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英,王祁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比较“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的写作技巧
高志英,王祁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精神顿悟;重要瞬间;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乔伊斯的《一片浮云》中,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经历着一系列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但几乎在每篇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豁然醒悟,看清自己的处境,悟出人生的真谛。这一人物觉醒的关键时刻被乔伊斯称为“精神顿悟”[1]。
伍尔夫在她的短篇小说中运用“重要瞬间”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对生活的内心感知。她提出的“重要瞬间”这一概念,意思是指在某一时刻当无数生活的原子被人的心灵捕获时引发的意识活动[2]。在这一瞬间,客观事物激活了一连串的记忆和思绪,从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的一个交点。
作为艺术地记录瞬间顿悟和转瞬即逝的印象或瞬间的写作技巧,“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1.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描述外部世界和客观事物
《一片浮云》通过描述主人公——羞涩、内向、事业平平的小钱德勒与他的老朋友——从海外功成名就归来的加勒赫见面、交谈,尔后回家的经过,向读者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小钱德勒由充满希望到惆怅、再到失望、直至希望幻灭的心理发展过程。小钱德勒的“精神顿悟”发生在小说的结尾处,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之后。《墙上的斑点》中短短的瞬间里蕴涵了无数个更短的瞬间,那貌似杂乱无章、飘忽不定的思绪事实上被墙上的斑点所控制,斑点变成了发射中心,从它这里引发了“我”的千头万绪,赋予“我”无穷的自由和空间对一些抽象深奥的问题直抒己见,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向读者巧妙地传递信息。
2.由外界事物引发,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
在《一片浮云》中,从海外归来的朋友加勒赫的庸俗浅薄、狂妄自大,妻子的冷漠和平庸,孩子的哭闹无疑无情地给小钱德勒要改变自己碌碌无为的现状的美好希望泼上了冷水。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促成了他的“精神顿悟”: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听凭琐碎、枯燥的生活慢慢耗尽自己的青春,磨灭自己的梦想。《墙上的斑点》中叙述者“我”的流动的意识是由墙上的斑点引发的,促使“我”对该斑点无尽的遐想,思绪飘忽不定,直到外界的声音打断了“我”汩汩流动的意识。
1.“精神顿悟”通常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
“精神顿悟”不是一种无缘无故、出乎意料的感悟,而是由人物本身的经历逐渐引发的,在获得“精神顿悟”之前主人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经历了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过程[1]73。它通常发生在故事结束时,发生在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是小说真正的高潮。
在《一片浮云》的开篇,老朋友加勒赫的“衣锦还乡”令小钱德勒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希望能改变自己平庸、碌碌无为的现状。但在酒吧与加勒赫的交谈令小钱德勒逐渐地感到失望。“他(加勒赫)的口音和谈话方式却让人有些不快,因为里面有一些他从未觉察到的粗鲁的成分……这一切使小钱德勒开始有些失望。”[3]他开始发现都柏林城外的人也并不比城内的人好到哪去,而加勒赫对巴黎和伦敦的描述更进一步浇熄了他向往外面世界的渴望,他开始怀疑也许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平淡、粗俗。两人告别前小钱德勒殷切邀请加勒赫到家做客,而遭到断然拒绝,原因只是为了参加一个牌会。小钱德勒忽然明白:此次的会面,只不过是加勒赫在老朋友面前炫耀的机会而已!回到家中,面对妻子冷漠的眼神、孩子的哭闹,以及后来妻子的呵斥,小钱德勒不禁潸然泪下,他顿悟到自己被琐碎平庸的现实生活所困,为无法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而黯然神伤。小钱德勒的顿悟由自己的经历逐渐引发而成,小说的结尾也水到渠成,点到为止,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小钱德勒会继续寻求梦想,还是会自甘平庸?乔伊斯的“精神顿悟”成功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历程的发展变化和瞬间的感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
2.“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而是意识的自然流动
“重要瞬间”是一个更为持久的、意识奔腾不息流动的过程,短短有限的一瞬间却涵盖了无数个瞬间,时空倒错,过去、现在、将来相互交叉。《墙上的斑点》以墙上的斑点为开端和支点,引发主人公“我”无限的回忆和遐想。整个故事记录了意识在墙上的斑点触发下流动跳跃的内容。叙述者“我”由看到墙上的斑点,认定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联想到这里曾经挂过的肖像画;而后,“我”的意识对这一“认定”产生怀疑继而否定。之后,“我”的意识对“斑点”又逐一有了新的认定和新的否定:小洞、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我”的意识在短短的“瞬间”里奔腾涌动、信马由缰,“我”的回忆和遐想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涵盖了对历史、文化、文明、文学、宗教、人生等方面的感触和思考;意识散乱、无序地流动,思绪不受时空的制约,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随意跳跃、交叉重叠。然而,无论“我”的心绪看起来有多么紊乱,多么荒诞,“我”总是及时返回起点,即墙上的斑点,尔后又开始新的遐想,如此往返巡回,无穷无尽。突然外界声音打断了“我”的意识,“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故事戛然而止。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艺术地记录转瞬即逝的印象和瞬间感悟,缺乏故事的情节性和推进性,体现人生瞬间意识的自然流动。
3.“精神顿悟”从宏观的社会角度出发,重在揭示社会背景
通过《一片浮云》,乔伊斯揭示了都柏林的政治和道德的瘫痪。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沉闷、龌龊的市井生活图景,在这种颓废的气氛笼罩下,谁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小钱德勒虽然有美好的憧憬,但在这庸俗、麻木、死气沉沉的社会背景下,他美丽的梦想只能化为泡影。虽然他顿悟到自己艰难的处境,但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继续默默地忍受。乔伊斯以小钱德勒的窘境来讽喻现代人精神瘫痪的悲剧式生存状态,引发读者的深思。
4.“重要瞬间”重在抒发个人人生瞬间的感悟,即外界事物触发了个人的种种遐想和思考
在《墙上的斑点》中,墙上的斑点引发叙述者“我”对一系列不同的问题的无限思考,谈及的是个人感悟。“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以为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联想到这里曾经挂过的肖像画,以及房屋原主人保守的艺术趣味;而后,“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因为斑点看上去“太大、太圆,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4],“我”不由得感叹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接下来,“我”对墙上的斑点的每一次认定和否定都令“我”感慨万千,阐述对生命和生活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作为艺术地记录瞬间顿悟和转瞬即逝的印象或瞬间的写作技巧,“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都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是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他们早期作品中所采用的重要技巧[5]。
[1]李维屏.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69.
[2]王丽蓉,胡妮.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一朵浮云》与《墙上的斑点》之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4):90-94.
[3]李珍.乔伊斯的短篇A Little Cloud标题之评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2):87.
[4]Virginia W.The Mark on the Wall[M]//Dolley C.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4th ed.New York:W. W.Norton&Company,1921:2025.
[5]蒋虹.“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5):14-19.
【责任编辑王颖】
W riting Skill Com parison between“Epiphany”and“M oment of Im portance”
GAO Zhi-ying,Wang Qi
(Foreign Studies College,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riting skills of“epiphany”and“moment of importance”are analyzed based on James Joyce’s A Little Cloud and Virginia Woolf’s The Mark on the Wall.It is pointed out that both Emotions are caused by external things and that they reflect the transie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and flow of consciousness.“Epiphany”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gradual story development and reveals the social background,where as“moment of importance”is irrelevant to story plot and character delineation and focuses on expressingmomentary personal perception.
epiphany;momentof importance;James Joyce;VirginiaWoolf
I 06
A
1008-3863(2011)01-0012-03
2010-10-20
高志英(1972-),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