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2011-08-15 00:46:34汪双安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期望值就业指导毕业生

汪双安

(黄山学院 学生处,安徽 黄山 245041)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汪双安

(黄山学院 学生处,安徽 黄山 24504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务之急,意义深远。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对策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预计达到65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倍受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29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3%,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从“统招统分”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政府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由于高校毕业生知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如果仅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大学毕业生不是供过于求,就业应该不困难,但现实是很多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一、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人数在2400万左右,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我国每年大约能提供1100万就业岗位,劳动力供过于求,供需矛盾突出。主要因为:国企改革,大量国企职工因企业改制减员增效被辞退下岗;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相对而言,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期望值低,能吃苦耐劳,不挑剔,而高校毕业生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且期望值高,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不足为怪了。

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需求差异大

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环渤海地区发展速度快,经济发达,企业众多,人才需求大。相对而言,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慢,经济欠发达,人才吸纳能力低。大量毕业生纷纷涌入发达地区,造成人才流动失衡,从而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就我校数据分析可见一斑,我校2010年毕业生除在本省就业外,86.67%的毕业生在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

截止2010年8月31日,我校已有3382名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其中在安徽省内就业毕业生1837人,占54.32%;省外就业毕业生1148名,占就业总人数的33.94%,其中在上海市就业184人,江苏省就业230人,浙江省就业360人,广东111人,北京110人,在以上地区就业总人数为995人,占省外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6.67%。而在其它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仅有162人,占4.79%。

三、部份用人单位盲目攀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

现在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方面,注重个人学历,有的甚至“对研究生表示欢迎,对本科生可以考虑,对专科生坚决免谈”。一些部门和单位招聘什么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将专科生拒之门外,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目前,用人单位抬高录用大学毕业生的“门槛”,制定不切实际的录用标准和条件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用单位提出过高的附加条件,如过分看重“社会活动经历”等。

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审时度势

(一)自身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

按照国际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即意味着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但相当多的大学生仍放不下“天之骄子”的架子,目光始终盯在发达地区或知名企业。大学生就业出现集中化倾向,向大城市集中,向大公司集中,向高薪岗位集中,向热门职业集中,非都市不去,非名企不去。一定要在办公室,要在管理岗位当白领。大学生就业期望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且应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值缩小了大学生择业空间,只能固步自封。例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减少,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国家和各省、市都出台了很多就业政策。如很多省、市增加了“选聘生”招聘规模,出台或增加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数量,但一些毕业生因为这些岗位是在农村而放弃机会。一些毕业生不能审时度势,灵活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啃书本,应付考试,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社会知识欠缺,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等都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现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不断扩招,但大学生教育体制和机制没有相应变化,学校缺少对社会市场需求的把握,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些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课程与实际脱节,专业与市场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没有特色,也就没有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

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有些只是开展几次讲座,有些是选修课。即使开设必修课也只是临近毕业对学生进行择业技巧培训,就业程序讲解,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让学生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科学安排大学期间学习、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影响毕业生就业因素很多,要彻底改变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讲,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多了,据统计分析,国内GDP每增长1%,可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发展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的流动,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毕业生需求量小,吸引力不大。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我省也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第二,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教育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大学生就业各项扶持性政策,开通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到西部以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才服务机构。要改善市场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专项服务。

第三,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步伐,进行科学的高校办学定位。

在高校办学理念上,应优化人才培养机构,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加大课程改革、专业调整力度,使学生所学知识、专业结构更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走见习——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渠道。

六、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一)要树立“全程化”思想,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年级开始,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开展生动活泼的就业咨询活动和就业指导专家讲座等,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市场变化,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择业应回归理性、合理定位

高校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大学生应了解就业形势,分析市场需求,要有正确的择业观,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灵活就业。

(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国家和各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实施了选调生、选聘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基层就业项目,从我省情况来看,毕业生对有些基层项目兴趣不大,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的认识问题,对到农村就业、到基层就业心理准备不足。非公企业、民营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这些企业对毕业生需求量大,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

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学校不仅传授课本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更多地成为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一专多能”。目前我国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最短缺,高校只有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八、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仅是就业者,更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168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困难。我校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很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收效很好,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全社会给予普遍关注,有关部门给予扶持,高校科学指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才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程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e Popularization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Shuang'an
(Students'Affairs Offic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in the popularization era of higher education.It is urgent and profound for u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and bring up fundamental countermeasur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graduate;employment;factors analysis;countermeasure

G645

A

1672-447X(2011)02-0103-003

2010-11-08

汪双安(1966-),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学生处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

曲晓红

猜你喜欢
期望值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改进数学期望值的沥青性能评价模型
石油沥青(2018年4期)2018-08-31 02:29:40
重新审视你的期望值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0:58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