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存在中“人”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2011-08-15 00:54陈阳郭小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真价值发展

陈阳,郭小伟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教育存在中“人”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陈阳,郭小伟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对当前的教育中将“人”的地位忽略到最低,从而形成了“人”在教育中的缺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得教育追求由人的发展转向社会利益价值的实现,教育评价体系使得人的存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被漠视,个体的价值选择存在偏颇。指出,“人”在教育中的彰显是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

“人”的缺失;教育存在;原因

一、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与人的本真关系

里博尔曾说:“倘若要问某人‘什么是教育?’也就等于问他‘什么是人?’”[1]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他用“洞穴人”的比喻揭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使人成“人”。这里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可以说,“人是目的”是教育的最终指向。教育是指向人的发展的,无论是教育活动的开展,抑或是教育意蕴的提升,都应把人放在最高的地位,不能丧失了教育为人的根基。同时,“人是目的”也注定了在教育存在中,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体人是存在于社会这个整体背景之下的,教育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要更多的将人放在价值实现的核心地位,当然不可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但社会理应首先保障人的发展,避免社会价值置于人的价值实现之上,避免人与社会关系的本末倒置。最后,教育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形式[2]。将教育置于人之生活的背景之下,与人的生活相结合,才能更贴近的接触人,发展人,完善人。总之,教育的过程就是“人之生成”的过程,“人”永远是教育起步的原点,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指向。

二、“人”在教育中的失落:对教育实然的追问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人”的缺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教育本是为人而存在,追求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是当“人”开始为教育所存在,变成追逐政治、经济等社会利益价值的时候,人的意义便在教育进程中失落了,而这时教育也演变成了偏离了其本真的异化了的教育。一个比喻可以恰当的形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人”(这里强调受教育者)的处境:学校是一个大工厂,学生是车间里生产的零部件产品,教师是流水线上日夜兼工的工人。工厂要的是效率和产出,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工人要的是准时完成工作任务,获取丰厚工资收入;而这时的学生只是作为零部件这一“物”而存在,被加工、塑造,只具有物的价值。在这样的一种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作为实现他人或社会价值的工具而已,是以一个“工具人”的形式而存在的,自身的个体价值被压制,这样的教育存在是无“人”的。马克思说,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是自由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为何教育迷失了“人”的本真,不能保证人的发展而去追求一种外在的社会利益价值呢?

1.社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本真追求的背离

“人”在教育存在中的缺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必然有其历史根源。教育产生之初是孕育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的,其本意是使人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和本领,本真追求是完全指向人的发展的,“人”始终是当时教育的旨归。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教育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逐渐在向专门化迈进,但是人们却开始更多的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开始推崇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目的与教育本质发生了背离,由指向人的发展开始向功利化方向转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统治阶级获取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工具。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教育培养“人”的功能被湮没,而更多的成为了政治、经济等社会功能的附庸,教育的附庸也导致了人的附庸,人随同教育一样具有了工具特性。于是,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更多的追求人的可用性,传达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可用的知识,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和模式培养可用的人。在这样的教育追求的引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将教育过程演变成了技术式的培训过程,用“非人”的方式进行着培养人的活动。首先,当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大量的实用性人才的时候,人才培养开始追求效率,人才需求也经历了由质向量的变迁,班级授课制随之诞生,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它虽然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益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另外,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教育中规训化的教学模式盛行。所谓规训化的教育,简单说就是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即实用性和适应性)的教育[3]。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束缚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之下,遵循同样的时间和空间步调,只关注人的“量”的知识的获得,而不关注人的“质”的本性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忽视学生的需要,无视学生的主体意义,完全压制了学生的发展。总之,社会生产的发展固然带来了人类的进步,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专业化地位,但是这种发展也同样使得教育不再关注“人”,而是关注人的发展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否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利益,将“人”当做实现利益的工具,将“人”在教育中的存在完全漠视,这是与教育最初的本真追求背道而驰的。

2.教育评价偏重于功利价值的实现

随着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脱离,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教育造就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渐成体系,教育评价也日益完善并深化。同时,在一定阶段,选拔出的人才因其实现了社会身份的提升与转变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统治的力量,于是更多的人想要通过教育得到社会群体中他人的认可,获得身份地位的提升,抑或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时的教育评价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了功利色彩。

那么教育又是如何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提升呢?由我国隋唐时期开始设立的科举制曾是选拔一代精英的唯一方式,“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中国人普遍认定的一种价值观,考试是我国自古以来就长期存在的一种人才选拔的模式。应试教育体制正是由此传承下来的。可以说,在中国人口现状和优质教育供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育流程因过分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发生了本质上的错位[4]。应试体制并没有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而是尤其凸显了其选拔的功能。在这样的一种体制下,无论是学校课程与活动的开展,还是知识的传授,都以考试内容为根本导向,以试卷作为检测学生能力的范本,以“题海战术”占据学生的时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尺。同时,这种应试模式也使得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标准。学校“想方设法”的占用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教师也是尽可能的灌输给学生更多的“可用”的知识。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可能。这样的教育评价也使得“为考试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成为了教育存在的标杆。应试教育模式始终是横亘在受教育者与学历,甚至是知识之间的一道门槛。通过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教育评价又使得一张学历证书就代表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代表了一个人在社会存在中的身份象征,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学历的过分追崇,这种追崇使处于教育中的“人”缺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缺失了在教育存在中的意义。

3.个体价值选择存在偏颇

“教育要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的生活。”[5]如此一番话道出了人的发展的真谛。不可否认,人在教育存在中的价值实现依附于当前的社会整体氛围,但人自身的价值选择是保证自我存在的根本。当今的教育现状给人的发展设定了一种功利化的方向,并创设情境使人朝着这种方向发展,于是使得“人”在对自我做出价值选择时,更多的偏向于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精神层次、价值意义上的自我。诗人艾略特也曾经一针见血的针对当前教育现状指出过: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也就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人能够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选择时,就算是意识到了当前的教育压抑了自身的发展,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也会屈从于社会等外界的影响力,使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被控制”和“工具化”的态势。这就是个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选择难题。这种选择同样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师重教”,“为师独尊”,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价值选择。同样,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够成为实现物质最大化的力量,对孩子的教导也倾向于物质价值的实现。

三、“人”的彰显: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

当前的教育存在将“人”抽象化,使得原本“为人”的教育成为了“无人”的教育。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所应做的就是彰显人在教育中的意义,重新定位人在教育中的地位,不要使教育落入工具性的泥潭,脱离功利化的价值观引导,并将人重新带回到原本的发展轨迹上来。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处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一背景之下的,社会的发展应该成为促进教育进步的推动力量,而不是将其异化为社会进步的附庸工具;教育评价应将对个体发展的评价纳入其中,并改变原有的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存在的主要载体,要改变其原有规训化的模式,要建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样,对于处于教育存在中的受教育者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作出价值选择时不为外在社会利益所左右,能够从外界的牵引和控制中解脱出来。

教育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不论如何发展,有一点原本存在并将持续存在,那就是,教育是一个为了“人的生成”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造就完满的人。这是教育的本真,并不会改变。

[1]G·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M].思穗,马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0-31.

[2]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21.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4]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转型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29.

【责任编辑鲁茗】

On the M issing of“Human-being”in Education Existence an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CHEN Yang,GUO Xiao-wei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ignores the status of“human-beings”to the lowest,it is researched the forming problems of the missing of“human-beings”in the education.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a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dustry makes the pursue of education realiz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beings to social benefit values;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 makes human-beings’existence be ignored in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ode and the value choice of personal exists bias.It is pointed out at last that the highlight of“human-beings”in the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pursue of education value.

missing of“human-being”;education existence;causes

G40-02

A

1008-3863(2011)01-0014-03

2010-10-23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2008GH85)。

陈阳(1986-),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本真价值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一粒米的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给”的价值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