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1-08-15 00:53:01胡永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人文传统大学生

胡永中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哲学与社会研究所,上海201620)

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胡永中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哲学与社会研究所,上海201620)

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内容很广,而学生的时间有限。为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开辟多种途径,综合运用讲授、讨论、阅读、鉴赏、比较等多种方法。

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

人文传统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涉外专业大学生能用来接受这种教育的时间相当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开辟多种教学途径,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让人文传统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人文传统教育课程

开设人文传统教育课程,是集中、系统地开展人文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没有开设人文传统教育课程?开设了多少课程?这些课程占有多少学时?其地位如何?这些指标是衡量高校是否重视人文传统教育的主要依据。有资料表明,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名校对于人文传统教育相当重视,“台湾大学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中,中国文化内容高达80%。即使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中文大学,其通识课程中‘文化传承’范围的20门课程,内容全部为中国文化,‘社会与文化’范围的110门课程中,涉及外国文化的课程不到20%。”[1]与此相比,中国内地高校为涉外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人文传统教育课程是非常少的,“以某涉外院校为例,2008-2009学年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总数为730多门,教学班总数为3690多个。其中,人文传统教育课程为8门(多为选修课),共38个教学班,约占学校课程总量的1%,如果按学分计算,则所占比例更低……其它各校涉外专业本科生的情况也大体相同。”[2]人文传统教育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且主要是选修课,说明内地高校涉外专业的人文传统教育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努力加以改变。

人文传统教育课程既包含必修课,也包含选修课。必修课主要传授所有涉外专业学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内容。这里所谓“基本内容”,不是指一些简单、肤浅的东西,而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有代表性的东西,是适合涉外专业大学生的、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思想。从广度上讲,应该涉及文学、艺术、历史、道德、哲学、宗教等主要领域;从深度上讲,应该侧重于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能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民族特点、精神意蕴。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涉外专业大学生对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应该有一种“面”上的了解。选修课更倾向于“点”上的深入,主要满足涉外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希望对传统文化中自己所喜欢的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高校应该努力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受学分总数的限制,必修课不可能很多,选修课应尽可能多开一些,以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人文传统教育因素

在人文传统教育课程之外,其他课程也可以而且应该渗透人文传统教育因素。人文传统教育范围很广,与大多数课程能建立联系。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穿插讲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以及中国古代的主要出口商品瓷器、丝绸、五金、糖等等。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适当插入中外文化比较。在做翻译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片断译成外文。在没有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既完成了外语教学任务,又进行了人文传统教育。这样的训练,对于涉外专业大学生向国外人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涉外专业大学生要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并把它们译成外文,存在一定难度。如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天”字,有时指“天空”,相当于英文中的sky;有时指“自然的”,相当于natural;有时指“老天爷”,相当于God……种种复杂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帮助,有时不容易辨析清楚。此外,传统文化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如儒家Confucianism,道家Taoism,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周易the Book ofChange),也需要教师重点介绍。前些年曾闹出这样的笑话:Mencius(孟子)被译为“门修斯”[3];“富贵不能淫”被译为Be rich,but 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人之初,性本善”被译为Since the beginningofhuman beings,sex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爱本善)。[4]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与译者的人文传统修养有关。

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人文传统教育因素,要求任课教师有较深厚的人文传统修养,有加强人文传统教育的意识。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关键是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人文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我国内地高校中,华中科技大学是较早重视这一问题的大学之一。该校的资深教授杨叔子院士说:“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5]这是颇有道理的。

(三)举办人文传统教育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灿烂的资源,人文传统教育讲座可以选择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佛教道教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国画书法篆刻……任选一个题目都可以找出足够多的资料,做系列讲座。这些问题本身很有吸引力,如果再配备擅长演说的主讲人,人文传统教育讲座将大受欢迎。

为了提高人文传统教育讲座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高校应该多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厚造诣的校内外名家来讲。名家的工作和活动很繁忙,请他们开设课程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做讲座则容易得多。在人文传统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尤其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高校经常举办人文传统教育讲座(特别是系列讲座),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涉外专业大学生提高人文传统修养有很大促进作用。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人文传统教育

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他们也可以向大学生开展人文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人文传统教育,实际上是把人文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其依据是人文传统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人文传统教育有助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当代中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何谓“中国特色”?为什么要有“中国特色”?要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人文传统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对于他们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文传统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古人有许多加强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今天仍可供借鉴与参考。通过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受到有益的影响。例如,大学生若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其思想道德修养就有望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第三,人文传统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的大学生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有天然的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名言、警句、观念、事例等),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五)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人文传统教育

大学生年轻、活泼,精力充沛,乐于交往和自我表现,对社团活动通常有很高的热情。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有效形式。人文传统教育可以利用社团活动作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专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社团,如京剧社、围棋社、书法社、国画社等,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种或多种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其它社团中增加人文传统教育内容。比如,书友会可以推荐和组织阅读一些中国古代文献,文学社、动漫社等社团则可以创作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社团应该经常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实质性内容,让参与者有所收获。

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培养涉外专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传统的人文知识,掌握一些传统技艺,甚至达到较高的造诣。从眼前看,它可以提高涉外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看,还有助于他们将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所以,高校对有人文传统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要为它们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

(六)建设有人文传统教育氛围的校园环境

人塑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是文化教育机关,校园环境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传统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建设这一环节扩大自己的影响。校园建筑应有民族特色,校园雕塑及其它景观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校园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场所的命名也不妨带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色彩。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可以装饰书法和国画作品。书画作品可以是历代名作的复制品、印刷品,更要发动本校教师、学生、校友进行创作。

我国内地的一些涉外院校,过分强调其涉外特色,校园环境全盘西化,很难找到传统文化的痕迹。应该说,作为涉外院校,相对于其他院校更强调外国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我们的涉外院校毕竟是“中国”的涉外院校,完全脱离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也是有问题的。

(七)建立人文传统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很多大学生把大量课余时间用于网络世界。有鉴于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作为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人文传统教育。网络的优势在于能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发帖,也可以约好时间在线交流。

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作为资料库。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的人文传统教育相关资料(包括经典文献、研究论著、图片、音频、视频等)挂在网上,供大学生学习和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外部链接,引导他们涉猎中华国学网、Confucius2000等相关网站。其次,可以作为讨论平台。大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话题发表见解,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这样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可以答疑解惑。大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来,由教师给予解答。第四,可以展示学习成果。比如,大学生的书画作品可以拍成数码照片,其京剧表演可以制成音频、视频文件,然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大家观摩、鉴赏。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帮助的。

人文传统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校园网中相对独立的部分,也可以作为相关课程或社团活动的辅助手段。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有人文传统教育方面的老师参与指导、管理。要确保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而且不断更新,这样才能积聚人气,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方法

人文传统教育的内容或途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总的说来,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鉴赏法、比较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事实、描绘现象、阐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读、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具体方式。在人文传统教育过程中运用讲授法,除了力求生动形象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多引用经典

一方面,人文传统教育特别适合引经据典。恰当引用经典,不仅能彰显人文传统教育的特色,而且能提升其学术品位。另一方面,古代文献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素材(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这些材料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对于涉外专业大学生增强人文传统修养非常有益。人文传统教育应广泛地、准确地运用这种文献资料。例如:为了说明宋明儒者津津乐道的“圣贤之乐”,可以讲讲邵雍的“安乐窝”,可以引用程颢的《偶成》和《秋日偶成》,还可以介绍王艮的《乐学歌》等诗歌。有些古代文献(特别是诗歌)不太好懂,教师可在出示原文的基础上将它们化为现代汉语。

2.配合使用相关图片

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使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有意思的相关图片。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不妨以围棋作比喻。教师出示一张“珍珑棋局”①的图片,指出棋局中包含惊心动魄的复杂局面,但只有懂棋的人才能感受到;对于不懂棋的人,棋局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说,“棋心”(仿造词,指棋手的思维)赋予棋局以意义。同样的道理,人心赋予世界以意义。离开了“心”,世界万物都是没有区别、没有意义的,这就叫“心外无物”。在这一过程中,“珍珑棋局”的图片作为教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围棋或《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有所了解,将感受到更多的趣味。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加强教学互动、促进学生思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人文传统教育中运用讨论法,最关键的是要精心选择讨论的话题。首先,应选择重大话题。人文传统教育的课时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讨论,必须选择那些牵涉面广的关键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其次,话题不仅要有历史性,也要有现实意义,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只有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才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如果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就可能导致冷场的尴尬局面。第三,话题必须难易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好是能够形成观点的交锋。话题不能太难、太偏,学生了解太少就会无话可说。反之,如果话题太简单,导向性太强,就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也不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讲解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之前,可以列举一些尽人皆知的好人(如雷锋、丛飞等)和坏蛋(如残杀无辜幼儿的郑民生等),然后提出问题: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你赞成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让学生作出选择并讲述理由。通常情况下,学生中既有主张性善论的,也有主张性恶论的,能形成比较热烈的讨论,但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这时再由老师系统讲解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其不同点与相同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阅读法

运用阅读法,就是要求涉外专业大学生广泛阅读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经典文献。阅读经典是人文传统教育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够强,古汉语水平有限,加上还有升学压力,他们与古籍亲密接触的机会还很少。即使像《论语》、《庄子》这样的重要典籍,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在语文课或历史课上读到一些片段,谈不上对全书的整体面貌有什么了解。所以,涉外专业的人文传统教育必须重视经典阅读。只有下功夫通读几部经典,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如果只是接触一些二手资料和研究结论,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涉外专业大学生往往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列出书目,并对基本文献作简要介绍,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择阅读。阅读时不要一视同仁,可以选择少量最重要的典籍(篇目及数量因人而异)进行精读,其他的泛读或浏览。精读的部分应尽可能多读几遍,第一遍直接读原文,形成初步认识;第二遍结合注释、翻译阅读,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内容;然后再读原文,争取留下较深的印象。有可能的话,争取把特别重要的部分背下来,或者认真抄写一两遍。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有了感悟随时记录,或写成读后感。有些涉外专业大学生的古汉语水平不高,刚开始阅读时可能觉得很费力,对他们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读一些较易理解的文献,以后逐渐提高难度。只要坚持下去,古汉语水平可以在阅读中很快提高。

(四)鉴赏法

所谓鉴赏法,就是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引导涉外专业大学生去品味和欣赏,使他们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特点,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有鲜明的特点,而且有很多作品流传下来了,这是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如果脱离作品去讲授传统的书画艺术,是很不容易讲清楚的。只有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历代名作(通过其复制品或图片)亲密接触,细细领会其神韵、意境,才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留下深刻印象,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风格作出说明,对其精妙之处加以讲解,而且要对作者情况以及当时艺术流派的发展变化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鉴赏法不仅适用于书画艺术,也适用于雕刻、建筑以及文学艺术,等等。

(五)比较法

人文传统教育中的比较法,主要是指对中外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寻找其相通之处与不同之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于涉外专业学生来说,比较法是进行人文传统教育的一种好的方法,因为他们有较合适的知识背景,有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需要增强比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外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时要有客观公正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用于比较的内容要适当。例如,可以拿中国先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比较,拿汉代文化与古罗马文化比较,拿唐宋时期的文化与欧洲中世纪文化比较,也可以拿清代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比较。这样,用来比较的中西方文化所处的历史时期是相同或相近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比较就能较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演变情况。如果只是拿西方近现代甚至当代的学术思想去批评中国古代的文化,或者进行所谓的“比较”,就是不科学的,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运用比较法要求教师对中外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真正做到学贯中西,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以上我们简单地探讨了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一些常用途径和方法,实际教学中能够运用的途径和方法应该还有不少。另外,所谓“教无定法”,每位教师擅长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让我们努力探索,加强交流,不断拓宽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为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珍珑棋局”是金庸《天龙八部》中苏星河摆出的巧妙棋局,众多高手都无法破解,最后,不懂棋的虚竹胡乱投了一子,把自己的棋填死一大片,结果反而找到了破解棋局的正确途径。网上有人摆出一种符合该描述的棋局,谓之“珍珑棋局”。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5.

[2]胡永中 等.涉外专业人文传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倪乐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N].中华读书报.1999-02-10.

[4]杨如风.中国人的汉语之殇[J].四川文学,2008,(2).

[5]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1.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 Major

HU Yong-zhong
(Shanghai Institute ofForeign Trade,Shanghai 201620)

The traditional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 major covers a lot,while the students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accept i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ind new paths and use all kinds of methods to affe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eign affairsmajor;traditional humanities;education

G641

A

1674-831X(2011)03-0048-05

2010-04-0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人文传统教育与涉外专业人才培养”(09YS366)

胡永中(1969-),男,湖南娄底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人文传统大学生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