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壁画走进公共空间的几个“结合”

2011-08-15 00:52李中军
关键词:结合壁画大众

李中军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当代壁画走进公共空间的几个“结合”

李中军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希望在公共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文化权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壁画作为一类特殊的画种,具有天生的公众亲和力,这使它更容易获得当代文化的新特征,成为现代生活中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代壁画与公共空间完美结合的问题,提出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结合”。

当代壁画;公共空间;结合

壁画,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样式之一,已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国壁画在明清以前,可说是辉煌一时,从最早的岩石壁画,到墓室、洞窟壁画,再到寺院、宫殿壁画,在传统壁画这一艺术领域里,前人实在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瑰宝。

然而,中国壁画艺术自清代,尤其至太平天国时期以后,几乎无人问津。即便是乡间虽仍有庙宇的兴建和墓室的构建,其间亦有彩绘壁画者,也仅限于民间画工所画,多不足以被文化界人士所称道,停留在功能层面。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进入20世纪以后,壁画已经走出了墓室、洞窟和寺庙,直到今天走进大众场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公共艺术(Public Art)。

当人们将壁画的发生地重新定位的时候,“公共性”成为了关键词。实际上,新中国以后出现了一批以“公共性”为中心的优秀作品,如吴作人、艾中信为北京天文馆大厅穹顶所创作的油画壁画《中国神话》(1956),曾轰动全国的著名的首都机场壁画群(1979),唐小禾、程犁为荆州博物馆创作的《火中凤凰》(1985)、侯一民极具深圳意味的作品《世界之窗》(1993)等。

历史步入21世纪,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有关“艺术介入空间”的提法也越来越多。由于天生的公共性,壁画艺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具有强大的公众亲和力,这使它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转化并获得当代文化的新特征。当然,我们在肯定“公共性”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壁画的特殊属性在创作中所带来的局限,这些局限或许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优势存在,问题也同样存在。那么,如何能在公共空间中求得真正的、深层次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壁画艺术必须考虑的。

在此,笔者认为,当代壁画艺术是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创造的有机结合,如何使两者的结合十分自然而不生硬,是公共艺术环境创作成败的关键。另外,我们还需要从壁画材料,以及它作为建筑附属功能存在的特性出发,积极开发壁画内在的艺术性,真正将壁画创作与城市空间完美的结合起来。笔者针对这一思考,暂拟了以下四个“结合”。

一、“壁”与“画”的结合

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类画种中,国、油、版、雕的命名都是从材料出发,唯有壁画是从艺术品的存在物出发,也就是说壁画将这个存在物作为自身的画种属性。从这一点来看,“壁”与“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壁画中的浮雕亦具有绘画性),两者不能分割,是相互依存的。这个“结合”是单从壁画作品本身的材料、载体、题材等元素的运用出发的,所以这个“结合”也是最基本的。

在英文中,我们称壁画为“Wall Painting”(墙上的画)。从理论上来讲,壁画本身也是一幅画 (壁画制作一般需要先打稿),离开“墙”它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只是失去了存在物所赋予它的特殊属性。所以,壁画之所以为壁画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对材料、题材的选择是根据载体、环境的需要而决定的。壁画制作是多元的,浮雕、玻璃钢、铸铜、油画、纤维编织等形式都是可以的,在运用不同材料以及题材的同时,我们因地制宜,将心中设想的“画”(材料、题材、形式等)与“壁”(载体)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壁画。也只有始终强调这一“结合”,才使得壁画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绘画作品。

二、壁画与建筑的结合

建筑为壁画提供了存在的条件,建筑坚固壁画永存,建筑倒塌,壁画毁灭,壁画史上的壁画高潮,一览建筑高潮,建筑兴,壁画兴;建筑衰,壁画衰。

所以,壁画的特殊属性还在于,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依附在建筑和环境空间里面的,它不是一幅独立的美术品,它的内容和功能都应该根据所在的那栋建筑来决定。那么,对一位壁画作者来说,对建筑本身的风格及其功能的审定、整体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首都机场壁画群就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借鉴。在文化部、国家民航总局的领导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的师生及该专业往界毕业生、全国数十名美术家,为当时新建的首都机场创作了一批既有民族传统又有鲜明的新时代内容的壁画作品。这些壁画创作在题材上、风格上、形式上、材料上与以往的壁画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壁画家们已经意识到壁画作品应该与建筑环境相融合,适应环境的氛围。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希望在公共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文化权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自然也就要求存在于各建筑物里的壁画能够与环境相互融合,如果该建筑是所博物馆,那么作品的题材就应该和博物馆里面的内容协调考虑;如果那栋建筑是古代的或者是西洋风格的,那就不能分割了这种故有的风格和形式。另外,建筑结构与壁画形式的关系并非是单方面的,壁画构成形式有时也可能突破建筑空间形式的限制,将建筑构件、不规则墙面等不利因素积极纳入壁画的总体设计,弥补空间的不足。

我们所必须明白的是,壁画不是一件单单放在美术馆里展出的作品,它不是一件独立创作,以装饰的手法在墙上画一幅画就是壁画的想法是孤立的、狭隘的,离开了建筑物,壁画也就失去了生命。

三、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壁画具有绘画最一般的规律,例如二度空间(平面性)、色彩、造型等因素,壁画中的浮雕也具有美术作品中“雕”的因素。但由于壁画自身属性的特殊性,壁画家比其它艺术家有着更多的制约。这种制约所带来的既是痛苦,也是甜蜜,其中的奇妙,只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壁画艺术家袁运甫说:“壁画家与其它画种的艺术家相比,其有限的创作自由和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严厉而苛刻的,然而壁画艺术的魅力及其视觉空间所潜在并孕育着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在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的“壁画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壁画艺术家及美术学者都提出了壁画制作的艺术程度普遍不高的问题,这是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实际上,这也正是笔者所阐述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问题。

当代壁画艺术缺精品力作,显然还是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有关,再结合壁画作品“入住”各类建筑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壁画的附属功能性导致了艺术家的创作受到投资商的制约,这使得整个创作过程缺乏自主能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中国传统壁画所依存的宗教场所也逐渐缺失,这对当代壁画创作的题材及其深度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今天的艺术与工程扯上关系,许多艺术家也将壁画创作视为工程,没有从深层次上重视,所以最后出来的作品只注重形式,而缺少精神深度,否定了壁画的艺术性;另外,现在的壁画家很少能够做到事必躬亲,往往将自己的工作止步于画稿,以至于画稿在工匠们的二次过滤后,丧失了作者最初的艺术含量与设想,仅仅只能达到浅层次的装饰效果。

壁画是作为一类画种而存在的,它的功能变迁使这一画种能够更多地与大众接触,这对于壁画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将艺术停留在精英文化的层次,这显然是狭隘的,有认知,才会有发展。所以将壁画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当然,这还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努力,增强自己作为一名壁画家的责任感,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思考能力,利用工程技术的“辅助功能”,关注作品的深度与精度,才能真正将艺术(而仅仅不是装饰品)带给大众。显然,这一“结合”是当代壁画艺术进入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的环节。

四、大众与壁画所在空间的结合

曾有艺术家说过:“现代人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来起平衡作用,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应当重新认识艺术的功能范围,使它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里谈的是“艺术介入空间”的必然性,同时也肯定了现代生活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场所空间是供大众使用的,存在于公共空间的壁画作品是用来美化生活、提升品质的,壁画通过公共空间为展出平台,为大众提供视觉的享受。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是所在场所壁画艺术传播的受众,而所有的场所空间又依赖大众的审美及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大众与壁画所在空间的结合,即大众的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把握大众对壁画所在空间的参与性,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营造共鸣。这样,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壁画创作上,壁画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装点城市的作用,更应该把这个城市的人文的、历史的、精神的那些方面表现出来。倘若真能成功地做到这点,那么,大众才会与壁画艺术真正和谐的共存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公共空间中,唯有这种互动才能体现出壁画艺术天生的公众亲和力。

在现代社会中,当代壁画与公共空间的结合是必需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担任着建筑环境协调、弥补的功能,壁画艺术家通过拟定特定的题材以及图式的组织,呈现出一个令人愉悦的空间环境,给人传达某种优美轻松的视觉图像,利用特意构想的色彩和形式来激发观众的视觉想象力,使观者产生心理或生理的愉悦。此外,它还具有交流、自我展示以及教育、宣传、信息传播等功能。

纵然,壁画自身的特殊属性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种种制约,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将壁画艺术的发展前景与大众的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公益性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关注会更加细致入微。对理想的追求会渗透到我们生存的每个角落,人们的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将更为开阔和深入,不断会有新的观念融入到壁画的创作过程中,这种公共艺术的视觉语言和精神内涵将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壁画创作应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回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除此以外,文中谈到的几个“结合”原则,笔者认为,是应该贯穿始终的。

壁画家是一名艺术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城市的规划师,将生活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是艺术家的责任。目前国家对敦煌莫高窟、永乐宫等古代壁画的保护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一些当代壁画转瞬也已成历史经典,同样需要重视。这个重视在艺术家、在国家,也在每一位生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

[1]祝重寿.中国壁画史纲[M].文物出版社,1995.

[2]侯一民,李化吉.中国壁画百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延刚.壁画艺术与环境[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唐鸣岳,赵松青.近现代室内外壁画[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5]于美成,等.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结合壁画大众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壁画上的数学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