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技术驱动与对策
——以浙江为例

2011-08-15 00:52:14赵永刚
关键词:块状共性集群

赵永刚,赵 玲

(1.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技术驱动与对策
——以浙江为例

赵永刚1,赵 玲2

(1.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低碳经济背景下,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亟需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主要动力。基于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状和路径选择,以产业技术创新为视角,分析了依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由此得出若干政策启示。

低碳经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块状经济”是浙江特色和浙江优势。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不少块状经济已经突破“一县一品”和“一县多品”的行政性区域经济特征,正在逐渐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区和新型产业集群。[1]但是大部分制造型块状经济尚未摆脱低成本、低附加值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发展模式。有相当数量的块状经济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即使已经发展成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仍属于以低成本为基础、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的低成本型产业集群。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现行的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压力。

一、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现代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凭借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体制机制优势、块状经济为载体的集聚优势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营销优势,依托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微观制度基础及在市场组织、专业分工制度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格局,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为主要推动力量,创造了从资源小省走向经济大省的“经济奇迹”。据省经信委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56%。长期以来,块状经济对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块状经济内产业总体层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呈现“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格局。曾有学者把浙江的块状经济喻为“草根经济”,主要就是指其“低、小、散”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块状经济内,轻纺、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据主体,尽管大部分企业已经把其主导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由于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扩展力不强,尤其是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国际营销、优势品牌等高增值环节,容易引致“高产能、低收益率”和“高市场占有率,边际收益递减”共存的现象。

浙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现代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基础、以产业关键技术为支撑、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其突出的特点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产业层次高端化、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既是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也是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小省。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22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078美元。按照H·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浙江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将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有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环境容量有限、环境容量资源化利用率不高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以能源消费为例,据统计,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116.59万吨标准煤,全省电力消费量为2322.87亿千瓦小时,分别较2007年增长4.02%和6.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0.4和0.61①。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将块状经济提升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和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制造模式,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等途径,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技术驱动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网络环境;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主要动力。除了依靠市场拉动、管理创新,继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集聚优势和专业市场营销优势外,浙江“块状经济”及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还迫切需要技术驱动,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技术领先优势。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集群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进而强化集群竞争优势、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产业技术角度看,该过程的实现迫切需要依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尤其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这是因为共性技术创新为集群企业(专有)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和平台,是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源动力”和“助推器”[3]。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替代传统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产业转移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的内生能力,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和集群竞争优势。

(一)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推动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嬗变的技术基础,加强其研发与创新,是浙江“创新促转型”是生动体现。例如,新型纺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棉纺针织成套设备高速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用纺织品设备制造技术、印染智能节能化控制及染后整理核心技术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将会大大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块状经济内企业的装备水平及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其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工艺与现代造船模式、船舶结构设计模块化和标准化、发动机管理系统及性能优化等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有助于船舶制造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此外,基础性产业共性技术(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模式和系统集成、现代控制理论与先进数控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等),具有较大产业关联度和技术支撑效应,其研发将有助于“催化”我省块状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源动力。总之,先进制造技术(AMT)是推动我省制造型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推力,依靠重大产业技术的攻关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并通过先进技术的渗透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可以显著提高我省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国际竞争力,促进我省区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集群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二)加强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型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升级

随着未来制造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绿色”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先进制造技术(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工艺与设备、流程工业自动化、制造模式和系统集成技术、绿色制造等)发展的总趋势是精密化、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网络化、集成化、绿色化及管理创新。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中,绿色设计(如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方法、面向绿色加工工艺的设计、面向使用和维护的设计、面向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的设计等)是绿色制造的重要技术领域。因此,一方面,在浙江制造型块状经济内,应加大推广绿色制造模式及其先进技术。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整车设计制造、工业“三废”先进处理工艺、印染智能化、节能化控制、先进变频调速控制技术、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DFMA)、节能环保注射成型技术等;另一方面,必须针对不同块状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引进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实施一批重大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在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与合作,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例如,节能机电设计与开发、大型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开发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将块状经济提升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

三、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政策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制造业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研发,为提升“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后劲

制造业是技术最复杂、应用先进技术最广泛的产业。浙江制造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块状经济的技术升级需要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和共性技术作为支撑。随着全球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先进制造模式的提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落后的基础研究往往是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基础科学研究耗时长、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显著,往往会被急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企业所忽视;共性技术研究介于基础科学研究与专有技术开发之间,其往往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基石,而专有技术研究能够有效带动共性技术研究的进步。所以,发挥基础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和专有技术产业化的拉动作用,是实现共性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是制约我省制造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的薄弱环节[4]。例如,基础实验数据检测、材料性能测试技术、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基础研究有待深化;数字化设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传感技术、柔性自动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数控技术等重大共性技术问题亟需突破。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国家科技潜力之所在,共性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带动性和关联性,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大力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发展才能有持续动力,产业集群技术升级才会有长久后劲。

因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是推进我省制造业块状经济整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首先,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特别是先进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和突破的基础性、前瞻性基础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前期攻关,为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支撑;其次,应努力构建一个由政府科技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构成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政府则应积极介入和组织共性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发挥其主导作用;第三,鉴于共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共用性、外溢性等特点以及基础研究在专有技术研发中的重要地位,应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关技术扩散和成果共享机制,加强共性技术的渗透与扩散,促进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二)依托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集群

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这使其在我省产业集群中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度和资源配置效应。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和资源再配置效应的贡献度较大[2]。浙江要打造全国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关产业必须要以关键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支撑。核心技术则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方向、趋势及其核心竞争力,而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战略性核心技术往往很难通过技术引进获得。以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块状经济”从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提升,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提升。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有研发条件的企业“以我为主,加强研发”,促进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选择省内具备一定基础、产业关联度高的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如数字化设计、先进数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精密成型技术、超精与超高速加工技术、故障监控诊治技术等)。与此同时,要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以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及其商品化、产业化。其次,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渗透到传统产业,可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特点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以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为桥梁并接受高新技术的渗透和改造可以缓解这一瓶颈,从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产业作支撑。因此,依靠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技术、共性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制造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产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构筑“块状经济”技术升级的坚实平台

中小企业是浙江制造业的主体,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是我省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地域分布相对分散、经济实力比较薄弱,部分企业家即使有科技创新意识但往往缺乏科技素质,因此在短期内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难,而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这一瓶颈的重要方式。加速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在中小企业中应用,可促进其制造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规模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应用的关键装备或者核心零部件大多是进口的,而规模小的企业应用的装备往往比较落后。因此,要逐步改变这种局面,亟需加强行业先进装备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

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亟需建设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信息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使我省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能充分利用省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的科技成果;必须加强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大力支持设立、完善和引进高层次的服务于制造业的知识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与集群经济相适应的知识技术服务业,如设立、完善或引进高层次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技术服务中介、产品检测中心、设计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还需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提供新的资金渠道。尚需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积极有效的参与产业配套,有选择地进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高端产业链。

(四)坚持“自创为主,引创结合”,实现内外源性技术互动互促发展

技术引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对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更有利于开展融引进与自主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能力发展模式,能综合自主技术创新和单纯引进模仿两种模式的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坚持引进与研发并举,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不断的技术消化吸收和研发以积累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最终实现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赶超。与此同时,自主研发创新可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获取技术垄断优势,也有利于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因此,坚持“以我为主”,加强自主研发,是推进块状经济技术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和内源性技术保障。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输入技术”,大规模、有效地利用外源性技术,以弥补我省自身技术供给不足。例如,可以采取参股、并购,构建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在省外、国外建立研发基地、人才培育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先进技术装备、高级技术人才、专业化研发机构等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地利用外源性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前沿技术,以大规模、快速、前瞻的优势进入世界制造技术的高端阵地。而广大中小型企业则可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专业化技术和实用性技术。对于难以引进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应积极探索、开展原始创新,遵循“自创为主,引创结合”的原则,并逐步克服“重引进,轻消化”的弊端。通过技术发展模式的“两条腿走路”以及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在依靠自主创新形成内源性技术优势的同时,重视外源性技术援助,把内源性技术和外源性技术放在“浙江创造”的同一平台上加以整合,并注重外源性技术的内源化利用,实现二者在推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良性互动、互促式发展。

(注:本文为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期间我省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调查及“十二五”技术预见,项目编号:2008C25044;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QJ02)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2009浙江统计年鉴》。其中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即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1]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7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8,(17).

[2]陆立军,等.区域特色产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3-127.

[3]陆立军,赵永刚.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4]陆立军,赵永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27(21).

猜你喜欢
块状共性集群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启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共性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音乐的共性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