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登科问题之我见*1——兼与《欧阳修纪年录》著者刘德清先生商榷

2011-08-15 00:42朱秋德
关键词:及第登科安国

朱秋德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王素登科问题之我见*1
——兼与《欧阳修纪年录》著者刘德清先生商榷

朱秋德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文章对刘德清著《欧阳修纪年录》中王素登科之事进行探讨,确证王素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从而纠正学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误解。

王素;登科;商榷

欧阳修一生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个是梅尧臣,另一个就是王素。王素在谏官任上名气很大,以至王洙《宋史质》把他列为自北宋开国至仁宗时的四大直谏之臣之一:“自乾德至庆历,上下百年间,语直谏者,得四臣焉:雷德骧发钧轴之遗奸,以正道揆;王禹偁明宫闱之大义,以植纲常;孔道辅斥吕夷简之废立,以匡君德;王素去南威之色,以固君身,历代如见。”尽管如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所说:“仁皇帝庆历中亲除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为谏官,风采倾天下。”[1]四人并列,实际上王素是四人中的领头羊,这从仁宗对他们待遇有别可看出。“庆历三年丁卯:赐知谏院王素三品服,余靖、欧阳修、蔡襄五品服。面谕之曰:‘卿等皆朕所自择,数论事无所避,故有是赐。’”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王素待制,大丞相旦之子,自筮仕,所至称为能吏。既升宪台,风力愈劲,尝与同列奏事上前,事有不合,众皆引去,公方论列是非,俟得旨乃退。帝曰:‘真御史也。’议者以公为‘独击鹘’。”[2]王从所辑王巩《清虚杂著补阙》云:“庆历间,仁宗亲除先公、欧阳文忠、蔡君谟、余安道四公为谏官,先公实居其长。三公曰:‘公宰相子,且不贫,朝廷责之,必不至岭外,纵远亦可行,我辈疏远且贫,凡论事,必期先之。’先公以为然,当时号先公曰‘独打鹘’、三公曰‘一棚鹘’云。”王巩美化其父痕迹稍露,姑妄听之,但“先公实居其长”一句却为可信。王素亦能诗文,王珪《王懿敏公素墓志铭》言“所著《文集》二十卷”,今失传。《全宋诗》收诗3首(失收4首,实为7首)。《欧阳修全集》收有《与王懿敏》17首,语真意切,颇见交情。如此人物,却无专门研究,其事迹或附其子王巩(定国),或附欧阳修,以致颇多舛误。下面试就王素登科问题就教于刘德清先生及其他大方之家。

一、《欧阳修纪年录》28页“天圣五年丁卯(公元1027年)二十一岁”条:“三月二十四日,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零七十六人(《宋史》卷9《仁宗本纪》)。御试题《圣有谟训赋》、《南风之薰诗》、《执政如金石论》(《会要·选举七》)。是科省元吴育、状元王尧臣(《文献通考》卷32《选举考》)。登此榜者有:韩琦(《归田录》卷1)……王素(《琬琰集》中集卷27王珪《王懿敏公素墓志铭》)……”

二、同书35页“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二十四岁”条:“三月十一日,御试崇政殿(《长编》卷109)。御试题:《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诗》、《儒者可与守成论》。此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宋史》卷9《仁宗本纪》)。欧阳修中是榜甲科第十四名(胡《谱》),是科状元王拱辰(《长编》卷109),及第进士第二人刘沆,第三人孙抃(《会要·选举二》)登此榜者有:王素(《欧集》卷146《与王懿敏》其四)……”[3]

王素登科在上引两段文字中都有出处,看似确凿无疑,其实自相矛盾,如果王素于天圣五年已登科,他怎么又会于天圣八年再次登科?著者所采信的两条材料都不能证明王素曾于天圣五年或天圣八年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进士。

首先看第一条中王珪所作《王懿敏公素墓志铭》中的一段:“维公考实相真宗于景德、祥符之间。当是之时,天下衣食滋殖,百官各任其职,而兵革不加于四夷,可谓贤相矣。方其薨,公犹未官。朝廷录孤,以为太常寺太祝。迁大理评事,同勾当太府寺斗秤务。天圣五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4]

从《王铭》中可知王素之父王旦是真宗朝“贤相”。王旦去世,王素因父恩荫补任官。由于三槐王氏与太宗系有特殊的关系(见《宋史》二六九《王祐传》、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六、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三、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仁宗念旧,王素得以获赐进士出身。王素的出身不是通过礼部贡举(常选、常举)得到的,而是“召试学士院”得到的。这与梅尧臣的出身情形完全一致。《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71记载:“皇祐三年九月庚申赐国子博士梅尧臣同进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尧臣询从子,工于诗。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大臣屡荐尧臣,宜在馆阁,召试学士院而有是命。”经查皇祐三年无礼部贡举,梅尧臣的同进士出身与省试登科没有关系。

另有一证就是王安国。《宋史全文》卷十一《宋神宗》一记载:“熙宁元年秋七月丁丑,布衣王安国赐进士及第,仍注初等职官。”据《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国传》:“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又据王安石《王平甫墓志》:“然数举进士不售,举茂材异第,有司考其所献《序言》第一,又以母丧不试……今上即位,近臣共荐君材行卓越,宜特见招选。为缮书其《序言》以献,大臣亦多称之。手诏褒异。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判官,教授西京国子。”欧阳修熙宁元年《回王先辈安国谢赐及第书》云:“某启:伏审先辈显承严召,明试雄文。立若堵墙,骇笔端之洒落;程之衡右,留帝览以称嗟。遂膺赐第之荣,式符求贤之意。讲明仁义之奥,久以充中;发挥德业之光,实从兹始。凡居交旧,孰不欣愉。雅眷不忘,惠音斯及,其为铭佩,难罄敷宣。”[5]可知王安国得赐进士及第也是经过“召试”的。经查熙宁元年没有举行省试,王安国得第也与贡举没关系。

“凡士不由科举若三舍而赐进士及第出身者,其所从得不一。凡遗逸、文学、吏能言事或奏对称旨,或试法而经律入优,或材武,或童子而皆能文,或边臣之子以功来奏,其得之虽有当否,大较犹可取也。”[6]王素的具体情况与梅尧臣、王安国有所不同。王素十一岁时父王旦去世,真宗推恩录孤,“补太常寺太祝”,十四岁“服除又各进一官,迁大理评事,同勾当太府寺斗秤务”。因少年荫补入官,他没有必要参加科考,现有材料也无可证明王素参加过科举考试。赐进士出身对他来说属锦上添花。他与梅尧臣、王安国等一样,参加了学士院组织的考试,取得了进士资格。

其实三槐王氏不只王素赐进士出身。王素之前有王质,王素之后有王端、王震,皆召试赐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有: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九月十二日,赐大理寺臣王质进士及第。”范仲淹说赐出身的原因是王质“进所著文,真宗嘉之,召试学士院,辞入优等。”苏舜钦《王公行状》有王端“力学勤官十余年,未出州县,公(王质)当迁官,拜章乞端召试,遂赐进士出身。”《宋史》卷三二○《王素传》附录王震事迹有“以父任试铨优等,赐及第。”也是召试学士院后赐进士及第的。

与科举有关,又能得出身之便的还有特奏名,王素是否有可能出自特奏名呢?先看以下材料:《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记载:

“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盖自此始。”

“太平兴国二年,御殿复试……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复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及第。又阅贡籍,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赐出身。”

“咸平三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有晋天福中尝预贡者。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试附试,故曰特奏名。”

“景祐初,诏曰‘乡学之士益蕃,而取人路狭,使孤寒棲迟,或老而不得进,朕甚悯之。其令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曾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自此率以为常。”

“元祐初,知贡举苏轼、孔文仲言:‘每一试,进士、诸科及特奏名约八九百人。旧制,礼部已奏名,至御试而黜者甚多。嘉祐始尽赐出身,近杂犯亦免黜落,皆非祖宗本意……今特奏者约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许例外递减一举,则当复增数百人。’”

综合以上有关北宋科举的材料,可得知有关特奏名的基本情况:一是特奏名属常科,是贡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朝野类要》卷三所谓:“文、武举正、特奏名皆为及第出身。”[7]二是自太祖即有此例,历代沿袭,仁宗时成为定制。三是此乃专为历次落第者而设,以年龄和参加省试次数为准。王素天圣五年赐同进士出身时二十一岁,不可能有数次贡举之经历,因此不可能因特奏名登第。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王素在天圣五年登王尧臣榜。

其次看第二条欧阳修《与王懿敏》其四,这篇尺牍不长,为说明问题起见全引如下:“某启,自承有益都之命,必谓来朝当得相见,不意遂尔西行,实增怏怏。又闻阙远,却于沿路盘桓,深欲奉状,以莫知旌旆所止。不审即日春寒,尊候如何。计以仲春至镇,在路亦不久留。成都风物非老者所宜。仲仪虽为同甲,然心意壮锐,谅可为乐,难以病夫忖度也。诸贤在外者为复来归,独公远去,相见何时。某非久于此者,然素志未遂,心往形留。因指使来辞,得附书。新春,为国自重。”[8]考王素经历,其嘉祐三年冬由知定州转知益州(嘉祐五年十月升益州为成都府),于嘉祐四年春到达成都。此简即嘉祐四年新春时欧阳修写给尚在旅途的王素之问候信。《欧阳修纪年录》著者把“同甲”理解成了“同年”,即同年进士,这是没有根据的臆断(包括黄进德著《欧阳修评传》所附《欧阳修简谱》“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24岁”条中言举进士同样有“同年……王素”,同误)。考“仲仪虽为同甲”前后文意,前句说成都气候环境都不适合老年人(嘉祐四年二人同为53岁,可称老),后句说(仲仪)你有颗年青的心,自认为强壮有力,快乐地生活,不能以我这样的病夫来对待你。这都只与年龄有关。可知“同甲”乃同一年出生之义,与科举何及?此义有诗为证:张方平《乐全集》里有一首《熙宁壬子,岁寄丁未,同甲诸公秦亭吕宣徽宝臣、汝阴欧阳少师永叔、京下王尚书仲仪》云:“百二十年名上寿,浮生百岁实稀闻。百年三万六千日,今已三分过二分。啸歌独喜齿全在,文字看来眼未昏。酒量虽衰犹得醉,座中人事自纷纷。”诗题下原注:时并六十六岁。张方平写给“时并六十六岁”的吕公弼、欧阳修、王素三位“同甲”的诗,也只与年龄有关,不涉科举。可见王素天圣八年登科云云纯属子虚乌有。

[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8-35.

[4]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M].宋刻元明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表奏书启四六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6:764.

[6]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23.

[7]赵升.朝野类要:卷三[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务馆 ,1939.

[8]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书简:卷三[M].上海:世界书局,1936:1249.

My Opinions on Wang Su's being Select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A discussion with Mr.Liu deqing,author of Chronicle Records of Ou yangxiu

ZHU Qiu-d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s,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 Chia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ssue of Wang Su's being select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his new book The Chronicle Records of Ou yangxiu by Liu deqing and produces ironclad proof that Wang Su never took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and thereby corrects the long-time misunderstanding in this issue among the scholars.

Wang Su;being select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discussion

I207.62

A

1671-0304(2011)06-0081-03

CNKI:65-1210/C.20111108.1735.001

2011-09-02 < class="emphasis_bold">[网络出版时间]

时间]2011-11-08 17:35

朱秋德(1963-),男,湖南常德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11108.1735.001.html.

李登叶)

DOI:CNKI:65-1210/C.20111108.1739.003

猜你喜欢
及第登科安国
曹陆军摄影作品
千年药都,健康安国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敢为当先
盼春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ACC Secretary-General H.E. Mme. Yang Xiuping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8th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eek
ABSTRACT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