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
(黄山学院 外语系,安徽 黄山 245041)
意境与古诗英译
——评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三种译文
刘国忠
(黄山学院 外语系,安徽 黄山 245041)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的灵魂。因此译诗如不能传达意境,原诗的美学价值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艺术风格的赏析,从审美的视角对翟理思(Giles)、林语堂以及许渊冲三位先生所译的三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英译应再现原诗意境、传递美学内涵。
古诗;意美;意境;再现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曾高度概括“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1]70就汉语的古典诗歌而言,意境是其灵魂所在。因此在翻译古诗时,传达原诗的意境美最为重要,而意境的再现来源于意美的成功传递。许渊冲先生就此曾多次强调,在古诗英译的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2]81反之,译诗如不能传达意美,意境的再现将是一句空话,原诗的美学价值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艺术风格的赏析,比较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Giles)先生、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以及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译的三种译文,从原诗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来分析和比较译文的意美是否成功传递,从意境再现的视角来评判译文的优劣。
李商隐(813-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歌今存约600首,主要分为政治和咏史,抒怀和咏物、应酬和交际以及夫妻感情诗等几大类,其中感情诗写得最富有特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获得了后世的更多关注。可从《夜雨寄北》的赏析中透视其感情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之一斑。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王氏的诗。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尽管他们结婚不到12年,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足见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就是在这短短的12年婚姻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他们夫妻常常是分多聚少。而他们的分别却又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得更深、更强烈。在诗人笔下爱情诗常呈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般刻骨铭心的柔情。这首《夜雨寄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情深意长的无穷回味。
首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极富表现力地写出了夫妻间一问一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爱妻你总是询问何日是归期,实话对你说吧,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何日能还家。从审美的观点来看,首句是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在画中,画显诗意,同时又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艺术意境。诗人以换位的视角,以妻子“盼夫归”的心理询问,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在我国古诗中往往借伊人之思来表达诗人之恋,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思亲之情。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真情实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形象、含蓄、委婉、深情。
第二句诗人写得是眼前的客观物象,“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水。透过景物的实写,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氛围:四周一片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诗人远离亲人,独处巴山,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绵绵的秋雨使人心烦,但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自然汹涌难平。“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四溢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情感波澜。秋雨溢于池外,漫于巴山,雨水滚滚而下,流向远方,捎去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涨秋池”展现了美学的动象画面,“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1]271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高度地体现了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学内含,构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前两句的情景交融让诗人驰骋想象,另辟新境,从而在内心深处抒发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对未来夫妻团圆的美好愿望。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夫妻的恩爱之情。“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的美景,一个“共”字高度概括了夫妻间的亲昵之情,又是一幅诗与景的美图。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远方。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心中美好的向往,至于何时夫妻能团圆,首句早已给出了”未有期”的答案。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含蓄而深刻。
常言说“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而句中的动词“话”兼有“问”的寓意,诗人将“巴山夜雨”比作见证了他的情感思念的人,让“巴山夜雨”来作答,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情真意切。题目“夜雨寄北”更是点明了诗意,“巴山夜雨”不仅寄托了他对远方妻子的思念,更是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无限深情。有一首流行歌词是这样写的,“不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殊不知,早在1000多年前,诗人的“夜雨寄北”就表达了“夜雨代表他的心”的爱情绝唱。
另外,诗人对时空的选用也可谓构思细腻,在空间上全诗较好地体现了 “此地 (巴山)——彼地 (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在时间上凸显了“今宵(今夜)——他日(何当)——今宵(今夜)”的回环对比。因此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诗人所想所见均为此地此时之情之景。[3]399诗人将客观物象“巴山夜雨”与自己的主观情感相互交融,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诗画合一的动象表现提升了诗的审美价值,以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的艺术特色,完美地再现了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夫妻恩爱,情深意长。
译文 1:You ask when I'm coming:alas not just yet...
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
Ah,when shall we ever snuff candles again,
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
译文1是由翟理思所译,以下简称翟译。翟理思(1845-1933),英国汉学家,出生于英国牛津的一个文人世家。1867年,翟理思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他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等地英国领事馆翻译、助理领事、代领事、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以健康欠佳为由辞职返英,前后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25年。1897年,翟理思全票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4]
译文 2:You ask how long before I come.Still no date is set.
The night rains on Mount Pa swell the autumn pool.
When shall we,side by side,trim a candle at the west window,
And (we)talk to the time of the night rains on Mount Pa?
译文2是由林语堂先生所译,以下简称林译。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5]
译 文 3:You ask me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n't know;
It rains in western hills and autumn pool o'erflow.
When can we trim by windowside the candlelight
And talk about the western hills in rainy night?
译文3是由许渊冲先生所译,以下简称许译。许渊冲(1921-),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60本,被誉为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2]扉页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
翟译:“You ask when I'm coming:alas not just yet……”用动词进行式(be coming)表示将来时,整句的时间定位准确,用词也可谓言简意赅,尤其是“alas”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心中“盼归难归”的无限哀叹,“not just yet……”表达了诗人的回答言犹未尽以暗示归期未定。句中的冒号显示出原句的问答之意,而句尾的省略号更是暗示归期难定,遥遥无期。
林译:“You ask how long before I come.Still no date is set.”将首句译成了两句,形象地传达了夫妻一问一答之情态,从审美的角度展示了原句的诗画合一。“Still no date is set”准确地译出了归期难定而“未有期”。
许 译 : “You ask me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n't know;”将首句译成了并列复合句,同样成功地再现了原诗极富表现力的夫妻间一问一答,特别是动词“return”较之翟译、林译所用的“come”更为准确地传达了“归家”之意。“but I don't know”简洁而形象地传达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何日能还家”的无奈。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首句的三种译文均体现了诗与画、情与景的圆满结合,再现了原诗的艺术意境。三种译文难分伯仲。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翟 译 : “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雨水灌满了水池的那个夜晚我们曾相会。)原句本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实写,翟译却用了过去式(filled,met),时态的误用和时空的错位让读者一下子迷失了原诗的“寓情于景,形景交融”的诗意,译文未能传达原句的意美。
林译:“The night rains on Mount Pa swell the autumn pool.”译句中的动词“swell”不仅译出了池水涨满,更是传递了诗人对爱妻无限思念的情感波澜,因为该动词常可用来表示 “to be filled with a strong emotion”,真可谓一语双关。译文同时也描绘出了原句审美的动象画面,用词极妙,一个简单句对等地传递了原句的意美。
许译:“It rains in western hills and autumn pool o'erflow.”译文用“western hills”表达“巴山”,对译文读者来说更易理解。句中的第二个动词“overflow”选词恰当,可与林译“swell”相媲美,因为“overflow”可用来比喻 “心里充满……”, 如 “Her heart overflowed with love.”该词在句中无论是用作及物还是不及物动词,均应在动词后加-s,但为了与首句押韵 (don't know/o'erflow)而有意省略。
林译、许译均展现了原句的美学动象画面,歌唱了生命,赞美了爱情精神,体现了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学内含,传递了原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翟译:“Ah,when shall we ever snuff candles again,”译文时态把握准确,而“snuff”一词更是准确地译出了“剪烛花”的具体动作,用词十分贴切,但该句漏译了“西窗”二字,使原句的诗画缺少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不够清晰。
林译:“When shall we,side by side,trim a candle at the west window,”句中的“side by side”具体准确地传达了夫妻共剪的亲昵之态,完美地再现了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的美景,体现了诗画融合的美学意念。动词“trim”尽管不如翟译所用“snuff”生动,但也不失用词准确,因为“to trim sth”常可表示“to cut away unnecessary parts from sth”。
许 译 :“When can we trim by windowside the candlelight”译句中的情态动词“can”即可表达将来时态,又成功地传递了诗人心中对未来夫妻团圆的美好愿望,而宾语 “candlelight”后置是为了与尾句“rainy night”同韵,但略显不足的是原诗中“共”字所表达的夫妻恩爱之情在译句中有所丢失,“by windowside”所表示的方位有余,而动作不足。
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翟译:“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回忆那晚夜雨的美好时光?)原句是诗人触景生情,抒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译句却是追忆往昔,又一次的时间错位。(that→this)一字之异,意之不存,如此一来,对原诗而言至关重要的时空概念被完全颠倒了,译文未能传达原诗的意美,使得原诗的意境也随之消失殆尽。
另外,诗人在这里是以景叙情,绵绵秋雨淅淅沥沥,表达了他对远方妻子的深深思念。思之深、念之切的情感是喜忧参半的复杂之情。因为当夫妻分离,天隔一方,终日想见,相见恨难时,更多的情感应是对亲人思念的凄苦,怎么可能产生 “那晚夜雨的美好时光”(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 英译表意欠准确。从艺术特色来比较,原诗的表达十分含蓄,而译句却是错误的直白,原诗的艺术风格也随之流失。
林译:“And talk to the time of the night rains on Mount Pa?”一个介词“to”十分巧妙地把原诗中暗含的“巴山夜雨”的拟人格跃然纸上,真让人拍手叫绝。译文言简意赅地传达了诗人对爱妻的情真意切,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艺术特色,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让“巴山夜雨”来作答“夜雨代表他的心”。我们可从先生对该诗的标题《夜雨寄北》的英译中找到答案,“Night Rains:to My Wife up North”译文所要表达的不正是 “Nightrains(she)says to my wife up north;or Night rains express my deep love to my wife up north.”
许译:“And talk about the western hills in rainy night?”(再来谈一谈夜雨时的西山吧?)许译再次将“巴山”译为“the western hills”,译文前后一致,更是为译文读者着想,异化的处理手法十分明显,较好地传达了原句的表层含义,保留了原诗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但略显遗憾的是原诗中隐含的拟人格未能显现。
就原诗的意美传递而言,林译措辞十分考究,全诗的时态选用均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与诗人用当时的客观物象来抒发心中的向往之情,在时间上十分吻合,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时空概念,很好地表现了原诗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的艺术特色,再现了“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学思想。林译的美中不足在于形式欠工整,四句译文所用音节数长短不一。尽管他在音韵上作了些努力,如在第二、四句上用了音似的首韵(pool/pa),原诗的韵味仍有所失。但瑕不掩瑜,林译用词精当,时空概念把握准确,从而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再现了原诗的艺术境界。
许译的时空概念与林译基本一致,时空的选择与原诗十分吻合。另外,许译的形式十分工整,每句均为12个音节,整齐划一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音韵,雕琢工巧,不露斧痕地传达了原诗的意蕴,再现了原诗的艺术风格,在传达原诗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了原诗的三美齐备。
客观地说,翟译的一、三句基本传达了原句的意美,特别是首句可称佳译,但因对二、四句时空概念的误译让读者一下子迷失了原诗“寓情于景,形景交融”的诗意,使得原诗的意境美也随之丢失。这位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为何会出现时空上的误解,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分讲究译诗的音美、形美所致。翟译在音形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所用音节数均为上句11个音节,下句12个音节,以求形美。在音韵上,前两句以yet/met押韵,后两句用again/rain配对,以求音美。但令人遗憾的是翟译忽略了原诗的意美传递,从而造成原诗的意境亏损。
至此,可以得出,古诗英译应表意为先,兼顾音韵,而意境的再现基于意美的传递。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说,“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2]131翟译过分追求音韵的效果导致了原诗意境、意象、艺术风格等重要成分的丧失和变形。林译和许译的精巧用词均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动象表现等审美意念,成功地传递了原诗的美学价值,从而使原诗 “夫妻恩爱,情深意长”的艺术境界得以在英译中完美再现。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正方翻译论坛.欧美汉学家介绍[EB/OL].http://www.zftrans.com/bbs/read.php?tid=14351,2007-10-11.
[5]百度百科.林语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3.htm,2010-11-07.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ms——Comments o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Shangyin's Night Rains:To My Wife up North
Liu Guozh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Artistic conception,the soul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is crystallization of feelings and sights,therefore when it couldn't be conveyed in its English translation,its original aesthetic values would surely be greatly lost.So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s embedded in Li Shangyin's Night Rains:To My Wife up North an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rendered by Mr.Giles,Mr.Lin Yutang and Mr Xu Yuanchong respectively,the paper,from an aesthetic viewpoint,attempts to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should try to reproduce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ransmit its aesthetic connotation.
classical poem;essence;artistic conception;reproduction
I222
A
1672-447X(2011)02-0086-004
2010-09-06
刘国忠(1954-),安徽宁国人,黄山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翻译教学。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