵曹李札,甚名家也。札妹甚美,闻于蜀城。曾适元氏,其夫寻卒。资装亦厚,从婢且二十人。兄能娶之乎?’”[30]

(29)赠嫁

《西游补》第七回:“初听鼓舞,四个赠嫁在窗外走动,但有脚声,无口声。行者便叫:‘萍香,吾要起身。’一个赠嫁在窗外应道:‘叫来。’”[31]

(30)赠嫁婢

无名氏《惊人奇案》第九回:“恰巧一日,阿嫂的赠嫁婢素馨兴匆匆送来一盘罐头鲜荔枝和一盘制橄榄,由小丫头领至亭内”[32]

(31)赠嫁奴

《野叟曝言》六十四回:“素文道:‘二姑娘原该有一房赠嫁奴,这里人多,大姑娘要人,到庄上去叫几房来就是,况这赛奴口音与丫鬃们俱不甚通,奴也用他不惯,还望太夫人收受。’水夫人见说是赠嫁素娥,便不好十分推拒,鸾吹又苦苦求告,只得收下。”[33]

(32)赠嫁妇

《珠里小志》卷三:“醴女谓之待嫁子,妆奁或丰或俭,总谓之行嫁,使女谓之赠嫁妇。”[34]

(33)随房的、随房丫环

“旧时富家女子的随嫁丫头”[35]。

(34)伴从嫁

“等于从嫁,旧时作为陪嫁的丫头”,“从嫁办:旧时指出嫁时有随嫁的丫头的出嫁形式”。[36]

(35)侍轿丫头

“有的财主,还嫁‘嫁奁田’若干亩,有的还有陪嫁使女,称为侍轿丫头”[37]。

(36)轿脚妹

民国《顺德县志》:“从嫁老妇曰大妗,从嫁小环曰轿脚妹,梳佣曰近身。”[38]

(37)轿前婢

“瓮点儿是我外婆家女仆的女儿。我妈妈嫁过来时带过来一个轿前婢,不久受一个卖货郎的诱拐半夜逃跑了,所以又找来一个丫环替她”[39]。

(38)随房

《蝴蝶缘》第十四回:“柔玉小姐忍不住笑道:‘这真是故人相会,分外亲热,相公从此不要称姐了,他于今已做随房,只要相公另眼相看就够了。’”[40]

《醒世姻缘传》七十四回:“(素姐)一骨碌爬起床来,叫玉兰舀水洗脸,梳完头,也没吃饭,领著小玉兰回家。巧姐的随房小铜雀进去说道:‘俺大妗子家去了!’”[41]

(39)陪嫁妹

“衣服,金银首邯、蚊帐、被褥和应用器具,还有送婢女的,叫陪嫁妹”[42]。

(40)陪婢仔

“随嫁丫头,闽语,福建顺昌”[43]。

(41)装(妆)嫁妹

“跟新娘一起到男家的,除了一个被称为‘送轿’的年纪最小的弟弟外,富裕人家一般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叫做‘装嫁妹’的婢女陪嫁。另外要请些女仆为新娘服务”[44]。

(42)随娘婢女

王永豪 《“二人”和“赤脚”》:“潮人富户嫁女也每有将家中随伴‘小姐’之随身婢或购来幼婢作随嫁婢之例,称为‘随娘婢女’。”[45]

(43)送嫁妹

当然富贵之家嫁女,必有“送嫁妹”一、二人,坐青衣轿随,行于花轿之后,这是娘家赔送的婢女,以后就留在男家帮新娘操持家务,就像古时候的妾媵。[46]

(44)茶婆、茶牙

“媵嫁老妇曰茶婆,婢曰茶牙”[47]。

(45)随嫁

“媵曰随嫁,谓嫁其姑娘之嫁也”[48]。

《凤双飞》四十九回:“讲到林家诸婢女,出身原是女优伶。夫人自选为随嫁,又在班中取四名。伺候闺房常贴体,娇莺性格最聪明。”[49]

(46)随嫁娴

“旧指结婚时随新娘过门的婢女,日后供新娘新郎等差使。旧时有的‘随嫁娴’被收为妾,叫做‘姐仔’”[50]。

(47)随嫁姆

“所谓‘随嫁姆’(陪嫁佣人),是40~50岁的老太大,随新娘陪嫁到男家,负责为新娘梳头和作杂事,也就是替新娘作一切家务的女佣人。她的身份和‘随嫁女’相同,也是用钱买下的”[51]。

(48)随嫁婢

《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八:“故家少年某再娶,随嫁婢黑而矮,某与私溺焉,将以为妾。妻归宁,从父母计嫁之。”[52]

(49)跟房

“旧时随嫁的婢女。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你们娶聘,骑马坐轿,绫罗绸缎,跟房跟班,你们享过福’”[53]。

(50)伴房

“陪嫁,陪新娘到男方家照顾新娘的妇人”[54]。

民国《杭州府志》:“至于压奁,则仅请媒氏看守房中,亦有从嫁女使或佣仆妇,名曰‘伴房’。”[55]

(51)伴嫁丫头

《蜃楼志》十四回:“此时素馨已早回来,带着自己的两个伴嫁丫头,居于藏春坞内。姐妹们相见,素馨自然泣诉苦情。”[56]

(52)陪房

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这厮是俺带过来的陪房,唤做丁都管。”[57]

《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大爷替我请他出来。’”[58]97

(53)陪房婢

《再生缘》第三卷:“那丫环倒身跪下叫姑娘,丽君未识陪房婢,韩氏夫人道细详。韩氏夫人忙向丽君说道:‘我为荣兰服侍辛勤,又买一个女子,取名秀蕙,一同陪嫁你去。’”[59]

(54)陪房丫头

《红楼梦》八十回:“不争气的孽障,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叫老婆说霸占了丫头,什么脸出去见人?也不知谁使的法子,也不问清就打人。”[58]1155

(55)陪奉

溥杰《醇亲王府的生活》:“但是我的母亲因为在娘家自幼娇生惯养,吃不惯我家的饭菜,起初只是在公费的每餐之外,偷偷摸摸地叫自己身旁的‘陪奉’(随嫁而来的女仆)做一些可口的东西吃。”[60]

(56)陪嫁(赔嫁)

《醒世恒言》第一卷:“做官府家的陪嫁,胜似在我家十倍,我有什么不舍得。只是不要亏了我的原价便好。”[61]

《孽海花》十四回:“这日正在预备的夫人房户内,亲手拿了鸡毛帚,细细拂拭灰尘。忽然听见院子里夫人陪嫁乔妈的声音,就走进房,给老爷请安道喜道:‘太太带着两位少爷两位小姐都到了,现在傅宅。’”[62]

(57)陪嫁丫环

《十五贯》第九出:“有甚么不明不白?老实对你说:早晨出门,撞见了张妈妈,说起大街上华学士的小姐出嫁,要讨个陪嫁丫环。我如今手头欠缺,叫做个‘脱货求财’的法儿。”[63]

(58)陪嫁婢

《玉官》:“尤其是有女儿的中等家庭,买了一个小丫头,将来大了可以用来做小姐的陪嫁婢。”[64]

(59)陪嫁丫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三回:“却和元二爷娶了亲。亲家那边是很体面的,一副妆奁,十分丰厚,还有两个陪嫁丫头,大的十五岁,小的才十二岁。”[65]

(60)陪嫁使女

《醒风流》十二回:“石秀甫道:‘呀?莫非陪嫁使女有些姿色,尊相或者得陇望蜀,就要一网打尽,未免口角争气么?’”[66]

(61)随嫁丫头

《笑林广记》:“第三夜随嫁丫头又大哭。母曰:‘更奇怪。’喜娘曰:‘我曾问来,他说这样一个好姑娘,口口声声只叫要死。’”[67]

(62)庄丁

“土尔扈特各部中汗、亲王、郡王的女儿(格格)陪嫁来的人户和侍男侍女叫庄丁,地位和随丁差不多,是专给贵族和格格服役的。侍女的地位与家仆相等,有的陪嫁终身,甚至他们所生的子女,世代为庄丁。就连蒙旗的会盟,也不得随意将他们编换为随丁、箭丁或庙丁”[68]。

(63)引者、尹吉、媵哲

“引者:亦称‘媵哲’、‘尹吉’。复数为‘引者思’。蒙古语音译,意为‘从嫁’。古代蒙古族婚姻风俗。元末陶宗仪《南材辍耕录》卷十七:‘(奴婢)又有曰陪送者,则撩拨随女出嫁者是也。’贵族首领在女儿出嫁时,给以一定数目的侍役,随同出嫁,有时多至一、二百人。起源颇早,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恩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时(约10世纪前半叶)已有此称。清代成为定制,亲王之女以下,从嫁者各有等差。引者地位低下,为主人占有,可随时被纳为妾,或赠他人。新娘对其有支配权,改嫁时,可随之至新夫家”[69]。

(64)送嬷嬷

绍兴俗语:“送嬷嬷嫁囡看大样。”(大户人家陪嫁的女佣嫁女学主人家的铺排。)[70]

(65)随奁婢

《少年钟敬文》:“敬文与六叔正谈得投机,门外来了四叔婆的随奁婢——春梅,春梅转达了主母要请阿宗过去谈话等事项。”[71]

(66)随奁妹

“尤其富裕人家嫁女,讲求妆奁丰厚,以求体面。古时有‘三盏’、‘香案大台’、‘一副台椅’、‘半副台椅’等名目,有‘随奁妹’(随嫁女),有的还有随奁田。”[72]304

(67)随嫁妹

“有些权贵之家给一名侍俾作新娘随嫁妹的,有随嫁妹的,也要为随嫁妹置备床上用品及其它衣物”[72]46。

(68)随车

“富家还有田租随嫁,叫‘拨奁租’,婢女随嫁叫‘随车’”[72]349。

(69)从嫁妹

“迎亲队伍返程时女家若有‘从嫁妹’(亦称‘陪嫁女’或‘婢女’),则安排她坐小轿,由两人合抬,跟随花轿后面。新娘的伴娘也排坐小轿同行”[72]394。

(70)色荣克

“有奴隶有势力的人家,在姑娘出嫁时陪送女婢当丫环,叫做‘色荣克’”[73]。

(71)妆奁婢

“现在奴婢的来源,大多是由购买得来,有时由赠送或从嫁(妆奁婢)而得来”[74]。

(72)奁婢

“女家妆奁厚薄,亦视贫富而定。富者除衣饰家具之外,另有奁田、奁银、奁婢、奁牛等;贫者只有衣服家具数件”[75]。

(73)伴娘

道光《名山县志》:“送者伴女不归,谓之‘伴娘’”[76]。

(74)燕支

“顺治五年(1648) 二月,皇太极封其第五女淑慧为和硕公主,嫁巴林辅国公色布腾。并陪嫁‘燕支’(陪房)300户”[77]。

(75)跟房屋子的

“所谓‘分盘子’,是新娘子把陪送来的各式点心(也叫干粮),四样一份,分盛在四个细磁盘子里,作为礼物,由‘跟房屋子的’(随同陪嫁的女佣)用红漆托盘捧著,一家家的分赠给长辈、亲友或邻居,以示孝敬尊长,和睦邻里”[78]。

(76)随奁使女

“这阿厚乃是元配随奁使女,有几分姿色,性格也好,颇亦能事,再思原是偷摸上的,便收来作妾,照管家计,合家上下都称为二娘”[79]。

(77)房里出身

《金瓶梅词话》第九回:“第四个孙雪娥,乃房里出身,五短身材,轻盈体态,能造五鲜汤水,善舞翠盘之妙”[23]146。

(78)yahsongs

“(yahsongs):旧时陪嫁女”[80]。

(79)萌柱

“‘萌’是母亲之意,‘柱’是带来之意,即黑彝女子从娘家所带来的陪嫁丫头”[81]。

(80)随伯勒昆

“据达尔济说:在阿拉善旗,陪嫁人叫作‘随伯勒昆’,是女跟随人之意”[82]。

(81)从车

“(孟)昶之母后,即后唐积庆公主之从车也,尝在并州,累从征伐,备历艰难,由是颇务慈俭,常戒昶以固福寿为怀”[83]。

(82)老婢、老仆

“仆曰侬仔,奴仆仔之子曰家生子。自称亦曰仔。谓随嫁老妇曰老婢,男曰老仆。妇人饲乳曰乳妈。稳婆曰生依婆”[84]。

(83)遣妾

《王昭君变文》:“侍从寂寞,如同丧孝之家;遣妾攒蚖,状似败兵之将。”(项楚师注:遣妾,陪嫁的媵妾。)[85]

(84)遣婢

“刘道真子妇始入门,遣婢虔。刘聊之甚苦,婢固不从,刘乃下地叩头,婢惧,始从之”[86]。

无疑,上面所胪列的有关中国古代婚俗中“随嫁婢仆”的称谓仅是笔者目前能见到的部分,至于说到一网打尽,显然还欠缺不少功夫,如一些方言土语以及少数民族语中的称呼,笔者既缺少足够的调查,也不具备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能力,遗漏也就在所难免。好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汉民族的婚姻陪房现象为主,兼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习俗,相信这样的欠缺尚不至于影响到我们最后的结论。

分析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这几十种“随嫁婢仆”的称谓,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大多数语义显豁,与传统的婚姻礼制紧密相关,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一、受了先秦贵族“媵妾婚”的影响。这影响不仅说它是我国后世婚姻陪房习俗的源头,更具体体现在这十几个以“媵”为构词核心所组成的对“随嫁婢仆”的称谓中。这些以“媵”为核心构成的称谓词被广泛地引用在正统史书、官方文书、文人笔记等书面语文献中,时间从先秦以迄于民国,既充分证明了我国婚姻陪房习俗的源远流长,也说明了这种习俗生命力的强大。其二、跟“随嫁婢仆”的社会功能有关。早先包括后期的一些“随嫁婢仆”,不排除有的要从事田间的劳作,但作为女主人的专有婢仆,从事家内劳动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尤其一些婢女更从事的是为女主人贴身服务的私密工作,因此,许多的“随嫁婢仆”称谓如伴房、陪房、随房、跟房、陪床等,就含蓄地暗示了她们的这种工作性质。另外,一些称谓的命名显系来自于其在婚礼中充当的某种角色,如轿前婢、轿脚妹、随车、侍轿丫头等,就是对“随嫁婢仆”的形象命名。而从嫁、陪嫁、伴嫁、媵嫁、随嫁、赠嫁、送嫁妹、陪送、随奁等称谓的命名,则直接提示了她们在婚礼中的从属作用,其实伴、从、随、赠、送、陪等动词大都是“媵”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三、许多名词兼有动词属性的称谓,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它们后边加上名词如丫环、丫头、婢女、侍女、婢仆、奴婢、老妈、仆媪等等后缀,则又可以组成许多动宾式的新复合名词,也是“随嫁婢仆”称谓在其通俗化过程中的一种流行构词方式。最后,作为许多称谓词词缀的丫环、丫头、婢女、侍女、女使、老妈、仆媪、妹仔等等的普遍使用,则反映的是“随嫁婢仆”中以女性尤其以少女为主的陪房现象。

当然,通过对历史上种种“随嫁婢仆”称谓的考索、分析与比较,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给这一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婚姻民俗事象,寻找一个大家较为认可的统一称谓来。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笔者不揣谫陋,认为“陪房”这一称谓应该是其中最合适的选择。具体理由有三:一是以“媵”为构词核心的种种称谓虽然在我国影响深远,但由于其较为书面化而不为一般大众所熟知,另外容易与先秦“媵妾婚”认知相混淆也是不采用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从嫁、陪嫁、伴嫁、媵嫁、随嫁、赠嫁等称谓虽也都能涵括所有“随嫁婢仆”,但因它们同时又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因此也不合适做这一民俗事象的统称。其三、重要的是“陪房”之称谓不仅于命名上形象贴切,涵括所有“随嫁婢仆”,而且伴随着经典《红楼梦》等清代文学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考虑到以上诸种情况,以“陪房”来作为中国古代婚俗中“随嫁婢仆”的统称,并把这种婚姻随嫁习俗统称为“陪房现象”,应该是可以从学理和传承等层面上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669-670.

[2]归有光.归有光散文选注[M].张家英,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9.

[3]刘向.列女传[M].张涛,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188.

[4]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05.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6.

[6]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728.

[8]静恬主人.金石缘(附灯月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

[9]张杲.医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06.

[10]史游.急就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

[11]张大复.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二册):梅花草堂笔谈[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289.

[12]唐顺之.与安子介书[C]//夏咸淳.中国古代文苑精品.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432.

[13]叶向高.苍霞续草[C]//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3.

[14]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M].孙一珍,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73.

[15]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6.

[16]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76.

[17]汪道昆.太涵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681.

[18]楚伦巴根.与蒙古族族源有关的匈奴语若干词汇新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2):93.

[19]宋濂.蒋贞妇伟[C]//任继愈.中华传世文选——明文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61.

[20]无名氏.九云记[M].江琪,校点.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6.

[21]祝允明.祝子志怪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593.

[22]朱维鱼.河汾旅话[M]//沈家本.枕碧楼丛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89.

[2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张竹坡,批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

[2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8.

[25]牛僧儒.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59.

[26]李国祥.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327.

[2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99.

[28]叶隆礼.契丹国志[M].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6.

[29]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54.

[30]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872.

[31]董说.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

[32]无名氏.惊人奇案[M]//中华善本珍藏文库:第2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1553.

[33]夏敬渠.野叟曝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4:536.

[34]周郁滨.珠里小志[M].戴扬本,整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9.

[35]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79.

[36]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47.

[37]夏春燕.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235.

[38]陈志仪.顺德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17.

[39]尹兴吉.黑暗之魂——韩国分断小说选[M].金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0.

[40]岳道人.蝴蝶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99.

[41]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2.

[42]南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宁文史资料(第2辑总第6辑)[M].1988:72.

[4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5214.

[44]史仲文.中国全史:第9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1.

[45]王永豪.“二人”和“赤脚”[C]//陈泽,吴奎信.潮汕文化选:第2集.汕头:汕头特区晚报社,2000:415.

[46]马之骕.中国的婚俗[M].台湾:经世书局,1985:390.

[47]朱一新.光绪德庆州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326.

[48]连横.台湾语典雅言[M].台湾:台湾大通书局,1987:66.

[49]程蕙英.凤双飞[M].林岩,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286.

[50]周长楫,周清海.新加坡闽南话词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2.

[51]东兆编.民间禁忌吉祥通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98.

[52]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34.

[53]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481.

[54]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530.

[5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563.

[56]庾岭劳人.蜃楼志[M].刘扬忠,点校.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176.

[57]无名氏.争报恩[C]//王学奇.元曲选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64.

[5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9]陈端生.再生缘[M].郭沫若,校订.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284.

[60]溥杰.醇亲王府的生活[C]//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8卷第26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2:145.

[61]冯梦龙.醒世恒言[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10.

[62]曾朴.孽海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7.

[63]朱素臣.十五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37.

[64]许地山.许地山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324.

[65]我佛山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969.

[66]鹤市主人.醒风流[M].吴故人,点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86.

[67]游戏主人.笑林广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10.

[68]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179.

[69]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15.

[70]寿永明.绍兴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0.

[71]央柳.少年钟敬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61.

[72]20世纪广东婚俗大观编委会.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Z].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73]沈斌华,高建纲.中国达斡尔族人口[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23.

[74]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家庭改造问题[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409.

[75]封开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封开文史资料:第6辑[Z].1992:146.

[76]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357

[77]赤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赤峰市志[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34.

[78]罗淑娟.家乡味[M].台湾:新风文化事业公司.437.[79]天花才子.快心编[M].四桥居士,评;燕怡,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24.

[80]吴启录.布依汉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649.

[81]陈永龄.民族学浅论文集[M].台湾:弘毅出版社,1995:443.

[82]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R].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142.

[83]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59.

[84]林子兰.乐会县志[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36.

[85]项楚.敦煌变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3.

[86]裴启.裴启语林[M].周楞伽,辑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38.

Researches on the Titles for Escort Marriage

KONG Ling-bin

(Department of Chines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The phenomenon of maid servants as dowr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origin of this phenomenon is escort marriage in the pre-Qin days.The titles in this marriage convention is probed into in detail in this paper,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profou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marriage convention;escort bride;escort marriage

K89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6883(2011)04-0058-07

2010-10-21

孔令彬(1970-),男,河南开封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温优华

猜你喜欢
出版社
Investigation of Co-doped Mn oxide catalyst for NH3-SCR activity and SO2/H2O resistance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Thoreau and Walden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教育培训中心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