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君,徐舒源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电影《雏菊》意象的叙事功能与美学价值
李会君,徐舒源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常常通过构建意象来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感悟。电影《雏菊》中“雏菊”作为影片的中心意象,始终贯穿整部影片。雏菊是电影的一条叙事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着雏菊而发展;雏菊对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烘托、提升的作用,将爱情人性之美展现出来;电影画面中雏菊的出现为故事营造了唯美的场景,给现代人带来了一泓清泉。雏菊的意象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首先雏菊的画面宁静自然,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电影《雏菊》采用了悲情模式,雏菊意象的运用奠定了故事的悲情基调;最后,雏菊在意象造境上,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雏菊》;意象;叙事功能;美学价值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学形象。在文学意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而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1]。意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符号意象的运用上与文学作品一脉相承,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更能发挥其优势。电影意象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韩国电影《雏菊》中精心构建的意象,将意象功能与美学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电影的成功增色不少。
影片开头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镜头由远及近将我们的视线带入到一片美丽宁静的雏菊花海中,女主人公惠英安静地画着雏菊。阿姆斯特丹郊处明媚的阳光,与芬芳盛开的雏菊,增添了几分暖意。雏菊犹如小向日葵使惠英有了成为画家的梦想。而雏菊的芬芳与泥土的味道能消除杀手朴义身上的火药味。惠英经过独木桥时落入水中,朴义默默为她修建了一座桥,惠英为了感谢修桥的人亲手画了幅雏菊放在桥上。因为身份原因,朴义无法出现在惠英面前,只能托人送去一盆盆雏菊表达自己的思念。这让惠英萌生了初恋的情愫,开始期待那个人的出现。国际刑警郑宇无意间带着一盆雏菊出现在惠英面前,使惠英误以为他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人并深深爱上了他。郑宇也为惠英的美丽单纯所吸引送了她一束黄玫瑰,而朴义始终未能摆脱黑色郁金香的操控。自此,三人陷入了感情、命运的纠葛中……电影《雏菊》故事的展开始终伴随三种花的意象:
1.雏菊意象
影片以“雏菊”命名,“雏菊”本身就是一个意象。雏菊从“雏”字上来看就有小、发育不成形的意思,因此它的花语是“隐含在心中的爱”,还代表坚强的意思。雏菊对朴义、惠英、郑宇都有不同的意义:雏菊是惠英的小太阳,是光明和希望所在;杀手种植雏菊是为了消除身上的火药味,是对惠英“隐藏的爱”,注定了两人的爱是不能发育的爱;国际刑警郑宇与惠英的相爱却是因雏菊而产生的一个美丽的意外。
2.黄玫瑰意象
玫瑰通常用来象征爱情,黄玫瑰的花语是完结的爱情和友谊。当郑宇带着一盆雏菊阴差阳错地走进慧英的生活并互生爱慕之情后,郑宇送给惠英黄玫瑰,他不知道黄玫瑰的花语是完结的爱情和友谊。这预示着随着郑宇警察身份的公开、以及真正的送花人的出现,两人的恋情将注定完结。
3.黑色郁金香意象
黑色郁金香,首先黑色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感觉,预示着不祥的事情发生,透露了死亡的气息。其次,它的花语是美丽却悲哀的爱情。黑色郁金香在影片中几次神秘的出现,使影片的气氛变得诡异,因为黑色郁金香是杀手得到杀人任务的暗示。死亡的气息是阴暗冷漠的,与雏菊的生命气息正好形成对比映衬,所以黑色郁金香每出现一次,杀手就与惠英的生死分离更近一步。纯洁美好的爱情因黑色郁金香出现而显出悲哀与凉意。
三种花卉意象中雏菊意象是贯穿全片的中心意象,在影片中有重要的叙事功能与美学价值。
雏菊意象作为电影的重要叙事元素,是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它的象征意蕴体现在其叙事功能上。
1.提供线索,设置悬念
电影《雏菊》采取多重聚焦式叙事,通过三个主人公各自的独白,讲述他们各自的故事,而正是雏菊的穿插出现将他们的故事片段连缀成完整的故事。
雏菊是朴义与惠英的一座爱情桥梁。惠英画雏菊是因为梵高画向日葵,雏菊是她的小向日葵、小太阳。出于对雏菊的爱,惠英能够将绘画梦想完成。朴义开始养雏菊花,是想洗去他身上的火药味、调整情绪,雏菊能使杀手暂时忘了灵魂的肮脏。第一次见到惠英是在他第一次杀人的第二天,也许是因为惠英独特的气质与灵性和杀手灵魂深处的火药味截然不同,才使惠英在杀手心中显得弥足珍贵。每当他抑制不住想见惠英的冲动,就会给她送去一盆雏菊花。她感受到了透过雏菊花传来的“隐含在心中的爱”,雏菊成为朴义对惠英爱的表达与象征。一个本就期待着初恋的女孩,此时心中该是无比的期待着这位暗恋者的出现。
雏菊是郑宇与惠英之间一条阴差阳错的纽带。带着雏菊出现的郑宇,打破了朴义对惠英美好幸福的观望。惠英误以为郑宇就是那个为自己修桥、送来雏菊的人,并且爱上了他。等待中的爱情变成了现实,现实的爱情却是一场美丽的错位。惠英和郑宇的爱情故事在雏菊的误会下以展开,惠英完全沉浸在和郑宇的幸福甜蜜爱情中。
4月15日慧英的菊画展览则使三个人的故事融为一体,此时故事开始单线推进,并将情节推向了高潮。菊画展览时郑宇在执行任务中喋血牺牲,惠英和郑宇爱情宣告完结,朴义已经走进了惠英的生活,而惠英还是全然不知。直到在朴义住处看见那幅为感谢修桥人而画的雏菊出现,惠英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等待的人近在咫尺。当她捧着菊画制止朴义完成新的枪杀任务,自己却倒在朴义的怀中,鲜血洒满菊画。
缘起雏菊,缘落雏菊,雏菊始终联系着人物、贯穿故事发展始终,雏菊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类似于孔尚任在戏剧创作中提到的“曲珠”说。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对“桃花扇”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浓墨重彩的书写,通过赠扇定情、血溅扇面、点燃画扇、寄扇代书、撕扇出家等情节,展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家国的沦落衰亡。“桃花扇”作为中心意象一线穿珠,戏曲采用了中心意象法,“所谓中心意象结构法,是指古代一些戏曲小说家采用的特殊叙事手段和结构方法,即通过设置关系全局、贯穿全书的,具有丰富历史积淀与特殊审美意蕴的中心或焦点性意象,对作品主题命意、情节冲突乃至整体结构起到贯通会神、画龙点睛、衬托映照等艺术效应,从而辉映和拓展作品的境界与层面、聚合和统摄作品的结构体系,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2]。在《雏菊》中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一颗颗珍珠,那么雏菊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影片采用的也是这种中心意象法。这一中心意象一方面是情节进展中的线索,在作品中起着连接人物关系、促进情节发展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意象特有的生命意味或者花语意义,由内向外辐射,给整个艺术空间确定基调。这样的中心意象大大拓展了作品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能产生微妙而特殊的审美效应和艺术张力。
“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线索的纽带,而且能以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结进入新的层面”。[3]280雏菊在影片中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雏菊本来就是朴义对惠英“隐藏的爱”,这份爱最终是否能够成为现实是一个悬念。而惠英爱上郑宇后,他们的爱是以雏菊花的出现开始,如果惠英知道真相后这份尴尬的爱是否能继续也是一个悬念。菊展喋血情节中,郑宇殉职是因为朴义吗?谁是凶手成为第三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必定牵动了观众的想象,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出现顺向相应或是逆向受挫,都随着情节的展开一一呈现。
2.点染主题,升华人性之美
《雏菊》中虽然出现过一些枪击场面,有“警”与“匪“的较量与打斗,有着一阵阵火药味,但是它并非单纯的“警匪”两字所能概括。电影通过“雏菊”意象,展示出人性之美,歌颂了爱情之真,抒发了宿命之感,烘托了主题。
《雏菊》中朴义是爱者,惠英是被爱的人,郑宇是被误爱上的人。朴义对惠英的爱在先,郑宇的介入似乎就是个第三者。惠英与郑宇随后相爱,郑宇离开后朴义仿佛又成为第三者。两个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爱情世界里,互为第三者。通过雏菊表达爱情,因为雏菊,爱情错位。虽然爱情错位了,三个主人公在体验爱与被爱间,显得既痴情又纯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充满了忠贞与坚韧。朴义对惠英默默地付出,静静地守候在她身边,只为她能幸福。惠英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没有放弃,没有绝望。郑宇因为爱,不忍说出自己不是惠英等的那个人。爱情在矛盾纠结中怎么能不美丽感人、刻骨铭心,怎么能不让人为它倾注生命。
在这个三角恋中,惠英的纯洁善良与坚强,一如雏菊散发的淡淡清香。而冷酷的杀手那样种植与亲近雏菊,并因此而爱上喜欢画雏菊的女画家,使这个杀手显出人性中多情的一面。善良正义的警察也因雏菊而体味到人间至美之情。
3.营造氛围,增强诗化色彩
作为电影的意象,雏菊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及结束,提供了特定的环境氛围。由“场景雏菊”上升到“意象雏菊”不仅叙事内涵扩充了,而且增强了整部影片的诗化色彩和抒情性。杨义曾指出“意象这种诗学的闪光点介入叙事作品,是可以增加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的”。[3]276
故事一开始就在一片一望无际的烂漫雏菊花海中展开,女主人公惠英为了画展每天来到雏菊园中作画,女主人公的清新纯洁与雏菊花淡雅芬芳的气息是那样相得益彰。纯洁芬芳的雏菊与杀手的冷酷一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雏菊园同时也是杀手与女画家情缘相生的土壤。雏菊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同时也营造了情感氛围。在这里,一切花语皆情语。花使人产生对美好生活与职业追求的憧憬,花使人在正邪较量中也向往、感受到人间真情。“由于它们的真实的影像,唯美的画面,细腻而纯真的情感,给生活在快节奏超压力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一泓清泉,带来了希望”[4],这些让观众在慨叹主人公命运的同时,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引起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
意象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仅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而且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雏菊在电影中的运用,正体现出电影意象美学所追求的境界。
1.视觉美
意象虽然是不具实体性的,它既不是自然物象本身,也不是思想情感本身,但由于电影以其特有的技术将画面诉诸于视觉,使意象具象化呈现出来。雏菊画面的处理,给欣赏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强烈地震撼了欣赏者的内心。
“视觉美学的观点认为:审美不是对一个个部分的分别的欣赏,而首先是对一个对象的整体的欣赏。格式塔心理美学家同样认为:一个审美对象不是因为每个部分都达到了完善才产生了美的效果,而美是因为整体的完善”[5]。“雏菊”在画面构图上,无论是大片的雏菊花海,还是一盆盆雏菊,都充分体现了视觉美学的完整性。从片头场景乡间野外,依次是高大的绿树,画面由远及近,再到整片的雏菊花海,美丽的花朵静静地绽放。雏菊并不是单独的景物,而是与远处的绿树、青山、小桥流水相应成趣,更显得画面宁静广阔。此时女主人公惠英的出现,一席红衣,强烈的色彩对比,更抓住了我们视觉的注意力,花和人的融合,人和自然的合一。这些美丽的野外景物,在惠英的画笔下流动,定格在惠英的画中和她的脑海里。片尾雨后初晴,朴义高举一盆雏菊花,阳光照射在花朵上,光线和画面的配合恰到好处,同时更加深刻地强化了这一主题,从而达到了视觉艺术表现力的一致性,深化了视觉美学的完整性。
影片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视觉画面,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创作者的这种对自然的物象重新建构的活动,增强了电影视觉意象美的表现力。
2.悲情美
花的某些特征与女性的气质有着相似之处,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电影《雏菊》用雏菊花寓意美的毁灭,从而有了悲情色彩。在电影中既有火药味十足的冷酷枪杀场面,也有暖阳般融融的温情。雏菊在冷与暖的情节场面中,调节着故事的感情,推动着主人公情绪上的变化。正是雏菊代表的隐含的爱,注定这是一场没有未来、没有结局的爱,从而奠定了电影的悲情基调。影片中不时出现的雏菊意象,分明透出一缕凄婉的叹息,为那如花般灿烂却又转瞬消逝的生命,为那刻骨却又难成正果的爱情,为那人世间命运的轮转和人事的无常。如果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雏菊在毁灭的同时一直带给人们希望与温情。
这种悲情的美更多地关注了人的内心世界,“现代艺术更多转向于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艺术家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对人的喜悦与悲伤、欲望与满足等的关注;个人存在及其特殊心灵问题的探讨;对人生的悲剧性和人性阴暗面的正视等等。艺术的表达上,更多使用象征、暗示、荒诞变形的意象创制,以传递人的精神世界的微妙、隐秘、深层和复杂的变化”[6],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突出的形式能够很好传达出现代人精神层面丰富的内涵。基于这层意义,导演刘伟强一向以展示香港文化、兄弟情义等内容见长,但《雏菊》里却充满着纯情与悲情。《雏菊》在这个流行“回归”和崇尚怀旧的年代里,回归到最本真的爱情世界中,展示了东方的情与义,爱情的生与死,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雏菊花香,净化了浑浊的灵魂。雏菊的意象既表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又展示了美好事物的灭亡,不仅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似乎又是一个巨大的悖论。雏菊意象为电影带来的悲情美表达了创作者的影视理念和对世界的态度,探索了人类的心灵世界,关注了人的精神层面。
“自然美好的人性与社会和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就使得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物质外壳——肉体都在这激烈的碰撞中惨烈地毁灭。然而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本身并不是悲剧主人公的过错,在这样情境中肉体的毁灭,更显示了人坚韧的自由意志和人性美好的永恒与伟大,从而将痛苦与死亡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7]。即使影片讲述的是三个主人公的悲情故事,但是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心愿是美好的,悲情的境界不是肉体的毁灭,不是单纯的痛苦,而是在毁灭中赋予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希望,呼唤人们追求美好的爱情和人性。
雏菊意象的建构不仅仅令人为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而揪心,更令人深思,以致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厄运,输送着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影片的结尾部分,雏菊在阳光下洋溢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和希望之光,这也便是悲剧所特有的乐观色彩。
3.意境美
意象创造是意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意境是艺术追求的更高层次。优秀的艺术作品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电影正是以雏菊意象为基础为我们展示出美的意境。《雏菊》的色彩运用,画面效果洋溢着唯美风格。“任何色彩都会让观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引发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具有自发的、直觉性的特征,如看到橙色会感觉温暖,看到白色感觉洁净等,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色彩的意象。虽然色彩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因为人类独特的知觉和文化背景使人感觉到那些有着不同结构性质的色彩似乎在述说着不同的内容。这些色彩与具体的载体相联系时,意象效果会更明显”[8]。雏菊是一种色彩意象,与普通菊花相比,它的外形更小巧精致些,更能让人心生爱怜。在色彩上,雏菊有绿色的枝叶、白色的花瓣衬托着黄色的花蕊。绿白黄这三个颜色在色相、明度、彩度上刺激着人们的心,不仅给影片中的人物,同时也给影片的观赏者带来了温暖洁净、明快柔和的心理感受。
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追求情真景真,韵外之致。《雏菊》正是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实景来表达真情,的确是“情与景的结晶”。其题目“雏菊”直接点明情景跟雏菊有关,雏菊的花语是“隐藏在心中的爱”,同时象征着纯洁、美好、坚强,暗示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也激发观众对情感与人生的多重思考。《雏菊》主要通过“雏菊”这个物象含蓄地抒发创作者自身独特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注重外在自然与人物心灵世界的契合,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诗般气氛,创造出韵味悠长的艺术境界。
电影以其特有的优势将饱含情感的意象具象呈现,充分发挥了雏菊中心意象的作用,把握了观众的审美意向。雏菊叙事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部韩国电影其实是极具中国美学意蕴的。
[1] 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87.
[2] 孙敏强.试论孔尚任“曲珠”说与《桃花扇》之中心意象结构法[J].文化遗产,2006(5):106-112.
[3] 杨 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黄艳丽.从触不到的恋人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浅谈韩国电影《雏菊》与《禾花》的影像意味[J].电影评介,2010(27):72-74.
[5] 赵永亮.论影片《迁徙的鸟》的视觉美学特性[J].新疆大学学报,2006(4):140-142.
[6] 何 清.沙漠·烛台——电影《东邪西毒》的意象解读[J].作家杂志,2008(9):250-251.
[7] 郭丽娟.人性之美爱情之悲——《雏菊》的美学意蕴分析[J].电影文学,2007(1):23-24.
[8] 张殊琳.色彩意象的分析与表现方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6-89.
(责任编辑:倪向阳)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on and Aesthetics of Image in the Movie Daisy
LI Hui-jun,XU Shu-yuan
(School of Chinese Liberal Arts,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In the artworks,the creators usually express the unique idea and feeling with images.As the center of the film image,the daisy runs through the whole film Daisy.In such film,the daisy is a narrative clue,around which the story is developed;which plays a foiled and promoted role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which presents beautiful scenes of the film one by one for the audience.The image of the daisy additionally creates aesthetic values:first,the scenes of daisies seem quiet and unartificial,which can show visual sense of beauty for the audience;second,such image embodies the sentimental tone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tragedy in the movie Daisy;third,the daisy creates the beauty of spiritscap with combination of scene and feeling.
Daisy;Image;Narrative function;Aesthetic function
I053.5
A
1009-2854(2011)09-0057-05
2011-09-01
李会君(1970—),女,湖北天门人,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