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学家谢观与《中国医学源流论》

2011-08-15 00:45南东求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源流医学

南东求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北黄冈438002)

中医史学家谢观与《中国医学源流论》

南东求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北黄冈438002)

谢观出身于儒医世家,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诸家经典,尤精经史、医药、地舆之学。一生致力教育、编辑出版与中医诊疗活动,成就卓异。晚年倾力医学著述,撰成《中国医学源流论》,为中医史学名著。

祖国医学史;中医史学家;谢观;医史著作;中国医学源流论

谢观(1880~1950),字利恒,亦字励恒,晚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县人,世居县西北罗墅湾,罗墅湾滨临孟河。谢观一生成就卓异,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史学家。

一、早年积学

谢观出身中医、名儒世家。曾祖谢翔,为一方名医。祖父谢润,字葆初,清代医学家,自幼随父习医,学宗清代名医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徐灵胎(名大椿,江苏吴江人),尤精于伤寒诊治,故治外感病证辄效,为杏林所重。著《医学经纬》五十卷,惜未能刊行,后由谢观集其遗著,编成《葆初先生医集》。其伯祖兰生,亦为孟河名医。

父钟英,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江苏布政使黄彭年,曾邀钟英至苏州参政论学。钟英先生尤精地舆学,丰藏全国各省舆地图册,亦工于古文辞,曾致力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补注研究,审事迹,断是非,悉参于陈寿《三国志》,凡州郡、关津、镇戍废置分合,皆以陈寿为主,一一核实,追其本,溯其源。前后费时十年之久,五易其稿,终撰成《三国疆域志补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湖南付刻印行。尚有《补水经注洛水》等著述传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回故里授徒讲学,为世之名儒。

谢观幼承家学,颖悟勤勉,得父严教,早年即精研经史、舆地之学,“于古今山川形势、郡邑沿革,已了如指掌。”亦习秦汉诸子,“为文章,不懈而及于古”(吕思勉《谢利恒先生传》)。尚得祖父悉心教诲,熟诵《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方书、本草。

甲午(1894年)战争后,海内争言维新。其邑有龙城书院,亦应时改为致用精舍。时谢观年届15岁,有志新学,遂入致用精舍,肄经史舆地之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时同邑有名医马培之(1820—1898年),亦出身世医,随祖父临证十六年,尽得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曾为慈禧太后治病(1880年),人称“马徵君”。为孟河学派代表人之一。此间,谢观慕其医术,特往拜于马氏门下,颇得马氏钟爱,亦尽得师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谢观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因遭逢外患而辍学。

二、教育名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谢观始以地理之学,任教广州中学。不久任教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因谢观饱读经史、舆地、医学,且贯通古今,故教学生动形象,一时之间,游学预备科、陆军中学、广东法政、初级师范、陆军小学、随宦学堂等诸名校,且诸校争相延请,成为广州地理名师。然因诸校延请甚多,课务繁重,又因谢观老母不服岭南水土,教学三载,遂辞归上海,至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营造富商叶澄衷氏创立澄衷学堂,闻谢观声望,敬其才智,特聘观为校长。谢观赴任后,“严管理,勤教课”,不久,澄衷学堂成为当时国内名校。辛亥(1911年)革命后,国体变革,谢观又为故里武进县请回主政教育。赴任两年之间,武进教育迅速发展,原学校30所、学生4000余名,不久学校即扩展至158所、学生6万余名。经教育部核定,成绩名列全国第二。袁世凯曾召谢观入京,欲委任谢观为江苏省教育厅长,谢氏“豫(预)烛洪宪之变”(吕思勉),婉辞不就。

三、主编辞书

民国3年(1914年),谢观重返上海商务印书馆(时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务,有同乡恽铁樵。其时,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尚未以医名世。谢观与之相交甚厚),主纂地理书籍,先后编成图书30余种。谢认为一统志暨各省郡县图经,多详载古迹风景,而有关地形、地质、气候、风俗、物产等,却罕能述其详,以致“失地学真意,阙经世之用”,遂提出欲纂各省新志,然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成功。

谢观虽忙于教育、教学及编纂地理图书,平日亦未以医为业,然于中医典籍涉猎,则从未间断。遇亲友患病,则亲为处方治疗;若遇儒医、世医,或草泽铃医有一技之长者,必殷勤询访以求教,从未因忙碌而荒废。谢观出身中医世家,其医名亦多闻于人。故受商务印书馆之托,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谢受任后,“纵览古今医籍,旁及朝鲜、日本之书,汰其芜,去其复,存其精英,历时八载,成书三百五十万言”。该书收词目37000余条,于民国10年(1921年)初刊。先后再版31次,为20世纪初中国医学权威辞书,亦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医学大辞书。此书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颖,开我国中医药辞书先河。书成后,谢观辞谢商务印书馆职务,将其上海寓居命名为“澄斋”,专心探究岐黄之术,恪守医界公务,从事治病救人、办学授课、研讨学术等医事活动。

四、献身医学

早在商务印书馆编纂期间,于民国6年(1917年),谢观曾应著名中医丁甘仁邀请,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丁甘仁亦武进人,居孟河镇。与谢同乡,且同为名医马培之弟子。该校成立,为北洋政府备案批准第一所中医院校。据载,亦为我国中医学校首创。谢观赴任后,亲定课程,亲编讲义,亲自教授。后诸多中医学校兴起,其教学课程与讲义,多取则于谢氏。民国14年(1925年),因其业绩卓著,声名遐迩,上海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并创办中医大学于闸北,复延谢观出任校长。该校培养对象为中医高级人才。不数年,因时局不稳而中辍。

民国18年(1929年),谢观为团结中医界人士,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协会。适值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中医协会宣言坚决反对。谢观积极参与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并召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上,推谢观为代表,入京请愿,废止中医案由此得免施行。同年秋,卫生署及教育部复颁中医学校名称及管理药商规则,于我国医药业发展极为不利。12月,复召集第二次全国医药代表大会。谢观推为主席暨常务委员,始正中医、中药之名为国医、国药。会终,谢观再度推为代表入都,致使上方撤销所布规则,中国医药始得以逐步发展。

民国20年(1931年),上海中医协会改组为上海市国医公会,谢观推为主席暨监察主席。同年,又成立中央国医馆,谢委任为常务理事兼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民国22年(1933年),上海市国医分馆成立,谢推为常务董事。民国24年(1935年)中央国医馆改选,谢观再度连任。次年(1936年),谢年届57岁,因劳累过度,至身心不支,遂于当年国医节后,辞谢公务,退居澄斋,潜心学问、著书立说及教课授徒,兼之行医救人。

谢观平生著述甚丰。主要医学著作,除前述外,尚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验方》、《澄斋杂著》、《澄斋年谱》、《谢利恒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钟英先生文集》、《谢利恒先生全书》。谢氏弟子众多,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章次公、虞舜臣、余鸿孙、张赞臣、陈存仁等,皆为现代名医。

五、名著成因

继《中国医学大辞典》后,谢观潜心研究,历时十载,上溯炎黄,下迄近世,尽平生才学,完成《中国医学源流论》,是谢观学术力作,亦为医学史名著。今人余永燕先生研究,以为谢观史学观点,立论中肯,符合唯物史观。其医学史观有三大特点。

其一,谢观主张凡有志于医学史者,必通古达今,涉猎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社会等诸多学科,且熟贯于胸,方能通观达变,论点肯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阅读其史学名著,谢观诸科知识,功底深厚,随处可见。如谢观针对诸家医学流派学术歧义,运用其丰富地理知识,溯流探源,指出中国疆域广阔,寒温热三带,气候各异,风土人情亦各异,必有温、凉、攻、补诸派,因此告诫诸医家,不宜偏执一隅,互相攻讦,以致医说纷歧,贻害世间。

其二,谢观学识渊博,精通史学、考证、古文,且能熟练运用诸学说,透视中医发展与儒学两者间密切关系,并揭示个中规律。儒学为显学,中国古代文化动态及其发展,皆受其左右,而中医学术变化,与其密切相关。谢观认为宋代以降,医儒二者,如孪生兄弟,联系益趋紧密,儒医思想活跃,尤善总结与推理,使中医学术,不断得以争鸣,从而促进诸家医学流派,不断发展;医学理论,日臻完善。

其三,谢观于近代医界流派与诸家得失,皆以历史发展眼光客观加以评述,中肯而不偏颇,既倡导保存国粹,亦容纳新知,绝无偏激之言;于诸多正在发展变化之中事物,尤显史学家风度,冷静观察,精密思考,疏导畅流,给后人以深深启迪。

此著不过七万余言,纵论古今,上下数千年,而祖国医学发展概貌,尽述其中。清中叶医学大家徐灵胎,亦曾著《医学源流论》。徐著论述广泛,涉及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书七门。徐著特点,针对当时医界弊端而立论,每论不过千言,然其论述深入浅出,蕴含医学至理,其语言精美,论述缜密,令人发聋振聩。其著亦不过六万余言。而谢观论述医学源流,既吸纳徐著论述长处,每篇论述,长千余言,短亦不过千言,论述内容,则另辟蹊径,中医药经典,诸学派,各学科,溯其发展源流,探其兴衰规律。二著较之,各有千秋,可谓徐谢二璧。

谢观为何能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昔唐太宗李世民曾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即以史为鉴,可识世事兴衰因缘,换言之,即可识国家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一部中国医学发展史,探索祖国医学源流,揭示其内在规律,推进中国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一位中医史学家,不仅要通晓中医临证各科医学,尚须熟谙数千年中医典籍,熟悉中华文化史发展,同时,尚须具有敏锐之史学洞察力与科学之治史方法。谢观先生正其人也。

其一,谢观出身名儒、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且家教甚严。12岁之前,即受严父庭训,读毕四书五经,通诸子,熟地舆,使国学根基深厚。祖父、伯祖皆为孟河名医,皆悉心传授于观,使谢观自幼熟知中医经典,方书、本草,亦了然于心,使之祖国医学功底扎实。

其二,谢观青年之后,入学致用精舍,力求新学;出名师门下,得名医马培之之传;后又勤访诸名医,医学素养日增,诸科医术渐精。陈存仁《谢利恒先生传记》中载:“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讨论,不肯放弃也。”其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由此可知。而就学苏州东吴大学,更饱读经、史、舆地、医学,拓展诸科学业,完善诸科知识结构,为日后研求学问,探史溯源,著书立说,更储以丰厚之备。

其三,谢观于商务印书馆前后任职十余年期间,前期编纂图书数十种,概以地理图书为主,后期历时八载,遍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编成《中国医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上海,开我国现代出版业之始。该馆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宗旨,继承中华文化,传播海外新知,馆风严谨务实,是人才荟萃、名家辈出之地。从该馆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张元济、郑振铎、蒋梦麟、陈原等,皆为一代名家。谢观在馆期间,正值该馆走向昌盛时期。其文化积淀之深,学术氛围之浓,为谢观学养之拓展与积淀,提供优越条件,亦为谢观著书立说,奠其厚实之基。

其四,谢观中年以后,组织并参与许多医学活动,担任中医药协会主席,出任中医药院校校长,审定课程,撰写讲义,任教课徒,学术讨论,行医救人,凡关医药事业发展,谢观皆事必躬亲,以身作则,数十年如一日。此为谢观,积有丰富社会经验,扩大了解社会视野,使之探讨、思考祖国医学源流,于中国医药事业之发展,皆持有独特见解。人生阅历丰富,为其编写医学史名著,提供重要条件。

其五,该书成于1935年,时年56岁,正值谢观研诸学问、收获成果丰硕时期。谢观自幼即受儒、医两家熏陶,胸怀经邦济世之志,心存疗病尽善之诚,平生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精勤不倦,至中年以后,合于一心,归于一书,笔纳千秋医史,评说诸家医术,纵横捭阖,析疑辨误,正本清源,而归之于一,冀“吾国医学前途发扬光大”,其心何其之诚,其志何其之坚!

由此可见,此著诞生于世,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亦让人得知,一部名著诞生,需具多重因素、多方储备,需经久历炼,进取不止,方可孕育而成,正如史学家吕思勉为谢观立传曰:“世之知君者,以舆地、医药之学及古文辞。顾君之所长,初不止此。予尝与君上下其论议,君于千载以前,湮沈(沉)晦塞之事,洞见其所由,若烛照而数计,其于当世之事,剖析其得失,而逆测其迁流之所届,著蔡弗能违也。君真振奇人哉,而仅以舆地、医药、古文辞鸣,时为之乎,而岂君之志哉!”思勉先生评价,可谓名副其实。启迪后人之深,斯可鉴而知之。

[1]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树则.中国现代名医传[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4]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6]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R2-52

A

1672-1047(2011)06-008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1.06.22

2011-11-18

南东求,男,湖北浠水人,中医副主任医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祖国医学史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责任编辑:曾 华]

猜你喜欢
源流医学
《源流》前进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墨竹画的源流析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