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化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2011-08-15 00:51邵中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邵中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浅谈中华文化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邵中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升华与结晶。从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大同”思想,到现代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都表明了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理想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

中华各民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积累、探索、提炼、升华,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依靠着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逐步地发展壮大,走向了一次次的辉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更加值得肯定的是文化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不论哪一个历史阶段,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中华民族信念坚定地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中华文化不但体现出兼容并蓄的内涵特质,更体现出自身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彰显出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思想的新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我们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观,反映出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对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和谐思想的历史传承到和谐文化的建设,从中华文化的弘扬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用“大同”表达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是那个社会的原则,社会充满了和谐气氛:“盗窃乱贼不作”,各得其所,就是一个公平而原始的和谐社会。而中国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论,则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和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揭示了人与自然融合、天与人“相合”的基本思想。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更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实现保护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周易·乾卦》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到了后来的《中庸》,则把和谐思想提高到更高的地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和谐的思维观念所发出的和谐思想,正是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精华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精神和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传统文化所衍生出的和谐思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写照。从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大同”思想到现在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都表明了和谐社会既是对理想的诉求,又是对现实的需要。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和传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与现代政治理念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

二、和谐社会理论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升华与结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深刻地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号召全党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00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建设和谐文化既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文明的呼唤。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生生不息的和谐文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因为其蕴涵着伟大的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文化发展是民生之魂》中谈到:“过去五年,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观念变化。我们国家在发展实践中对文化的双重属性有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即通常所说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文化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文化事业,主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产业,主要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已越来越凸现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但是还缺少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诚信包容、公平正义、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我们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有着厚重坚实的历史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一次升华和结晶。

三、和谐思想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和谐思想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宿,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由此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求矛盾也呈现出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建设和谐文化,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振奋信心,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和谐。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推进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产业的方针,也是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文化活动才能以文化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变化,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健全和丰富,适时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和体制,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和谐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

四、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还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矛盾要解决、要缓和,必须依赖于发展,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基础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不和谐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和历史教训。我们既要从正面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土壤严重退化、温室效应升高、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面临危机、海洋遭到污染、生物物种减少、能源消耗增长迅速、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压力巨大等等诸多的不和谐问题。我们既要建立“修身养性齐家”的个人和谐观,还要建立“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更要建立“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观。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观念为我们今天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借鉴。今天我们所倡导构建的和谐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远的历史性。城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薄弱,需要和谐理念来规范;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等突出问题,需要和谐理念来化解;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所以,党和国家提出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治国理念;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今天,我们构建的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途径,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治国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用和谐思想构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G05

A

1671-1262(2011)03-0041-03

2011-08-13

邵中,男,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王佳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