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引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初探

2011-08-15 00:46:07赵飞兰何国珍岑妍慧黄荣师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胚胎学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赵飞兰 何国珍 范 蓉 岑妍慧 黄荣师 陈 青

(广西中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南宁530001)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知识。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在其教学过程中渗入医学人文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已成为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发展趋势,故本文拟就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组织胚胎学教学进行以下初步探讨。

1 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1]。

2 组织胚胎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容不断地充实到医学教育中来,医疗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对现代医学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导致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中人文精神存在不足的结果。因此,需要从医学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探讨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2]精辟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需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调整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和谐、相统一的具备良好素质的人;同时,医学教育还必须树立“文医并重”的观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也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即有利于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从长远来看,人文精神的培植有利于培养医务工作者正直人格与对生命的热爱之心,提升他们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故纵观医学及其他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未来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

3 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为医学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临床课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结合点之一,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从而为临床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充分挖掘组织胚胎学中的人文因素,是加强组织胚胎学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那么,在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中如何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呢?曾有学者撰文指出:所谓“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是指,人文课程不能脱离医学实际;医学课程要讲究人文精神;校园要有浓郁的人文氛围[3]。结合组织胚胎学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将人文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之中。

3.1 在思想上,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彻底更正陈旧的"轻人文,重专业"的办学理念,全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不能只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否则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专业人、技术人,而不可能是理想崇高、道德高尚、知识技能合理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2 在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中,一定要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办法,达到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一体化”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绪论”章节中讲述组织学技术简介的“组织工程”、以及胚胎学教学内容中“胚胎发生总论”这些章节时,要即时的联系当今备受争议的试管婴儿技术或者克隆技术。因为从一方面讲,人体发生的过程是复杂的,因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有些反对者提出了一种预言:人工生殖技术或者说克隆技术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让人世永不得安宁,将会带来很多的伦理问题。那么对于这样的预言,我们该怎样更好的和学生讲解呢?笔者认为,可向学生进行如下解释:“对于一些不太懂医学知识的人,他们持有这样的想法、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人工生殖技术的出现不是对自然生殖过程的革命,而是一种治愈疾病的手段,至少该技术的出现,为很多自然生育有障碍的家庭带来了福音,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以这样的核心标准来行事,则人工生殖技术的负面影响将大大减少,而对人类的益处将大大增加……”以这样的方式跟学生讲解,就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看问题,遇到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时,学会区别利弊,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看问题片面性的现象。

3.3 在组织胚胎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课是在多媒体互动实验室上课,小班授课,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这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有意识的穿插人文知识内容的讲授,如通过石蜡标本制作过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多数的实验标本都取材于正常人体,但是来源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再生的,实验课所用标本也几乎都来源于遗体捐献者,标本的制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经过筛选了才能用于教学,从而唤起学生对遗体捐献者和切片制作者的尊重和感恩,让学生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保护好组织学切片。

总之,笔者认为,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精神,首先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塑造精神、更新观念、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全部实现;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使自己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认可和需要的医学生。此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同生、互补的,追求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医学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故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这样一门医学学科教育之中,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1] 梁燕,张雯,王飞,等.浅谈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26(1):20-27.

[2] 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3] 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 (3):7-8.

猜你喜欢
胚胎学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特产研究(2022年6期)2023-01-17 05:06:56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