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
(中共涟源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科,湖南 涟源 417100)
单一公有制的人本动力方式探析
张青
(中共涟源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科,湖南 涟源 417100)
任何社会的发展最终都要从人的本质属性的表现外化中获取动力。单一公有制作为历史的产物,主要是通过释放人的群体本质属性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标志突显的是人的整体性,特别强调公平的优先性,而效率则处于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这种以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往往忽视或不承认人的差异性表现的合理性,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差异;同一;群体性;个体性;公平;效率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要归结为人的发展。任何社会发展都要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即人性表现中获取动力。差异论认为:人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二者及二者结合的外化力量均可以推动社会发展。[1]纵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典型标志,单一公有制经济作为毛泽东时代的产物,借助和强调人的同一性外化力量来推进社会发展,勿容置疑,它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定时期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求同思维对人的同一性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压制人的差异性表达,对人的群体性过分强调也必然会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需要从个体身上进行时,单一公有制必然会导致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客观地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思想根源,对当今我国实行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意义十分深远。
马克思认为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是资本主义为未来社会准备的一种所有制方式,这就是“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2]这里的“共同占有”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同一性,而单一公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则是中国人民通过一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终于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人的生存样态从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差异过度扩大的状态,发展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民”同一性显现的状态。
毛泽东时代特别倾向于强调人的同一性,注重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这与那个时代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突出有关。但是,强调人的群体性、通过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革命斗争是可行的,一旦把这种思维方式用于国家建设就不适宜了。单一公有制通过建立以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为特征的人民公社,消灭阶级和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基于求同思维的这种经济体制,由于尊重了人的同一性实现的本质要求,使人的同一性有了充分表达的舞台,并使其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平等,人民群众参与生产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这个时期,通过集中和调动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完成了一系列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快速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是求同思维看到的仅仅只是人的同一性表现的合理性,它往往忽视或不承认人的差异性表现的合理性,甚至片面地认为差异的存在就是对同一的破坏,需要采取否定差异的方式来维护同一的存在。于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成为这个时期单一公有制的典型标志。
那么单一公有制在强调人的同一性的同时,不断释放着人民群众的“群体性能量”,确实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现在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单一公有制的传承,是保证社会主义不变质的根本保证。如果说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主要基于一种求同思维,那么我们现在实行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以这种求同思维为基调,只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其价值取向总是消除或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类的或群体的同一和平等,社会主义才能向着“大同”的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3]这是孔子的平均主义名言,这位哲人的平均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公有制现象就是平均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看,单一公有制注重的是生产结果的分配,其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是公平的,这就是我们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时期,特别是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社会仍能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单一公有制通过张扬人的同一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虽然社会生产力不如市场经济时代,但在分配方面相对公平,贫富的差距几乎不存在,所以人们的心理却相对平衡,这种心理的深厚底蕴就是传统儒家的平均主义思想。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一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做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人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结合体,人虽有实现其同一性的内在要求,但也有实现其差异性的内在要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共同推动人的发展。求同思维对人的同一性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压制差异性表达,对人的群体性过分强调也必然会压抑人的个体性发展。
无视差异的绝对性是单一公有制思想的错误根源。差异论认为:差异是指事物或事物内部要素间的差别,它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即使是很小的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因此,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4]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一刀切”,而是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它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这就是非平衡的差异思想。“看来,极端平均主义令人极其难以置信,因为它完全拒斥广为接受的确信:人们某些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各自的应得也应该相应地有所不同。”[5]彼彻姆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不尊重人的差异性,只能掉入平均主义的深渊。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单一公有制注重的是生产结果的分配,而没有看到生产的起点和过程中劳动者的差异性,是典型的“差异消灭论”,其结果只能带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平均”虽与“平等”、“公平”具有同构性,但“平均’的含义强调的是结果平均,而忽视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是有差异的这个客观存在。但公平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均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指出:公平有两个含义:一是比例平等,一是完全平等,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比例”其实是包含差异性的社会公平,而单一公有制思想里面包含的“公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公平”这个历史范畴在考虑人的差异性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同适用领域。原始社会公平观的核心就是平均分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观是根据人们的等级与他们的则产、特权相适应的等级制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观则表现为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等。中国封建社会的公平观是以“均田赋”为核心的平均主义。从以上公平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的差异性的尊重越来越强。单一公有制强调无差别的所谓“平等”,其结果只能是带来假象的社会公平。单一公有制的“单一”虽与“平等”、“公平”具有同构性,但“单一’的含义强调的是结果平均,而忽视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是有差异的这个客观存在。但公平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均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观念体系。
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单一公有制对强者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而对弱者而言却是福音。由此可以推论,单一公有制泯灭了人的自然属性,一味地强调分配上的“平均”,片面追求所谓“公平”,其结果只能是效率成为其附属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单一公有制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呢?从前面所述可以看出人们劳动是有差异的,并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差异性会越来越大,忽视其客观存在只能带来低效的社会运作方式。人不仅是类的存在、群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个体的存在,忽视社会成员的多样个性和能力,一律以单一公有制思想模式为标准,社会只能退化而不能进步。
差异是事物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逻辑,其实就是承认差异的存在,但在与同一性的关系上,要保持一个合理维度,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便是化解当今突显的社会差异问题的最好途径。
首先、正视差异存在,这是非平衡差异思想的理论前提。2000年,江泽民在视察广东、上海等地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强调效率问题是为了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真正把经济问题摆在我们发展的首要位置,这是一种积极差异。反之,如果我们看不到差异的存在,只能回到单一公有制的落后的经济模式。
其次,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重视差异存在就是人的差异性得到尊重,因此,现代社会应当为每一个个体提供独特发展的环境。而单一公有制却恰恰相反。“人生而平等”,这是霍布斯在第九自然法中提到的,但平等在现代社会中不是分、配上的绝对平等,而是在经济活动中竞争的机会均等、竞争过程平等以及获取收入的机会平等。单一公有制忽视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面对市场的利益法则,更显得无所适从。从这里可以看出,单一公有制没有体现出人的差异性,不能为社会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
差异论反复强调差异与同一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实际上,差异性会进入同一性领域,会干扰扰同一性的,但随着人类平等地位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同一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强调同一性,关键在于根据内外部环境如何找到差异事物之间的共相。从现实思考的角度,这个共相就是社会公平问题。而单一公有制提供的社会公平往往被人们追逐利益的差异性所冲淡,“不劳而获”的平均主义思想甚至会滋生蔓延,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江泽民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6]两极分化、区域差距过大、垄断经济行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突出存在的问题。当今我国实行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是基于人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存在的求异思维,而人的同一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表达,于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突显出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应当以绝大多数人为本位发展,这是我国在急剧经济转型时期需要解决的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和谐,单一公有制的同一性做法与人的差异性的合理统一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所在。
最后,认清和谐的真正意义。和谐并不是同一,更不是没有差异。当今我国实行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同一与差异的协同。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就是差异物之间的和谐。“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其实和谐就是存在积极差异的和谐,这种积极的差异放在一起便能产生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效率,只有蛋糕做大,才有实力更好地致力于收入分配。我们可以探索两条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这一点上收入可以采取平等分配,这是从公平的角度讲;第二,从效率方面看,非基本生活需要要体现差异性,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方针。这样,公平和效率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以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己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这个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奥肯在1975年提出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矛盾,强调社会公平和起点公平。因此,我们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从差异论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既要抓住公有制这个主体,又要与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同一性与差异性才能相互依存,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协同。积极扬弃单一公有制的求同思维,才能化解各种矛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
[1]易小明.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本动力方式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8, (6).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3]论语·季氏篇第十六[M].
[4]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3.
[5]Tom.beauthamp philosophical Ethics[M].Mcgraw Hillbook campany New york,1982.
[6]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礼记·中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