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洁
(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635)
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
陈睿洁
(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635)
后金融危机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显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贸易保护呈现出贸易保护目标多元化、进口和出口的双向保护以及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等特点。针对贸易保护的新特点,我国一方面要提升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力,一方面还要加快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后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
何小萍(1999)[1]归纳总结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五大特点:保护商品多样化、保护制度系统化、保护重点是“限进奖出”、保护格局区域化和利用WTO规则进行贸易保护。何小萍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贸易保护手段的变化只不过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快速全球化的本能反应。因而那时的贸易保护只是发生了局部变化,本质上而言,只是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可否认,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全球化快速扩张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产物,是各国应对关税和贸易体制变化的自我调整。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利益格局也随之而变。
从短期来看,2007年经济全球化达到阶段性的顶峰,世界经济严重失衡的破坏性调整减缓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美国次贷危机是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严重失衡的产物,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贸易的逆转以及资源保护的盛行。薛久荣(2009)[2]把新贸易保护主义归纳为六新:深层次、全球性、虚伪性、多样性、资本保护主义和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薛久荣概括了贸易保护主义在危机时期的新特点。本文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目标多元化且目标相互冲突,难以实现目标间的均衡;二是资源稀缺性约束导致出口保护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动态;三是保护手段的创新已经超越贸易规则范围。
克鲁格曼[3]在20世纪80年代就放弃了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转而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重新诠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形式、贸易保护政策的效应和最优贸易政策等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自由市场并非最优状态,很多国家凭借产业政策、补贴政策、经济外交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也就是说,单个国家成功实施贸易保护会因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而获利。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贸易萎缩,各国都希望通过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实现贸易顺差,本质上还是在比较优势或者相对比较优势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尽快从危机中走出来。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一直是自由贸易的推动者,他们反对贸易保护,特别是反对投资贸易保护;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积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则相反,金融危机爆发前,他们更倾向于保持适当的开放速度和节奏,危机爆发后他们却更希望贸易自由。这一现象既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表象。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角逐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效仿发达国家实施新贸易保护的方式,以此求得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一过程产生的结果是,贸易保护方式不断创新。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各国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享受全球化产生的红利,即使国与国享受国际贸易红利是非均等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贸易变得异常重要,因为不论是货币危机还是债务危机,足够的外汇储备是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贸易萎缩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只有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变卖本国资产才能化解危机。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顺差,不仅是获得国际货币的问题,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好的预期,这些都有利于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在金融危机下,攀比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导致世界经济的长期萧条,单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走出危机的阴影。因而,贸易自由不仅惠及单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惠及整个世界经济。这个道理各国都明白,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国际间贸易协调难度确是难度相当大,因此,单个国家往往会陷入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两难选择。
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同时进行是本轮全球化与19世纪20年代全球化的不同之处。19世纪20年代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资本的直接投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本轮全球化的主导因素是金融全球化,特别是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全球交易把金融风险和国际贸易风险捆绑在一起,进而使得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因而国际贸易中的金融风险加剧,这使得国际贸易和保护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汇率风险与由规避汇率风险导致的金融风险相互作用形成的贸易风险的复杂性加剧。发达国家侧重于采用金融自由化来应对贸易风险,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商品贸易自由化而对金融市场进行保护,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不能同时满足的矛盾。
国际贸易中通过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在产业方面表现为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个循环,并且内外往往是不能兼顾的。当任由国际贸易决定国际分工时,产业发展必须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运行有效时,市场是可以出清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是从国内来看,这种产业结构肯定是不合理的,对小国而言,被动跟随发展的产业特征使得产业结构表现为不仅是畸形的,而且是固化的和难以调整的,当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将会随着市场波动而持续存在。因而,国际贸易中始终面临着保护和开放的两难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一体化程度的深入,尽管重商主义思想始终存在,但是以获取美元为目标的重商主义逐渐转向以资源、能源和硬货币贸易的重商主义。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中东亚贸易顺差国和非洲石油国家的美元外汇储备损失惨重,美元重商主义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冲击。“荷兰病现象”客观上要求发展中国家限制资源型商品出口;为了保持技术垄断发达国家限制技术型商品出口。因此,贸易保护呈现出进口与出口的双向保护。
“奖出限进”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新重商主义主要体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限制进口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对发达国家而言,几乎除了原材料进口之外,其他进口都要设置关口,进行隐性的贸易保护。金融危机之前,发达国家采取配额、优惠国等政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商品,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不仅要收紧优惠政策,还采取反倾销和贸易制裁等手段公开限制进口这些商品。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也会设置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加以限制。
发展中国家则不同,在开发初期,由于存在小国模型的“双缺口”现象,发展中国家不计后果地出口国内资源,长期粗放式经营和恣意出口导致资源由丰裕型转变为紧缺型,乃至有些资源由出口转变为进口。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则表现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固化的现象,外贸依存度过高和越出口越贫穷的“荷兰病现象”触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式。因而,如何扩大内部需求,降低外贸依存度以及如何利用世界贸易规则限制出口是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后金融危机时期,在新重商主义思想下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外汇储备急剧贬值,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要把美元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或生产资本,因此要么大量进口原材料或生产要素,要么积极对外投资,故此进口变得更为重要,由进口保护变成鼓励进口。
贸易保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长期贸易逆差和高消费削弱了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坚守重商主义思想,尽管受到危机冲击,但是在危机后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的反弹力量。在经济力量一削一长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影响国际贸易的力量增强了。
资本全球化及由此滋生的国家金融垄断资本把世界经济与政治联系得更加紧密。国际收支的变化和金融资本的流动不仅成为国际经济组织关注的焦点,国际组织本身也成为以垄断资本利益博弈的重要工具,并沦为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代言人。尽管贸易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协调贸易冲突的基本方式,但是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框架下,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利益冲突的功能某种程度上在弱化,究其原因,国际政治、文化等因素逐渐演变为利益博弈的新方式,这种博弈完全超越国际贸易规则的范畴。更有甚者,当政治、文化的博弈方式失灵时,军事恐吓也被当作选择性工具。因而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不断升级,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属性被政治化和军事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贸易争端存在着这样的趋势:由单边贸易协调、双边贸易协调逐渐向多边贸易协调、区域贸易协调演化。单边霸权式的国际贸易协调尽管存在,但不是常态,而次贷危机后,单边协调变得更为频繁,范围也更广,干预程度更深,乃至单边协调也会牵扯到很多国家参与进来,以区域性协调的形式表现出来。单边贸易协调的手段相当隐蔽,以至于不是以贸易问题的形式出现,如经济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提出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汇率操纵国家及实施402条款等系列问题,有意识把国际贸易问题政治化,两国之间的矛盾全球化。
相对而言国际贸易问题的政治化是正面交涉与对抗,而文化对国家贸易的影响往往则是隐形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文化作为保护手段主要是以国民的意识、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标准等诸多软手段抵御国际贸易对产业的冲击,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食品安全、人权、宗教信仰、时尚潮流等。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宣扬先进文化引导他国消费热情,促进出口;利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健康标准及国民意识劝阻本国人消费。
任何国家经济博弈的背后都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作后盾,货币战、资源战等只不过是国家关系中的经济表象而已。当经济协调失灵后,强势国家会采取经济制裁,强行调节国际利益关系。因而政治、军事也不过是经济的附庸,军事演习和武力威慑将成为最后的手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下贸易保护的目标、对象和手段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目标多元化难免出现目标间相互冲突和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进口限制和出口保护也是出于利己角度的考虑,反向报复会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贸易保护手段的多样化必然会产生示范效应。总之,贸易保护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反全球化的结果。面对贸易保护的新变化,我国应当要调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在积极面向全球化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以区域力量来对抗来自反全球化的势力。
(注: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0CYJ13;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Y98)
[1]何小萍.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五大特点[J].对外经贸实务,1999.
[2]薛久荣.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哪里[J].人民论坛,2009,(3).
[3]保罗·克鲁格曼.国际新贸易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黄晓凤,鲁志坚.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5]李俊江,康永刚.全球金融危机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与中国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9,(12).
[6]刘院丽.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及应对措施[J].中国国情国力,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