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凤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第三党”平民革命理论的体系及评价
韦玉凤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邓演达在创建和领导“第三党”的斗争中,根据他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考察与研究,较系统地提出了特色鲜明的“第三党”平民革命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前进道路、革命前途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政策等提出了较系统的主张。尽管这些主张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失为探索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有较高的价值。
邓海达;第三党;平民革命论;评价
上世纪三十年代,邓演达在创建“第三党”(现今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华革命党的别称)的斗争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平民革命理论。这是他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流亡国外“做党的革命”学习考察和探索的成果。平民革命理论在探索中国革命前进道路及革命前途方面有较高的成就。邓演达对中国社会及中国革命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尽管有些不足和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应有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邓演达在大革命失败,即“七·一五”政变前夕,秘密出走苏联,在苏联考察学习半年,随后他又赴德国。在德国柏林,他学习研究了世界历史、经济史及政治制度史,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复兴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他还会聚了一批“第三党”的革命同志共同学习和研讨。1929年底邓演达回国前夕,他还游历考察了欧洲及中亚的许多国家。在他流亡的三年间,他还指导了国内“第三党”的建党工作。邓演达结合学习考察,较系统地思考了中国革命问题,形成了他的平民革命理论。
平民革命理论是邓演达在1930年8月9日改组中华革命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上系统提出的。他在《我们的政治主张》的书面报告中,集中阐述了平民革命思想。
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后,经中央各部门联席会议决议,将《我们的政治主张》改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以下简称《政治主张》),9月1日在《革命行动》创刊号上正式发表。《政治主张》①考察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阶级关系,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及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系统阐述了平民革命思想和平民政权理论,指出了中国平民革命的目的、手段、具体方案及各方面的政策。
在《政治主张》中,邓演达首先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他从经济、政治及社会三个方面考察分析认为:“整个的中国社会,还滞留在封建势力支配阶段,还是前资本主义的时代。同时又因为帝国主义势力支配着中国的缘故,使中国社会益呈复杂的状况。这两重支配,都是使中国社会不能向前进展的大障碍。”就其性质来说,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的国家,半独立的国家”,“还滞留在封建残余及前资本主义的阶段”。中国革命是以“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地主以及依附前两者为生的高利盘剥的、反动的资本阶级——为对象的。”
对于这个问题,邓演达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前程,中国不能独在例外”,而且也是由中国社会的“一般的经济条件”和“各阶级的力量”决定的。他正确而深刻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决不是资本主义的三条理由:
(1)“帝国主义者固然不许中国平民群众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也不许中国资产阶级形成与帝国主义竞争的中国资本主义”。
(2)“资本主义的建设对于广大的平民群众,特别是农工阶级是无益而有害的事,因此觉悟的农工大众,绝不会在自己掌握政权之后再去做仿效欧美,形成近代的私人资本主义。”
(3)“中国资产阶级实无独立的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能力。”由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的,“他们一方面不能彻底的扫除封建势力,无力改造落后的经济组织,他方面不能坚决的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就是“运用过渡期的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组织——为平民政权建立后必然的出路。只有这种出路可以解放我国人民,可以达到社会主义”。
邓演达还探讨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并主张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不仅是有计划的,而且还应该是有市场的。他在这方面所阐述的观点都是针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来的。他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实行“计划经济”,注重搞好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注重“利用市场”,利用“外力外资”。邓演达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苏联的工农业生产“不均衡”,结果“引起困难的剪刀差问题”,“使社会主义建设的路上发生巨大障碍”;二是苏联忽视市场作用。邓演达指出:包括“斯大林派”在内的“一般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信仰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无市场的”,而苏联的现实则是有市场的。“一方面因为需要对外贸易的缘故加入了国际的市场关系;一方面更因为现时国内生产力的薄弱与分配机关的不健全,国内到处都形成了市场”。他说,如果要以“社会主义是无市场”为“前提”的话,那么苏联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所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应该是有市场的。②
邓演达还指出,由于中国“产业落后、资本缺乏、技术落后”,搞社会主义建设,在保证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前提下,“利用外国专门家以开发各种产业,组织各种产业,实为有利的事件。”还可以“设立租营制度,在一定的年限内,以完全遵守中国的法律及其他有利于财政及工人为限,允许外国投资集团在本国经营企业,中国政府有完全制御的权柄。这样,一方面可以免去以前的毒害,一方面可以收开发产业的利益”。③
邓演达认为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以及他的平民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精华。在那样的艰苦斗争的岁月里,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在是令人叹服。他的这些观点,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演达的平民社会主义思想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他曾试图用多阶级多阶层的“平民阶级”代替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曾试图用以工农为重心的“平民政权”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只承认社会主义,而否认共产主义阶段。“第三党”的这些局限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中共的领导推动下,逐步得到了克服。
邓演达根据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分析,提出中国的平民革命是“具有民族、民权、民生三种革命性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的革命”。“我们的斗争目的是实现三民主义。”为达此目的“一定要唤起并组织广大民众”,“必定要用平民群众的本身组织形式坚强的力量”,使“平民群众要取得政权”,“在以直接生产的工农为重心的平民政权确固以后”,运用政权去“实现社会主义”。
邓演达在“我们的具体方案”中详细论述了平民政权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构想。
(1)平民群众与平民政权。平民群众包括,“直接以及间接的参加社会生产的人们都是被现存封建势力及资本势力压迫着,都是要求解放的平民。所谓平民政权,就是以工农为重心的斗争同盟。”
(2)建立平民政权的先决条件。平民政权是要在整个地推翻反动统治的过程中建立。同时,平民政权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形成平民群众本身的组织,如组织工会、农会、学生会、妇女会、士兵会等等,通过这些组织形式唤醒群众,组织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有力量从根本上推翻官僚政治、军阀势力及其他一切封建遗骸,而把政权收归平民手里。”
(3)平民政权的组织原则。平民政权的组织,必须以有组织的职业团体代表构成中央及地方的政权发动机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加生产各部门的民众确实的和政权联接而不发生隔阂”。具体方法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农民工人占百分之六十,其他各职业团体及准职业团体占百分之四十。临时接收政权,议订宪法的国民会议,应按此原则组成之。各地方权力机关应以地方的职业团体为单位按上述原则组成之。“这样才能免除那些假借‘训政’及‘以党治国’的名义去压抑平民群众的流弊。”
(4)平民政权的保持与巩固。邓演达提出:“要从根本上扑灭军阀产生的根源,必须造成人民的武力。”平民政权必须靠平民的武力才能保持。人民武力的建设,主要是造“征兵制度”,“在取得政权以后按额抽丁入伍,组成真正人民武力以保护革命。”
(5)平民政权的各方面政策。关于对外政策的基本精神是,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种革命势力,进行反帝斗争,“争取民族解放”。关于经济政策,就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干涉”和“防止私人资本主义势力的膨胀,并使其逐渐的社会化”。对外经济政策是“消除帝国主义者在华的经济统治势力,以建设本国的产业”。对内经济政策是“必须彻底肃清封建的残余”。关于土地政策,“必须达到土地国有的目的。”应由国家以全国国有土地为抵押,发行五十年的长期土地公债,按照国民会议所规定的土地价原则及各地方政策所决定的土地价格,收买归为国有。在最低额以下的土地,应强迫使其相互合并或加入合作社经营之。此外,还有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各种政策规定。
邓演达认为,国际上有四种力量:第一种力量——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第二种——苏联客观上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但是反对它“利用”和“干涉”中国革命;第三种力量——各国的社会党,在它们的纲领上应该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应提防它们的反动政策;第四种力量——被压迫民族是我们真实的朋友,真实的政治联盟者。
国内政治力量方面。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及南京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敌人,平民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它们的反动统治。至于国民党改组派,“它是一大群旧社会的统治者或半统治的集团”,“它只是反蒋而不反南京的统治,所以结果至多是取蒋而代之,或去一蒋介石而产生多数蒋介石。”所以,他们实质上是“改主派”。
对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承认其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但另一方面又对中共及其路线方针政策作了错误的批评,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对症的药方”,“共产党纯粹是国际的,而我们是带民族性的。共产党以中国革命为手段,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中国革命。”他对中国共产党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及政权建设也作了错误的批评。
这是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一个比较完备的纲领,它一直被认定是“第三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钢领”。这个纲领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是鲜明的坚决的,对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是正确的。这正是临时行动委员会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尽管在复兴中国的问题上有些主张与中共不同,却能在实际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同声相应、密切配合的坚实的政治基础。但是,《政治主张》在革命方式上的有些设想是不符合实际的。如用平民职业团体组成国民大会以取得政权和用发行五十年土地公债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等。然而,在实际斗争中,行动委员会的主张是有变化的。如为了尽快实现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邓演达很快就将武装斗争提到了党的主要工作日程。纲领中对中共的批评和攻击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发生除了认识上的和所谓“平民阶级”立场的局限性以外,也是临时行动委员会的领导人对中共当时“左”倾领导实行的排斥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拒绝与他们联合反蒋的不满情绪的一种表现。纲领中阐述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共产主义阶段,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所谓“平民阶级的社会主义”。但是,这毕竟反映了临时行动委员会对社会主义的同情、追求和向往。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残酷统治下,敢于公开打出社会主义旗帜,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这种认识,也正是中国农工民主党能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的思想理论认知的现实的政治基础。
注释:
①《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二辑),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1982年10月发行。以下的引文均引自第4—39页。
②③自《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页,359页。
D613
A
1671-1262(2011)02-0039-03
2011-04-20
韦玉凤,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专业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民主党派史方面的研究。
吴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