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晚清桐城许奉恩《里乘》谫论
张振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许奉恩的《里乘》对晚清世态人情多有映射,情节构思奇巧,行文风格多样,创作上以散文笔法入小说,受到桐城浓郁文风的影响而不拘泥,不但在安徽地域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晚清成就较高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
许奉恩;里乘;文言小说;桐城派;散文笔法
晚清同治间安徽地域最为优秀的志怪传奇小说集当属桐城许奉恩的《里乘》。《笔记小说大观》中《里乘》提要评论说:“有清一代,笔记小说夥矣。要以蒲、纪二氏为最擅场:《聊斋志异》以文词胜;《阅微草堂》以论断胜——皆千古不磨之作。此书独兼有其长,谈狐说鬼,无殊淄水之洸洋;劝善惩恶,犹是河间之宗旨。纸贵已久,鼎峙何疑?”[1]205应该说这一评价认为该书可与《聊斋》、《阅微》鼎足而三虽然有溢美之嫌,但说《里乘》借鉴了《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的手法却是中肯的。
许奉恩(1816-1878),字叔平,号兰苕馆主人,安徽桐城黄华里(今属安徽枞阳县黄美乡)人,行三。其父许丙椿,字若秋,号农生,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同治六年(1867)钦赐举人,赠五品钦衔,敕授奉直大夫,享年93岁。奉恩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名重一时,但久困场屋,屡试不第,屈身为幕僚,“计自癸丑(1853)至癸亥(1863),十年之中,出入烽燧,险阻备尝”。①同治二年(1863)仲冬入江良臣幕襄理文案,经制府和军门奏奖,以知县任用,加五品衔,敕授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晋授通议大夫。虽得了一大堆头衔,终因谒选无资,未能赴任。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在扬州方浚颐布政使幕中掌笺奏。晚年做客汉皋,光绪四年(1878)五月病死在武昌幕府中,卒年62岁。[2]799许奉恩一生著述甚富,曾记其所闻为《风鹤途说》,藏稿武林,后散佚。又作《里乘》10卷、《兰苕馆诗钞》11卷、《桐城许叔平文品论诗合钞》1卷、《转徙馀生记》1卷、《题襟馆唱和集》4卷等。稿本《兰苕馆诗集》、《兰苕馆杂记》今藏安徽省图书馆。[3]286
《里乘》又名《兰苕馆外史》,初版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作者同乡方锡庆助资刻印,该版本未见留存。现存最早刻本为光绪五年(1879)常熟抱芳斋10卷本,前有同治十三年(1874)定远方浚颐、大梁刘毓楠、楚南许秋搓《序》、桐城方锡庆及浙西金安清《跋》并作者《自序》。民初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为8卷,删掉了原本后2卷。《扫叶山房丛钞》中所收4卷本则只收录原书190篇中的24篇。作者在《说例》中提到《里乘》是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同治十三年(1874)间陆续创作完成的。并且说:“倘夫假我以年,尚愿再撰《里剩》一书,以续其后。伏望四海同志,遇有可欣可愕、足资劝惩之事,不吝邮寄大略,俾得捃掇成编。”《说例》将所收入的故事分为以下几种:善恶劝惩、因果报应、科第、神仙、鬼神、狐仙、儿女情事、绿林、案狱,加上摘录小说并收录《风鹤途说》残编。10卷本中的卷9节录《土司婚礼记》、《海上纪略》、《豁意轩录闻》中的作品,个人创作的成分不多。卷10多传闻轶事,如《记粤寇倡乱之始》、《记粤寇渠魁事迹》、《石达开》、《秦小罗》、《书傅善祥》,多荒诞不经、道听途说之言。《笔记小说大观》删掉原书的最后两卷,剩下的前八卷就成为比较纯粹的志怪传奇集,从保持小说集前后体例的一致性来看,还是颇有见地的。
金安清《里乘·跋》说许奉恩“身际乱离,目击因果,所记皆信而有征,不托之玄虚飘渺。文心结构如剥蕉抽茧,绘声绘影,无不毕现纸上。使阅者欣然喜,憬然悟,终之以凛然惧。先生教世之苦心若是,其明且切也。”同治十三年(1874)许奉恩在《自序》中云:“予一介腐儒,幼习畎亩,喜欢爨弄,又爱听野老丛谈,择其事之近是者,编为《里乘》一书,间亦杂以说鬼搜神。干宝苏髯,偶尔游戏,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惟笔墨粗苴,不足供大雅一快,岂敢望鼎立于蒲、纪二公间哉!”由此看来作者对《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风格是都有借鉴的,其传奇体作品多借鉴《聊斋》,同时有所生发。《里乘·说例》中认为:“近时说部,佥推《聊斋志异》为巨擘,其所纪载,类皆狐鬼,可凭意造。是书多系实事,叙次较难。”许秋槎《里乘·序》又云:
先生尝谓小说家言,厥弊有四:其或刻划怨旷,组织因缘,东墙窥臣,西厢背母;盟要啮臂,叙闺阁之幽情;事胜画眉,绘床帷之媟态。狂荡鲜耻,其弊也亵。或屈指英雄,倾心任侠,把臂伏莽,吹唇揭竿。智远韬名,牛角挂书之辈;扶馀创业,虬髯得意之秋。犷悍藐法,其弊也横。至若设森罗之恶狱,造纣绝之幽宫;袭左氏之豕人,述阿尼之猫鬼。野狐拜月,影幢幢而悸心;山魈吟风,声颥鬼颥鬼而竖发。离奇变怪,其弊也诞。他如拈花呈佛,采药求仙;宝筏回头,金丹焕骨。五百道小夫人之乳,何等神通;四百门大昆仑之城,尽堪游戏。渺茫恍惚,其弊也荒。先生净祓四弊,兼具三长;根柢六经,炉冶百子。实事求是,祖《麟经》之义严;修辞立诚,效狐史之笔直,侯其炜而蔑以加矣。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小说创作原则和理论指导,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写人间之传奇,即使在创作志怪的过程中也力求符合情理,尽量避免亵、横、诞、荒4种弊病,并以其艺术真实性打动人心。
《里乘》中现实性最强的是反映世态炎凉的作品。《伊莘农相国言》(卷4)是作者道光癸卯年(1843)秋试过后听客言伊莘农相国之事而记录下来的,也是作者在听闻基础上最早创作的小说。故事通过伊相国在官场得意与失意之时周围人的不同表现,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伊刚被罢官后,求见抚军不得,坐节署堂皇西偏胡床上默数屋上木椽方砖,听各级官员入谒抚军,唱名出入,不及于己。由滇省入京师,途长资短,不得已,暂置妻孥,孑身入都向亲友称贷。都中亲友见其免官归,相率避道,无一存问。后来因机缘巧合,得到皇帝的赏识,官复原职,亲友们也换了一幅面孔。作者对伊复官后各色人物的表现以及主人公内心的感慨刻画得入木三分:
亲友闻予复官,渐有来庆贺者;及陛辞遄发,旋奉命超擢郡守,亲友来者愈众。不惟庆贺,有推荐纪纲者矣,有馈饷食物者矣,且有不向称贷而殷殷嘉惠程币、惟恐拒而不受者矣。予迫于朝命,不敢濡滞,甫出都门,便奉诏简授监司,并谕兼程驰驿赴任。既抵滇省,妻孥相见,彼此慰藉,恍疑梦中。即日,遵典礼参谒抚军,前司阍者见余至,亟趋前罄折起居,言笑和悦,不似前气象愁惨。比将命入,抚军即传命曰:“请!”相见之下,吉词奖庆,备极谦宠。见余着监司冠服,讶曰:“君尚不知耶?昨已奉诏,特命君陈臬滇中,君尚不知而犹着此耶?”命左右速为具按察冠服,就于节署更易。两年之间,由滇臬荐转布政,坐迁巡抚。受命之日,恭诣节署堂皇,焚香设案,望阙九拜谢恩。接纳印绶毕,忽仰见堂皇西偏屋椽方砖历历在目,因忆昔支胡床枯坐其下,三日往返,欲求一望抚军颜色而不可得,其时犬马齿已迫曰艾,固不料当日求见不得之抚军,甫两易寒暑,竞俨然及身,起而代之也。
整个故事反映的是仕途际遇、宦海浮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一篇现实性很强的优秀传奇。
《里乘》中写的最为感人的是各类婚恋故事。作者笔下塑造了一批风貌各异但不失善良本心的风尘女子形象,写风尘女子的爱情以及她们不同的人生结局,其中有见识超群的仙露,有遇人不淑的柯寿鞠等。《仙露》(卷3)写纨绔子弟高阳生恋吴下名妓仙露,万金将尽之际,仙露劝高阳早做打算,勿入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后高阳生将钱财挥霍一空,备受鸨母冷眼,仙露伺机赎身,与高阳生跳出火坑。高阳一贫如洗时,仙露为了让高阳生知道谋生不易,身怀珠宝而与高阳同吃苦共患难。在仙露的巧妙帮助下,高阳生的日子重新有了起色,后来仙露又在高阳生得以温饱而不思进取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劝说高阳生弃贾而仕,求取功名,且为生筹措资费,纳资铨选得粤东太守。到任后,仙露劝生捕盗安民,群盗为之敛迹,百姓远近称颂。仙露本来粗晓文义,自高阳生到任后,事无大小,皆内决于仙露,庶务毕理,生惟优游素餐,坐享其成而己。三年政成,受上考,擢浙东观察使,寻迁浙臬。前后不十年,开藩吴下,以千金报答对其夫妇有恩的逆旅主人,又不计前嫌救鸨母之夫出狱。生晋位豫抚,到任半载,仙露劝其激流勇退。生上书辞归,教子成名,仙露又劝生力行善事,培养英才,赒恤贫乏,创立义塾、义仓,乡人称颂不衰。仙露是古代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从良妓女形象之一,与此前从良女子不同之处在于:仙露与高阳生的交往过程中,处处占主动地位,高阳生反而处于被动的附庸地位。由于所处时代环境关系,仙露只能通过高阳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人物形象与唐传奇《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中的主人公相比,不但更为积极主动,而且更具传奇色彩,是许奉恩对传奇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和补充。故事的最后作者评论说:“高阳生一庸夫耳!变产作孤注,以图恢扩旧业,其计已左;二万金挥霍的尽,脱非遇姬,亦沟中瘠而已;及贸易少安,便无他志,然则生一庸夫耳。……仙露作为,事事令人可爱、可法,初属其求仕,继佐其为政,终促其勇退,且劝力行种种善事,乡人称颂,其见地之高,多非须眉所能及,何况巾帼者,何况巾帼而勾栏者!噫嘻!异哉!”
作者除了塑造仙露这样的杰出女性外,还写到一些风尘女子从良的艰难,同时讽刺所谓名士内心的虚伪龌龊。《柯寿鞠》(卷4)写风尘女子柯寿鞠以千金自脱其籍,愿择一才貌俱优者托其终身,始嫁山阴陶公子,被骗五千金。柯乘陶母生日贺客盈门之际,当众揭露了陶的嘴脸,不索其资而去。归广陵后,必欲得一中年名士之在官者而事之,且非续娶不可。后嫁周广文,生一子,出资十万助周经营。不三年,广文由贫而富,得子金三十万,返还母金和利息后与柯断绝关系。柯无奈,携子归广陵,购良田沃产,日益饶富,聘名师课其子,周殁后,柯往吊之,被拒门外,恸哭而返。对此作者以“里乘子曰”评论两个负心男子说:“陶闻女言,始终愧无一语,似天良尚未丧尽;周则巧言颜厚,口给御人,真可谓老而无耻矣!世之所谓名士者,固如是耶?”
《里乘》中的男女爱情故事还写到人仙之恋以及穷书生与富家女的爱情。《林妃雪》(卷2)写熊生与梅仙林妃雪结为伉俪,生一子,后双双仙去。《姮儿》(卷4)写明季东岳尚书某公女姮儿与奚生两相爱慕,后来姮儿被许嫁冢宰之子某甲,迎娶有期。姮儿之乳媪为通消息,其嫂为姮儿谋划,众人帮助奚生与姮儿偕遁,而其嫂则将姮儿所居之房付之一炬,父母皆以为姮儿葬身火海。姮儿与奚生逃至穷乡赁屋而分居,生时相过访,但二人以礼自持,不及于乱。后某甲父子作恶多端,被人所劾,充军死于途中。生又联捷高中成进士,授编修。姮儿之嫂始对家人言明真相,为二人完婚。
《里乘》中还有一些盗侠技击类故事也写得生动传神。《绛帻生》(卷3)记庐州武弁绛帻生出于义愤帮助嫁给某生为妾又被大妇欺凌的弱女子赢得尊严事,塑造了一个黄衫客之流的侠客形象。《金钱李二》(卷 6)、《少年客》(卷 6)则写盗亦有道。 《郑甲》(卷3)写盗魁郑甲带人行劫遇剑仙几乎丧命,从此改过迁善,不敢复为盗贼。篇中行劫过程尝试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描写颇为生动逼真。但由于故事开头的第三人称叙事与郑甲的转述之间缺乏过渡,因此稍显美中不足,但这种尝试本身却具有创新价值。《里乘》卷8多收案狱故事,如《小卫玠》情节结构与《聊斋·胭脂》颇为相似,写因误会而造成的冤狱,惟结局稍作处理。当然,《里乘》中也写了一些狐鬼怪异故事,像《制军某公》(卷5)写蜈蚣精幻化为道人欲借某公以避雷劫,不料仍难逃劫数。其它如卷 7 《雄黄弹》、《有外山王》、《活佛》、《庚午神诛水怪》、《蜘蛛怪》等,皆此类。《里乘》中写的最多的还是善恶报应故事,虽然作者用心良苦,可是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显然落入了俗套。《姑苏某翁》(卷1)写姑苏某翁见邻人某甲磨刀欲杀其妇及奸夫某生,乃邀甲至家,乘机让某生逃脱,又劝导某甲出妇另娶,不至于酿成命案。后来翁流落异地为丐时,某甲所出之妇感活命之恩,助其恢复家业。又翁子因人命株连逮系,得逃走某生之力而释归。《陈太封翁》(卷2)写陈将历年所得之修金周济穷极入室为盗之族子某,而族子得金后勤俭经营,家渐裕,为报翁德,乃将翁之双亲迁葬于所购之吉壤,后翁之子少年登科。其余像《张相国祖》(卷1)、《方老宫保》(卷1)、《文字竹叶》(卷 1)、《余徐二公轶事》(卷 1)、《雷击二女》(卷1)等大都意关劝惩。
在艺术上,《里乘》中的多数传奇小说情节曲折,不落俗套。如《仙露》中仙露为高阳生所作人生规划几乎每次都出乎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外,使人无法预料故事的最终结局,故事随时都可以终结,而每到关键时刻,主人公仙露的选择又让故事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从而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江西刘某》(卷10)写刘某家饶富而性刚直,遇里党有是非曲直,片言立断,乡人以为武断,皆严惮侧目而无可如何。甲、乙两家之端姑与长郎有婚约,后甲反悔,欲将端姑嫁与刘某,端姑与长郎出逃,结果途中误入刘某之家。刘某并未因某甲曾将端姑许嫁于己而从中破坏二人的婚事,反而替二人作主,惩治了贪财忘义的某甲,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情节悬念迭生,一波三折:端姑长郎出逃,结果却误入刘某之家,一波折;某甲欲捕二人回来,结果无意中将其妹之奸夫某和尚误认为是长郎而抬回家中,导致和尚柜中毙命,二波折;刘某要挟,某甲出金自赎,三波折;结局出人意料,刘某不但为端姑、长郎主婚,且将某甲之金助二人成家,而端姑、长郎则不念旧恶将某甲接回家中奉养终老。整个故事情节设计处处皆在读者意料之外。
许奉恩还善于利用故事中人物前后性格、身份与行为处境的巨大反差来达到传奇性效果。《一文钱》(卷1)中的徽商甲、乙二人入妓馆,囊金挥霍一空。二妓有情,各给白金五十两为其回家路费,结果二人又不慎将百金丢失。穷困潦倒之际,二人并未气馁,而是以仅剩之一文钱起家至数万。这一徽商故事在晚清流传甚广,曾被不少小说作家改写加工。《易容之》(卷10)记奇士易容之由仆而贩,由贩而贾,由贾而仕,后以官守城殉难,成为忠臣烈士。《褚祚典》(卷3)则写褚祚典年少时曾为盗贼,后来官至山东按察使,仍然与旧时同伙夜出作案,人无知者。上司严令缉拿盗贼,诸亦限期令下属捕盗,下属卒无所获。后来众吏无奈,合伙请河南名捕梁科相助,同至山东,梁于黑夜中发弹中盗之额,终于使诸的真面目被揭露。盗可以做官,官依旧做贼,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政治的黑暗。《折差》(卷5)则写一折差途中破庙休息,见一老者与一少年入内,老者因少年为盗却淫人节妇而迫令少年自尽,少年死后,尸体被一怪物所食。作者想要表现的是“盗亦有道”,与《诸祚典》中的官亦为盗形成鲜明对比。
许奉恩受到家乡桐城浓郁文风的影响,在其《文品》中总结了“高浑”、“名贵”、“超脱”、“简洁”、“雄劲”、“典博”、“精炼”、“整齐”、“放纵”、“畅足”、“谨严”、“质朴”、“恬雅”、“浓丽”、“清淡”、“鲜明”、“老当”、“险怪”、“流动”、“细密”、“奇谲”、“空灵”、“缠绵”、“神化”、“圆转”、“纯熟”、“轩昂”、“幽媚”、“快利”、“峭拔”、“沉厚”、“和平”、“悲慨”、“得意”、“停蓄”、“游戏”36种文风。郭绍虞先生对许奉恩《文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此文品三十六则,录自《民彝杂志》者,昔杨复吉跋《马氏文颂》以无品文之人为艺林缺典,今得此文,亦足弥斯憾矣。”[4]127许奉恩将这种对行文风格多样性的关注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语言上既吸收了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同时又不拘泥,从而使得《里乘》中的作品摇曳多姿、浓淡咸宜。《里乘》中不少篇目接近纪实人物传,如卷1《张相国祖》、《韩文懿公轶事》、《余徐二公轶事》、《傅青主征君轶事》、《陈太封翁》、《刘封翁》、《程太封翁》、《倪封翁》、《李封翁》、《叶封翁》等。 卷 9节录《土司婚礼记》、卷10《记粤寇倡乱之始》、《记粤寇渠魁事迹》、《石达开》也都带有散文特点。对于《里乘》创作受到桐城派散文风格影响这一点,舒芜曾经评论说:“《兰苕馆外史》的笔墨,一方面受《聊斋志异》的影响,一方面又正是桐城派之文。”[5]449《里乘》中还有不少传奇小说笔法细密,描绘如生。如《蛇妖》(卷5)写壮士刘溥帮助道士收伏蛇妖事,其描写降妖过程之惊心动魄与各种蛇千奇百怪形状尤为详尽:
时二月中旬,月夜晴朗,天无纤云。三更时,腥风陡作,月色惨淡,忽闻声涌如潮,一蛇驰至,头大如箕,身巨如瓮,长十余丈,竟体金鳞,两目光灼如电,来伏坛下,稽首者三,道士以剑麾之曰:“去!”又一蛇至,长与前蛇相将,竟体明亮,洞见肠胃,伏坛稽首如前,道士亦以剑麾去之。以次群蛇毕至,一蛇枭吻鹿角,竟体黄毛;一蛇龙首凤尾,前后四爪;一蛇头圆如球,两胁有翼,伏地效蝶拍板;一蛇长不满丈,鳞甲斒斓,口吐五色,气纷纠若朝霞之彩;一蛇长数十丈,竟体红亮,熊熊若初日浴海,口吐火,光明可烛物;其余或青或黑或黄或白,其色不一,其大小长短亦不一,咸次第伏坛稽首,不下百余种。道士一一以剑麾去之,鸡三唱乃已。越日薄暮,道士又偕刘至坛,如前作法,三更,群蛇又络绎衔尾而至,有肖鼋鼍者,有肖蜥蜴者,有虿之双箝者,有虾之蜷曲者,有虎豹首者,有牛马首者,有犬豕首者,有狐兔首者,有鹤顶者,有鸡冠者,有体方如印者,有身扁如带者,有无鳞如鱿鳗者,有多足如蝍蛆者,一切奇形怪状又不下百余种,鸡三唱乃已。
这段文字以细密见长,不同于桐城派散文风格的雅洁,与《聊斋》的辞采和《阅微草堂笔记》之质朴也不相同,是许奉恩吸收散文笔法创作小说而不拘泥于前人的典型例证。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里乘》在创作上虽然对《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均有所借鉴,但绝非简单的模仿因袭之作,无论题材构思还是叙事手法均有独到之处,故在安徽地域文学史上属于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作品,在晚清小说史上也应占一席地。
注释:
①据许奉恩口述、方浚颐笔录《转徙馀生记》,见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三十三,清光绪四年刻本。
[1]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33)[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2]李伟实,许志熹.许奉恩评传[C]//萧相恺.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3]诸伟奇.许奉恩与《里乘》[C]//周国林.历史文献研究(25).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郭绍虞.诗品集解 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舒芜.诲淫教暴的文章道德[M]//哀妇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Comment on Li Sheng written by Xu Fengen
Zhang Zhengu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Xu Fengen's hometown was Tongcheng,and his Li Sheng is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As a mirro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not on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hui literature,but also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its ingenious conception,varied styles and unique creation which integrates the techniques of essay writing into novel writ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ngcheng school.
Xu Fengen;Li Sheng;classical Chinese novel;Tongcheng school;technique of essay writing
I207.41
A
1672-447X(2011)02-0074-005
2011-03-01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7-08D14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00481129)
张振国(1976-),山东博兴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言小说及相关文献。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