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师范功能色彩的强化

2011-08-15 00:52陈林
关键词:高师改革音乐

陈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谈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师范功能色彩的强化

陈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理论和方法的审视,提出“明确高师音乐的教改方向,强化师范教育的功能色彩”改革方略,并针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以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渐入佳境。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

20世纪末到今天,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长期大量培养音乐人才的模式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一个新的巨大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在逐步形成。同时高师音教面对红火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受其感染,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性反应,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育的“母机”,高师音乐教育处于“音乐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是孕育音乐教师的摇篮,它的改革更是所有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的音乐教育家、音乐学者及诸多有识之士都在重新审视着高师音乐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研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方法。笔者以为“明确高师音乐的教改方向,强化师范教育的功能色彩”,是改变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一剂良药,现就其“方中组合”,邀约同仁相互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理清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

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是培养文化人。而高师音乐教育则是培养那些能够去培养人或是文化人的人,即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就像雷默在《音乐教育哲学》中所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①伴随着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1年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②的出台及实施,使我们逐步明确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只有以基础音乐教育为依托,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人才。其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应该为:“人性”、“学性”、“乐性”、“师性”四性合一。具体说应该是: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拥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包括驾驭教材的能力、备课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组织和开展大型活动的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就应该针对上述要求,一改过去高师惯用的:教师学生都过分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即培养对象的单一属性——“乐性”,忽略培养对象的其他属性:人性、学性、师性的培养方式。进行上下协调,统一安排课程设置、教师、课时及相关教学内容等。

二、认清当前形势,合理安排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

“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③针对高师音乐培养对象的“四性合一”,课程设置既要贴近高师音教的教学要求,又要根据院系的师资条件,既要照顾到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分配,又要兼顾到专业理论及相关文化课的必要。笔者认为,鉴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经,其最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科普兰曾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④音乐欣赏课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全部为欣赏课,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该着重培养未来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均衡专业技术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安排,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推动高师音乐生的教师素养教育。例如:加强文化课、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修养课,以完善学生的品行;增长音乐欣赏课,书法课、普通话、视唱练耳的学习时间,强化钢琴配奏、技术(声.器乐)实践、合唱与指导课的考核,以利于学生提高做教师所需的基本技能,要推崇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教材教法课,着力将教学实习落实到位;拓宽选课修的门类,以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同时,应该弱化部分理论课,如:和声学、歌曲写作、复调写作等。

总之,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触及学生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绝不要让他们在注重专业理论与技能技巧的同时,泯灭了那刚刚燃起的音乐之火。赋于高师音乐生美的心灵,审美的眼睛、耳朵,以及能去扣响美的圣殿的双手,才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的唯一,绝不可偏离“突出人性,不脱离学性,依托乐性、重点塑造师性”的准绳。

三、开辟教学途径、推动高师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专业技术课教学,承传着几千年来“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途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思想似乎从古代就已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总把自己封闭在一脉相承的小圈子里,不利于当今我们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开辟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途径,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方法,要求高师音乐教学中要拓展多媒体教学、学科综合、声器乐集体表演课、教学课、观摩课;名师、名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对优等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进行特长课教学。也是更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办法。以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为例:人类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的标志就是电化教学,他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丰富知识的容量。可以视听通感,能够记录反馈、可以利用的教学功能就有很多。就声(器)乐、指挥等专业课而言,即有多种教学途径:可以大量搜集歌唱家,指挥家、演奏家的演出和教学音像资料,按课时让学生集中进行系统地观摩、欣赏,由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可以在声乐课上播放伴奏,既可解放教师的双手,又能锻炼学生合伴奏的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课进行录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身的不足。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最快地掌握前沿的音乐信息与动态,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学习到大师们的专业技能及教学方法,对老师们的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再如:可以定期请教育教学专家(尤其是中小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最好是把中小学课案搬到大学课堂进行演示,让学生学到在书本上无法掌握的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为做教师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加强教学管理,营造和谐的高师音乐教育氛围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改革的收效并不显著,这种现象令人深省。“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教师的学识、人格、责任心、使命感与进取精神都是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因而,教师是人类文化成果与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才素质的重要中介。”⑤因此笔者认为对高师音乐生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很有必要提及。我们总是说:“向管理要成果”。如何把改革的措施、方案落到实处,怎样使高师音乐教改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每个高师院校音乐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管理要抓两头:一头是教师,一头是学生。教师有着导向的作用,因此对待教师的授课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强调业务学习和师德教育,协调好教师之间关系,避免门派之争,切实担负起教师应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坚决杜绝教师不备课进入课堂,一张讲稿讲多少年的现象,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同时要严把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防微杜渐,改变他们一向散漫的学风,从思想上对他们补缺补差,灌输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正视自身的专业,扼止他们身边那些另类的、追求浮华乃至丑陋的恶习,严格考勤制度,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敬业精神,为将来的教育工作做好方方面面的铺垫。这“两头”的管理缺一不可,抓好了,就会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乃至系风、院风。督促教师用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艺德去感染学生青春的热情,学生用渴求的目光和谦虚的心境去呼唤教师文化的滋养,新型的人际关系一经形成,和谐的教育一旦营造,立刻就会为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铺平道路。

五、大量开展活动,鞭策高师音乐学生寻找“师性”永恒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也是一个绝好的育人天地,是学生自我锻炼的舞台。“教学活动以人文主题作为统领,活动内容包括表演、创造、鉴赏等。教学活动可以从任意的地方切入和结束”。⑥高师音乐教育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更应积极地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充满朝气的学习环境,活动开展的主题、次数多少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例如:为了强化“三字一话”的学习,可以进行班级、年级之间的全员竞赛;为了锻炼学生的口才,可以层层筛选,人人参与,进行定期的演讲,也可进行演讲比赛,辨论赛;可以定期让学生自我组织小型的文艺晚会,专业汇报演出;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实习,可以组织教案比赛、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磨炼和交流,让鲜花送给他们喜悦,让掌声赋予他们成就,也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肯定中逐渐走向成熟,去寻找和理解“师性”的永恒。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前人理论可谓百家争鸣,笔者并未能在“旧瓶”中多添“新酒”,只不过希望高师音教不要再如郑莉教授所说:“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⑦教育家王策三先生的观点笔者很推崇:教育改革创新,不简单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的事情……教育改革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主要是调整前进,对已有的教育传统简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法,与千百年教育历史实际是不符合的,与科学的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完全是两码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我想亦然,并非我们要去苦思瞑想高明的改革办法,更多的是让我们去思考,高师音乐教育在顺应教育改革大潮的同时,应该怎样从自身最基础的角落抓起。诚如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然渐入佳境。

注 释:

①③[美]内贝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16页,16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魏素萍:《科学 承传 创新——音乐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第216页。

⑤陈小兵:《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需要高扬人文精神》,高师音乐教育论,王耀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⑥范晓君:《创设情境 人人参与——探索体现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4期36页。

⑦郑莉:《21世纪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人民音乐(评论),2008年版第56页。

[1]李树琼.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J].音乐创作,2010,(4).

[2]戚业国.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2).

[3]编辑部论点.应加强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4]浩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5]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花城出版社,2005-01.

[6]范晓君.创设情境 人人参与——探索体现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7]廖洪立.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兴趣培育教学研究[J].音乐创作,2010, (4).

[8]魏素萍.科学 承传 创新——音乐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季刊),2007,(1).

[9]焦春梅.对我国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布局与规模现状的研究[J].音乐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高师改革音乐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音乐
改革创新(二)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瞧,那些改革推手
音乐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