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汤 攀
(合肥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将音乐融入武术套路的理论探讨
杨 丽,汤 攀
(合肥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2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提出将音乐融入武术套路的学习和表演之中,并就两者间的特点,发展的历史渊源,结合的可行性以及未来两者结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武术套路;音乐;融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在今天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除了外界其他项目如篮球、足球、跆拳道等的排挤外,自身的传统特点和优势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的同时也应该走一条创新的路。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适应社会大多人的价值需求和审美情趣,才有可能拥有大量关注者和爱好者,得以广泛传播和发扬。而针对于当前这个多元化社会,若能借用音乐适当的突出武术动作和情景的整体渲染效果,改变以往武术套路仅凭身体姿态动作和表情传递“精气神”,一定能更好地体现出武术魅力,赢得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一)从功能上看,两者不同的地方互为补充,相同的地方更好的融合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的体现,它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任何事物的功能都取决于它内在的含义,它不可能超越该事物的内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1]所谓内在的含义,实际上是潜在事物内部中功能因素,可以说是事物的功能产生的客观条件。既然功能是事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的体现,那么功能得以实现还取决于外界环境与事物发生关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环境对事物的需求上,假如没有这种需求,任何事物的功能都不可能得以实现。所以,环境对事物的需求是实现功能的主观条件。至此,音乐与武术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都是追求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爱好者)的需求,而且它们并不同于生活所说必须的物质条件,而是同属于“上层建筑”。
它们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们都能够直接作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人,不管是其音乐创作和表演,或者是武术,都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的追求。武术的编造与传播也不离乎此道。据此共同目的,它们是并行不悖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审美快乐主要源于视觉和听觉对象的和谐,而不是味觉和嗅觉造成的愉快刺激。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味、嗅觉是从简单的因果关系中探求事物的特征。味、嗅觉的感受与事物的特征直接对应。而听觉、视觉,尤其是听觉,它们对事物的探求往往伴随着多种心理功能,构成一种精神上评价[2]。而针对于以往作为表演的武术套路,主要是以视觉效果传达给观众的,其听觉仅停留在器械、身体部位的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单调声音上。而音乐对人的刺激具有无意识性。例如一首喧闹的音乐能宁人感到心跳加快,神经兴奋。一首悠扬的音乐能令人感到平静,一首快乐的音乐能引起人们内心愉悦,它能令人们的情绪受到某种激发和抑制。这种情绪反应一种天然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体现。它对在有意识下的套路活动是一个有利补充。
(二)从文化学角度看,它们同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给与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政治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由于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音乐和套路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谓传统就是由过去穿过现在指向未来。它是一种时代特征的表现。套路的发展与中国的道、教、礼、易等哲学息息相关的。不同时代,对音乐和武术的诠释是不尽相同的,它们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它们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因为它们同属于文化。
文化的时代性,相当于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变化性的辨证关系。相对于某一时间来说,无论是音乐还是套路,它们的形式,功能与人们对其评价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时间是在推移,它们同时也是在发展,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它们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同时,文化又有高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音乐被誉为一种国际的语言,他不需要经过翻译就能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感情上交流,其中所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套路所包括的大部分技击动作,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因为它们共同遵循在人体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各种攻与防的转化,各国的技击动作都是这样。同样,其技击的规律也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三)从表现性上看,它们是可以紧密结合的
虽然音乐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一般音乐作品是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形式存在与进行。它体现的是主体(作曲者)对客体(客观环境事物)感受的表现,通过演奏者将这种感受传送给听众,这时音乐是占主导地位的,其他次之。而武术中音乐主要作用不是让观众来单纯欣赏音乐,而是用来烘托武术动作的效果与氛围。因此音乐被迫服从与动作。使之相对处于一定的从属地位,在武术套路中,音乐与动作是紧密结合的,动作既是对音乐情绪的一种表现,同时也通过音乐的气氛对动作本身来寻求情绪上与力度上烘托与渲染,任何一个动作的艺术性都存在于一种情绪的表现之中,而音乐的表达恰恰是一种情绪,音乐始终能够表现情感,并且用情绪的乐曲声响来环绕精神中自觉表现出来的一些观念。
音乐与武术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本质是相同的,它都是一种文化都是让爱好者领略到其中美的享受:武术借助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器械来演练其技击内容,而不同流派风格的体现是借助节奏、力度、神情、体形等手段变化。音乐的表现无非是在一个主旋律的延伸中借助节奏、拍子、速度、调和声、力度和音色等手段的变化来予以体现[3],所以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古代的武舞在某种程度说,已是将音乐纳入到武术的先例
首先武舞与武术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为了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争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者叫战舞,原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持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4]
虽然发展到商周以后,出现差别:“武舞或有一定的情节,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武术套路的演练则重点在表现武术的技击、技巧”。但是前人对武舞的描绘中还是充分地表现出了武术的本质特点,如:晋代文学家傅去曾作《短兵篇》描绘到:“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俞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驰星鹜,兵法攸众,军众仪”。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行》里,对剑舞曾作这样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这只有连续快速的撩、挂、云等动作才有可能达到这种效果,以及陆龟蒙对《巴渝舞》,到晋代改名《宣武舞》等武舞的描述中都丰富的表现出了武术的技击特点。而在武舞的演练中是配有音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武舞是将音乐纳入武术中的先例。李白的《从军行》写道:“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其套路已经在音乐的伴奏下演练。
(二)在现代的教学与表演中有些地方音乐早已试着纳入到武术中了
首先在武术的教学,得以体现。虽有持异议的认为:“练习太极拳入门以后进入提高阶段仍然按照配乐节拍去练拳,上述的要求是很难达到的,再说练拳者他们的年龄不同,体质有异,他们练拳的目的不同,也不可能同步进步,忽视差异就会影响效果”[5]。但是,将音乐纳入到武术中,不是对练习者差异性的否定,而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来看待此问题,即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形体美,精神美,健康美等,变的永远只是手段而已,固然爱好者对武术套路要求各不相同:寻求健身、欣赏、治疗等,我们在把握住武术本质的前提下,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风格的不同节奏,全方位地刺激爱好者,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健美操,既有竞技的,也有大众的,让他们能够从中各取所需,况且也有人从中获得成功:“学生在音乐中进行练习随着乐曲的旋律动作而不间断,这就把太极拳中若干动作的珠子串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套。普遍反映在乐曲下练习:心静、体松、心境舒坦、动作自然。”[6]有书对太极拳描述道:“外似闲庭信步,内却波涛汹涌”,“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而音乐纳入后,作为背景音乐予之以衬托,岂不是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其次,在武术的集体表演中,也有出现音乐配在武术的精彩演出,令其爱好者感到久久浮现与眼前,回荡于耳边。若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创造出更好的、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其效果一定更佳。
不同形式的武术就是当时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现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从商周到清代早期,中国处于一个冷兵器时代,其武术的大部分作用直接服务与军事并以军事武术而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娱乐武术以及武术内容的多样化。为了表现商灭夏的业绩,有《大舞》等反映周武王灭殷的历史舞蹈,歌颂了武王的显赫战功。三国时代的角抵、手缚、相扑以及以后出现的剑器物、狮舞等,无不是武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早在春秋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空前发展,文化学术繁荣,武术的功能以呈现多样化、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等。《孟子》腾文公为世子:“好驰马试剑”。《说剑》写到:“昔有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清末,由于火器的出现,武术军阵格杀价值日渐衰微,民间武术逐渐兴盛,同时由于武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摄取,人们对武术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拳械呈现规范化,流派体系完善化,升华武术理论。
新中国建国到现在,由于对武术大量的整理和挖掘,武术不管是从现在的体系,还是从发展的模式上看,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而武术想走向市场产业化与国际化,除了宣传的因素外,更多还是自身的魅力问题。若只强调武术的技击特点,或者传统文化的体现等,而对其潜在的艺术特征,乃至一些目前正在挖掘中的特征不予以发扬,是很难在目前的层次上让武术得以很大的飞跃。当今的娱乐健身项目众多,武术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除了自身的特性外,还要有更多的共性,能让爱好者从中满足更多精神和身体上的追求,乃至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能被大多数的爱好者所乐于接受。如韵律操、健美操等无不是在体操的基础上纳入音乐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从中分离出来,若我们将音乐纳入到武术中,其表现力与吸引力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发展到现在武术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哲学乃是历史长河一颗璀璨的明珠,武术发展也与之密不可分,“中国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迁善,而勿要表现于生活中……”中国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态度叫“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月”。强调哲学与现实生活的一致,乃古之“知行和一”,今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促进武术相前积极发展,所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武术有必要注入一点“新鲜血液”激活其运动形式,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音乐的纳入势在必行。
况且,中国有如此之多的民族乐曲,甚至有一些正在慢慢消失,将之纳入到武术中,不仅有利于武术的发展,而且也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的另一部分,其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套路需要纳入什么样的音乐,则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的投入,我相信前景是光明的!
(注:本文系合肥学院教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0jyyb43)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柏西.音乐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张前.音乐的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华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5]房小芹.论太极拳的配乐教学[J].贵州体育科技,1993,23(1):62-65.
[6]王锡纯.配乐教学宜初学太极拳时[J].中华武术,1989,43(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