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珊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50)
“信达雅”对现代翻译的启示
彭珊珊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50)
“信达雅”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的是非争论从未停息过。在坏“译本”充斥市场的今天,重新提倡“信达雅”,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准确、通顺、简明”,或“信达简”,对现代翻译危机有警醒之效。而要做到“信达简”,要从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和中文水平三方面努力。
信;达;雅;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1896年)中提出“信达雅”三原则[1],来概括翻译活动要达到的标准,从此这三原则被中国翻译界奉为“金科玉律”。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潮水般涌入中国,“信达雅”不断受到各种批评,甚至有人认为“信达雅”该退出翻译的舞台。可是,在笔者看来,通过重新诠释,“信达雅”仍是现代翻译实践最基本和最实用的准则。
中国的翻译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历史悠久,数量惊人。《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从汉代佛经的翻译至今,中国翻译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大量的译本涌现,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不合格的。季羡林先生曾把这些不合格作品分为三类:能达到“信达雅”的译本可算是上等作品;“信”、“达”够,“雅”不足,或是“达”、“雅”够,而“信”不足属于中等作品;“信达雅”都做不到就是下等作品了。[2]这里讲的不合格作品就指这些中下等作品。“雅”在翻译中颇有争议,而“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是“达”和“雅”的基础,也是翻译最起码的准则,无“信”就谈不上翻译,这也是严复把“信”放在三原则之首的重要原因。目前翻译界的不少译本,且不说译本的“雅”和“达”,单是“信”都做不到;翻译变成随意创作,说翻译界危在旦夕就不是耸人听闻了。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不应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而翻译实践首先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信达雅”以尽翻译之能事,至少“坏”译本可以少些。
严复的“信达雅”当时是白话文译文的衡量标准,其中“信”就是忠于原文;“达”是文字表达;“雅”是要有文采。在现代翻译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解释,“信达雅”仍旧是成立的。
(一)先说“信”。“信”可解释为“准确”,是翻译之本,就是一个词或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要准确地转达出来。[3]例如:They each had a strong will and those wills sometimes clashed.译本有二,其一:他们两个都是很有主见的人,有时候他们的意见会相左;其二:他们每一位都具有坚定的意志,有时他们的意志难免发生冲突。其实原文的strong will不是“主见”之意,而是“坚强的意志”,从而显出clash这个词用得颇具力量。译本一错误的根源是译者没弄懂strong will以及整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因而不能准确地翻译。当然,准确不一定要“硬译”,而 “意译”也不一定不准确。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Well,monks had a history of such things.有人译为:嗨,和尚们有干这种事情的历史。有人译为:嗨,和尚干这种勾当由来已久。显然,前者应该算“硬译”,基本传达了原意,目前十分流行,但显得生硬;后者是“意译”,但更接近原文的含义,值得推崇。再看一例:Nowadays,however,the crystal-ball promises of world peace are not so clear.原译为:然而现在,像水晶球一样透亮的世界和平前景却并不那么光明了。“像水晶球一样透亮的世界和平前景”拘泥于词语的字面意义,是完全的“硬译”。改译为:然而,现在,可以预见的世界和平前景却并不那么光明了。改译的译者根据语境对词义进行引申,用“意译”准确转达了原文的真实含义。
(二)再说“达”。“达”可理解为“通顺”,就是说理论事,逻辑无误;文法无误,符合汉语规范。“通顺”的标准看似一般,其实对译者的要求很高,译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对汉语的理解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把流畅漂亮的译文呈现出来。
[4]在“达”这个问题上,目前特别要避免照搬西方文字的句法结构。我们来看下面的两组译文:In the afternoon rush of the Grand Central Station his eyes had been refreshed by the sight of Miss Lily Bart.一种译文是:在中央火车站下午的人流中,他的两眼一亮,被丽莉·巴特小姐的身影迷住。另一种译文是:在中央火车站午后的旅客洪流中,他一眼瞥见了丽莉·巴特小姐的身影,顿时觉得眼目清新,精神为之一振。被动式是英语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习以为常,但好的译者还是尽量避免使用,为了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规范,第二种译文的译者把内在的主语拉出来,对sight和refresh稍加发挥,使译文更加传神。 再看这句的两组译文:It noted that being overweight has been linked to sickness and death from such diseases as high blood pressure,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一种译文是:报告指出,过胖与疾病及诸如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死亡有关。另一种译文是:报告指出,过胖容易引起疾病,容易导致由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引起的死亡。前者照搬原文句子结构,用了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行文不自然,令人费解;反之,后者符合汉语习惯,清晰易懂。
(三)最后说“雅”。“雅”在文言文中容易鉴别,在白话文中则很难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3]依笔者之见,“雅”在现代白话文中可理解为“简明”。这是因为白话文以口语为根本,口语往往啰嗦,规避啰嗦而求“简明”应该是白话文的努力目标。我们看下面这段话:Examine for a moment an ordinary mind on an ordinary day.The mind receives a myriad of impressions-trivial, fantastic,evanescent,or engraved with the sharpness of steel.一种翻译是: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天上万个印象——琐碎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另一种翻译:且慢,审视一下一个普通日子里的一颗普通的心灵吧。心灵接受无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妙的、易逝的,或是刻骨铭心的。两种译文中前者重叠字太多,文字不简练,且意思也不明了。相反,后者比前者少了21个字,简练明快。
“信达雅”新的内涵解析“准确、通顺、简明”使其变成了“信达简”,如果人们在现代翻译中能遵照这三个标准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相信我们会看到更多好的译作。“译而信”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外语水平和工作态度;“达和简”则关键需要出色的中文水平。
(一)外语水平
说到学习外语,有两种态度不可有:一是认为外语很神秘,无法学好;另一种是认为外语很容易,不费力气就能学好。正确的态度是:天赋和勤奋不可缺。此外,外语水平有层次差别,外语学习者不能认为自己有很高的语言天赋,基本掌握了某一种语言就能胜任翻译了。相反,外语水平的每个层级都有一个坎,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跨过一个个坎,外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在此,笔者特别要提出中国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问题。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而国内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国人学习英语比较困难,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要探索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教与学的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英语人才,只有这样,我国的总体翻译水平才有保证。
(二)工作态度
翻译的工作态度不是天赋问题,而是认识问题。严谨和谦虚的翻译态度是好译作不可或缺的条件。[2]原文不懂的地方,一不请教人,二不查字典,胡乱翻译,怎能有“准确”可言,这种态度不行。当年赵景深教授把milky way(天河,银河)译为“牛奶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讥讽,成为翻译界的笑柄。今天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以下两个英语句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它们的译文却大错,结果弄出了笑话。Shakespeare has been interested in his family’s arms./莎士比亚对他家族的武器感兴趣。Shakespeare struggled hard for his father’s coat of arms./莎士比亚为父亲的上衣拼争。这两个句子的问题在于没弄懂arms和coat of arms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都作“纹章”或“徽章”讲,而不是“武器”和“上衣”。英语里一词多义的问题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永远不可大意的问题。译者只要认真查字典,并虚心请教有经验的人,恐怕不会闹这个笑话。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翻译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三)中文水平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及翻译的体会时说过,译者翻译英文需要七分英文三分中文。但也有很多行内人士认为英译汉需要七分中文三分英文。笔者在此不想探讨哪种说法更准确,只想籍此说明汉语水平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看懂的英文不能用中文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译作一定不能吸引汉语读者。相反,中文水平佳的译作能淋漓尽致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神韵。例如,下面这段话的汉译就好像中文写作,而非翻译,体现了作者对原文透彻的理解和良好的中文驾驭能力。She remained motionless,as if she had not heard him.Then she snatched her hands from his,threw her arms about his neck, and pressed a sudden drenched cheek against his face./她一动不动,好像没有听见他的话,过了一会,她挣脱了双手,一把抱住他的脖子,忽地把她湿透了的脸蛋儿偎在他的脸上。原文是两个句子,译文为了强调一对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把英语中常见的then译为“过了一会”,让女主人公的动作有了停顿感,使下面几个动作“挣脱”、“一把抱住”和“偎”有层次地加强,翻译得很到位。
现代翻译中下等译作败坏了我国的翻译风气。有人建议加强翻译评论,加强监督来克服翻译的危机,但这免不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笔者之见,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译者们都遵守最基本的“信达简”翻译三准则,不断提高外语和中文水平,踏踏实实翻译,这才是改变坏译风的根本。
[1]黄嘉德.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西风出版社,1939.
[2]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冯世则.翻译匠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4]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