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国初年倪嗣冲对淮河流域的治理

2011-08-15 00:53
关键词:皖北阜阳淮河流域

陈 雷

(阜阳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试论民国初年倪嗣冲对淮河流域的治理

陈 雷

(阜阳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1913年“二次革命”后,倪嗣冲就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尤其关注对淮河流域的治理,通过疏浚濉水、淮水,修建淮河长堤,举办工赈等措施,既赈济了灾民,又完善了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效较为明显。

民国初年;倪嗣冲;淮河治理;成效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派倪嗣冲以武力镇压了安徽的反袁力量,统一了全省,并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授安武将军;1917年任安徽督军兼长江巡阅使。自此直至1920年,倪嗣冲一直主政安徽,是北京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

倪嗣冲就职安徽后,鉴于皖省近年来战争不断,水利失修,民贫地瘠,社会动荡,为稳定局势,安定人心,促进生产发展,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尽快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其中尤以对淮河流域的治理较为突出,成效已较为明显。本文拟对民国初年 (1912-1920)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状况和倪嗣冲对淮河流域的治理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民国初年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

安徽省,在民国37年中,共发生大小水旱灾害计45次。从全省的水域分布状况看,江淮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故江淮堤防之能否安澜,固直接足以影响农产物收获之丰歉,而对于本省经济之荣枯,亦有重大而密切关系”。[1]因此,民国政府和安徽省政府对兴修水利较为重视,其投入和成绩在各种救灾措施中堪为第一。

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上,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接壤,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横跨豫皖苏鲁四省。淮河在12世纪以前,独流入海,河床深广,尾闾通畅,水旱灾害较少;12世纪以后,主要由于黄河的长期夺淮,极大地改变了淮河地形、地貌以及淮河自身的水系,出海无路,逐渐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进入民国时期,由于淮河出海无路,加上政局的频繁更替、官吏的日趋腐败和社会的急剧动荡,淮河流域成为诸多灾害频发的多灾多难区,每次大灾过后,哀鸿遍野,死亡枕藉,惨不忍睹。据池子华先生统计,从1840年到1938年间,仅淮北地区间隔不到一年就会出现一次灾荒,真可谓“十年九荒”。[2]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

据有关资料记载:

1912年 (民国1年),“宿县是年未下雨,五月客水成灾,湾地浸涝,坡地未淹。灵璧五月霪雨,积水二尺,歉收,十月水退才能种麦。五河五月来客水,破堤两处。颍上五月间客水来,破堤受灾。”[3]160

1912年 (民国1年)6月中旬,“沿淮淫雨七天,怀远淹田65万亩,五河破堤两处,灵璧积水二尺,歉收。”[4]

1912年(民国1年),临泉县“旱,继虫害。民国3年,春荒,降大雾,麦生红疸。民国6年、9年皆秋旱,蝗虫成灾。”[5]

蒙城县“民国2年,秋,水灾。”“民国3年,夏,大水。7月24日至8月15日,大雨,涡、淝、芡河出湾。夏秋蝗灾。”[6]58

1914年 (民国3年),“灵璧七月十三日后霪雨,黄桥乡洼地水深三尺。七月十九日夜大风雨,拔木偃禾,北半有庙,全脊为风扫去,南门内石坊吹倒,压民舍,死二人。”[3]160

1915年(民国4年)5至7月,阜阳“不雨,秋季无收。民国6年、8年秋,皆大旱。”[7]66

阜南县民国“4年(1915年),5月,小麦未脱粒,突降大雨,损失惨重。6、7月,大旱无雨,黄豆、红芋未种。”“6 年(1917 年),秋,旱,作物减产严重。”“7年(1918年),8月3日至10月底,大水,湖洼地秋季无收。”[8]

1916年 (民国5年),“霪雨为灾,山洪暴发,皖北各县被水甚重,滨淮之区尽成泽国。宿县七月间霪雨,淹西北乡之蒋家湖。五河四月上旬至八月十五日期间,连阴月余,风雨大,刮倒大树,淹死乌鸦。怀远上游大水,客水倒灌,破堤泛滥成灾。凤阳霪雨客水,七月十二日大风雨,玻璃岗破堤。蒙城受灾63村,灾户13034户,灾民40352人”。[3]160

颍上县“民国5年(1916年),7月,据《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载:自6月21日起,阴雨兼旬,山洪暴发,沿淮霍邱、颍上、寿县、凤台、盱眙、怀远、凤阳、五河等县河堤漫溢,田禾庐舍尽被淹没,为四五十年来所未有的大水。”[9]14

1916年(民国5年)秋,“全省东北偏涝,颍上、凤台、泗县水灾较重。东北部6至9月多雨,春、冬旱,颍上堤决,地面积水三米多。怀远5月中旬后阴雨14日,破堤,淹地22万亩。”[4]120

1919年(民国8年)秋,全省北旱南涝,潜山、宿松大水成灾甚重。而“皖北二十一县俱受旱灾。”[4]149

上述情况表明,在民国初年,沿淮一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淮河流域簸箕性的特殊地形,加之平原地带地面、淮河干流河道比较小和淮河流域降雨量集中,使得流域内的流水下泄缓慢甚至阻滞,容易导致流域大范围的水潦之灾。”[10]

综合考察,近代以来,在安徽,自南向北,水旱灾害是愈来愈多,沿江一带大约每隔两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江淮地区每隔一年多出现一次水旱灾害,而沿淮地区则每隔一年或不到一年就出现一次水旱灾害。另外,夏雨集中现象显著,尤其是淮域更容易形成水灾,于是淮域便成为“大雨大灾一片光、不雨旱灾一片荒”的全国有名的多灾地区。其中在民初1916年的水灾造成皖北1,373,781人受灾,受灾田地达9,872,246亩,财产损失达 38,943,581 元。[11]

二、倪嗣冲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及其成效

倪嗣冲于1913年7月27日就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8月28日率部进入安庆,统一了全省,自此开始了八年的督皖时期。

倪嗣冲上任后,针对安徽水利多年失修,水旱灾害频繁的现状,力图加以改善,以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此,倪嗣冲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建立和健全水利管理机构,负责督导全省水利建设和江淮湖泊的治理

在倪嗣冲的倡导下,1914年设立安徽省水利局,附在省财政厅下,负责兴办全省水利事宜。在淮河流域的治理方面,当时中外人士多主江海分疏,但是鉴于苏、皖两省在具体实施方案上争论不已,难以定论。在此情况下,安徽只能因地制宜,尽先实施疏导计划。在倪嗣冲的指导和督促下,安徽省水利局在蚌埠设立水利分局和平面测量所,选派人员赴各地进行实测。根据勘察结果,决定以疏为主,先疏濉水,次及淝、沫、新、汝、谷、茨、黑、濠诸河。

2.积极向各方争取赈款,救济灾民,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1913年10月13日,针对安徽省夏秋遭受的大旱和蝗灾,在倪嗣冲的请求下,袁世凯命财政部拨银10万元赈济安徽灾民。[12]491914年8月30日,倪嗣冲电呈大总统袁世凯,报告本年安徽连遭风雹旱蝗灾,遍及全省,恳请赈灾。袁世凯令财政部速拨银元3万元,自己捐银5000元,紧急救灾。[12]891915年3月31日,倪嗣冲致电安徽同乡会和段祺瑞,陈述安徽灾情惨状,恳请皖籍在京要员和同乡会积极捐款,以救灾民,希望“集成巨款,速汇灾区,源源接济。”[13]5月30日,倪嗣冲请云南代募的赈款119万元汇到安徽。[12]1041916年7月27日,针对1916年安徽大水灾,财政部拨银4万元,赶放急赈。而倪嗣冲则“饬令沿江沿淮各县知事督饬保董加以保护圩工。并分别灾情轻重散放急赈,并饬补种晚禾等以翼稍有收获。”[12]1271919年7月24日,应安徽省请求,北京政府明令拨款2万元以赈济水灾。[12]230

在争取中央和各地捐款、赈款的同时,针对皖北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为筹集款项,倪嗣冲决定“以兴办皖北水利的名义,征收皖北食盐每斤4角附加税。后由北洋政府核准,统收分拨。到民国5年 (1916年)安徽先后收到财政部拨款160万元。”[14]这部分款项主要用于赈灾和兴办水利工程。

3.积极组织沿淮各县疏浚河道,加固堤防,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大力兴办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针对皖北、沿淮一带连年水旱蝗雹等灾害不断,倪嗣冲于1914年8月31日,令凤阳县等县共同办理导淮事宜,并咨复全国水利局“关于办理导淮事宜”。[12]91同时大举修筑颍上县淮、颍堤工及湖堤沟闸,堤工上自南照集曹台子,下迄正阳关鲁台子,长150余里,连同各湖堤共长260余里,历时四载告竣。[12]101

1915年1月6日,霍山县知事王春炯向省府提出,以该县地势低洼,水患频年,请求修筑南渠北坝,以避水患,并拟将茶厘额外盈余及盐斤加价两项作为工赈之费。[4]96

1915年2月9日倪嗣冲被任命为督办皖北工赈事宜,开始巡查各地,决定举办水利工程以赈济灾民。3月23日出发去皖北办理赈灾事务,命令寿县知事邱竹筠征集民夫,开挖寿县新河。在对皖北河工进行查验后,倪嗣冲于1915年7月向中央报告“至6月5日,现在工程告竣者计:蚌埠至怀远堤工二十五里,峡山口至鲁家口堤工四余里,八里垛至三河尖堤工二百里,新河工程九十余里。”并提出“统计各河用款约在三百余万,迭饬切实核减,必须百万以外。本年五十万元,断难敷用。拟请将明年应拨之四十万元改于今年秋间提前先发,庶几易于竣事。”[15]10月,为利农利民,兴修水利,加快水利工程进度,特派人到上海求新制造厂订购大连珠斗挖泥船、小连珠斗挖泥船、蟹蜇式挖泥船各1艘,抽水机1台。[12]108-109同年以工代赈疏通亳县境内漳河、越五河、龙凤沟、梭沟、乾溪口等河沟。[12]108-112

1916年春,安徽省大力修治濉河。倪嗣冲奉命于年初在蚌埠设立督办皖北工赈处。后召集宿县、泗县、灵壁、五河等县知事,以及皖北水利测量事务所主任、省水利局蚌埠办事处处长,会同地方士绅进行协商,决定以征工方式开挖旧河道,修治濉河,并于3月正式开工。修治工程上自濉溪口,下至洪泽湖,全长 300 余里,至 1918 年底全部竣工。[12]108,145,146

1916年11月13日,安徽省长倪嗣冲向省议会全面报告了疏浚淮河的计划,所需款项系由“盐款盈余项下,分年拨款,第一年拨50万,其二、三、四、五、六等年各拨40万,共计250万两。”现已支出“开浚淮河工赈费472500余元,开浚南陀河工赈费15000元,又北淝河工赈费35000余元,开浚阜阳新开河工赈21000余元,开浚西淝河工赈费37000余元,开浚茨河工赈费2000元。拨建筑沿淮圩堤工赈费135000余元,亳县等开沟费7000余元,购办挖泥机器经费52000余元,及垫拨本年急赈67000余元,凤怀、宿州等县赈款21000元。”并指出现在“本处及转运员司一切开支共约110余万元。其阜阳新开河业经竣工,余如黄河水大不能兴工,淝淮等河正在继续浚筑。现计尚未动支之款约30余万。全工告竣,再请中央核消。此次开浚淝淮陀茨等,各河仍以淮河归宿,其滨淮地亩则筑长堤以障之。寿县之新开河亦为宣泄瓦埠湖,及上游阜六等县水道之用。其余各县应行疏浚之河渠,各就地方待赈情形参酌兴工。”[16]

对于安徽皖北河工取得的成绩,当时的上海《申报》曾给予这样报道,“今闻皖北河工全无外界助力,业已开办,且有规模颇宏大之消息,当为惊讶不已。办理河工者全为皖省官吏,而总事其事者则皖省长倪嗣冲也,开工至今几及一年,初用工人四万两千,继而逐渐加添,今从事浚挖者确有五万余人,闻工程告竣之期,少至四年多至六年,每年工程期占一年之大半。”[17]

1917年倪嗣冲以工代赈修筑颍上唐垛湖堤防,使多年来的洪涝有所减轻,土地增产明显。这一年,皖北水利测量局开始测量安徽境内淮河平、剖面地形。后因经费所限,在完成淮河干流一带及濉河流域的测量工作后即被迫停止,实际完成预定测量任务的一半。与此同时,江苏、安徽两省为加强水利事业方面的合作,于1917年4月1日在上海成立苏皖水利联合研究会,以使两省在水利工作、水利事业的方针和计划以及水利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12]184

在各地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百姓的踊跃参与下,倪嗣冲督导的皖北工赈处举办的各项工程进展很快,至1918年“筑淮堤七百余里,浚濉河三百余里,浚渠塘以千计。并集饥民浚淮河,计工授粟,工成河两岸田增收甚钜。……迨全工告竣,宿、灵、泗三县滨濉之区涸出民田数十万亩,滨淮各县保全田庐墟墓不可殚计,流亡复业,丁漕收入岁增十余万。”[18]由此可见,倪嗣冲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其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这同时,皖北各县政府亦督促民众疏浚河道,开塘修闸,完善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民国初年,阜阳县知事商培德征调民工堵实关家口、刘家口,避免了淮河倒灌。”[7]143“民国3年,蒙城县开挖宿蒙界沟、乐土镇蒋家沟、双涧镇龙王沟、板桥镇二道沟、小涧镇长流沟、楚村乡新购、立仓乡黑河等17条大沟。”[6]12颍上县在“民国4年(1915年),于班村湖内开沟2条,湖水得以畅泄。民国6年 (1917年),修筑唐垛湖堤。”[[9]15上述措施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结 语

应当说,在民国初年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安徽在倪嗣冲主政的八年期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动乱,基本保持了皖省的稳定。在当时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下,安徽能够维持这一和平的局面,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作为当时安徽主政者的倪嗣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倪嗣冲极为关注的安徽水利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治理淮河流域方面成效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比如,因“修长淮堤岸七百馀里,浚濉水入洪泽湖,饥民百万,赋粟以充其役。先是濒濉之田亩值千钱,至是价三十元。流民复业,丁漕骤增倍苁。”[19]又如“揪集饥民百万,泻溢疏盈,计值受粟数十年,巨工一旦完复而民用不饥。至是滨濉之田增价数倍,而丁漕岁入且钜万,民为建生祠事之。”[20]因此,“滨淮滨濉各邑向之扶老携幼流离转徙於沟壑者,乃得夷然安枕,享有父母妻子田庐邱墓之乐。……其田野日辟,其生产日饶,其人民日滋长而富庶,咸曰:‘非倪公之力不及此。’”[21]从以上记述我们可以看出,倪嗣冲这一时期对濉水、淮水以及皖北各县河沟渠塘的治理还是卓有成效的,对于安抚流民、赈济灾民,恢复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安徽概览[B].安徽省档案馆,1986:201.

[2]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51.

[3]安徽地方志办公室.安徽水灾备忘录[M].合肥:黄山书社,1991.

[4]邹义开.安徽大事记资料:上[M].安徽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1986.

[5]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66.

[6]蒙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蒙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7]阜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8]阜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南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10.

[9]颍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颍上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0]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9.

[11](日)支那的水利问题:下卷 [M].日本:生活社版,1939:32-33.

[12]李良玉 .倪嗣冲年谱[M].合肥:黄山书社,2010.49.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B].档案号:一○一一(65).

[1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大事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155.

[15]倪嗣冲报告查验皖北河工及地方治安情形致徐世昌函(1915年7月)[B].二档藏.

[16]大公报[N].天津,1916-11-13.

[17]申报[N].上海,1916-12-18.

[18]常熟孙雄.安武上将军阜阳倪公神道碑铭[Z].

[19]胶西柯劭态.安武上将军、勋一位、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兼省长倪公家传[Z].

[20]新城王树楠.安武上将军、勋一位、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兼省长、颍州倪公神道碑铭[Z].

[21]安徽督军张文生.安武将军、陆军上将、勋一位、前安徽督军、长江巡阅使、阜阳倪公生祠碑记[Z].

K258.9

A

2095-0683(2011)01-0025-04

2010-12-24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民国时期皖北地区政权体制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09sk226zd)

陈雷(1970-),男,安徽太和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皖北阜阳淮河流域
摄影·美好安徽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