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执政能力要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

2011-08-15 00:51王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科学能力建设

王平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增强执政能力要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

王平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在现阶段,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与推进科学发展相结合,必须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科学发展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和加强。《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且要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同时,执政能力也不仅仅是单就党的领导核心或者说领导集团而言的,而是指党作为一个整体在执政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总体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能力、“组织”的能力。执政能力的实现主体是党的各级领导集体、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内在的根据是党所遵循和坚持的理论和纲领,实现的依托是党的健全的组织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因此,评价党的执政能力根本上要看整体,首先要看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最终要看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还要看是否具有科学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执掌政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的必然现象。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取得政权的途径、所建立政权的性质、执掌政权国家的国情等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它的执政能力也必然有着特殊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主、繁荣,民族振兴,以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双重任务。就现阶段而言,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党的执政能力是与党的执政目标紧密联系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党的执政能力实质上是党能否自觉充当工人阶级解放的工具,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历史任务的能力,或者说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在执政之后围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对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判断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执政方略。应当说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从党的执政方略来看,科学发展的思想早已有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到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十六大报告,都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发展的思想。但比较集中的阐述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应当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毫无疑问,增强执政能力要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要全面系统抓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并长期坚持。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一个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既有现实迫切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比如说,如何摆脱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何既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富总量的同时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正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又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既维护中央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遵循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又减少磨擦,不受制于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如何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使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全党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给予正确处理和解决的。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一方面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全面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根本任务,是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基础,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全面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定义也多种多样。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更主要的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也即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角度考虑,我们逐步提出并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又进一步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居于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才能保证在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企业工作是重点。发展市场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不能“因噎废食”,就此宣布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而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民主科学规范管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事)业的方针,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同时,也要注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和完善国家、企业、职工个人的分配关系。要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进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总之,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发挥他们在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扩大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其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自觉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全面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还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讲,坚持这一方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是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发展经济也应当以体内循环为主。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也不可能依靠别人施舍。不但在科学技术上要强调自主创新,在思想文化、经济社会制度方面也要依据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进行自主创新,而不能简单模仿,机械照搬。不搞“东教条”,更不能搞“西教条”,要慎言“与国际接轨”。要始终坚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我们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提出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促进发展。应当说这一方针的实行,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问题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相当多的干部身上产生了“对外开放”依赖症和“招商引资”饥渴症。他们不是想通过长期、艰苦、细致、扎实的工作来求得本地区、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而是想方设法,甚至是不择手段地“招商引资”,想通过外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远上、根本上来看则是“不可持续的”。不论就国家层面,还是就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层面而言,要求得发展壮大,都要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还因为在当今世界,国际垄断资本仍处于优势地位,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没有变,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奉行的仍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发展的希望是不能系于他们身上的。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要闭关锁国、自我封闭,而是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主权在我的原则,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提高和壮大自己,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和创新,而不能只停留在引进的水平上,满足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始终牢牢掌握主动权,始终把维护国家经贸利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把握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要维护中央权威,明确和强化政府职责。我们党是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权威,是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中央要有权威”。这里的“中央权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法律制度及有关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重大战略策略、大政方针、宏观的思路和全局性政策,都要由中央作出,全党全国必须统一,而不能政出多门;二是指中央的决策一经作出,地方和下级组织就要坚决贯彻执行,而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须要认识到,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的一个政治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民主集中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从而保证大局,维护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要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与统一,监督地方、企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特别是涉及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应得到严格的执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推动经济的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明确和强化政府职责。实践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或者说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刺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天然具有追逐短期利益和无政府性,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是离不开政府调控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要发挥各级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的作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均衡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认识到,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的一个体现和保证。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关键是要增强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维护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各项工作中都要力争规划先行、标准统一,避免和防止领导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各级政府领导经济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统计工作,搞好社会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增强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杜绝“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不良现象,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都建立在可靠依据的基础上,防止出现盲目决策、随意决策情况。

第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重视基层基础工作。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所谓“抓紧”就是抓落实。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政府主导也好,市场导向也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长期不懈地做好经常性工作,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确定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标准,增强工作干劲,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及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

坚持求真务实,就要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一切的规划、布署最终都要通过基层单位和组织的工作来实现,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方针,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移。要引导党员干部养成“一沉到底”的扎实工作作风,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坚持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到一线解决、干部到一线考核、人才到一线培养、工作到一线落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第四,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永葆党的先进性。党的建设曾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同样要加强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时刻也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担当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增强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因此,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在执政的条件下,更要注重对领导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但要反腐,还要治懒治庸。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D267

A

1671-1262(2011)03-0033-04

2010-11-02

王平,男,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吴艳春

猜你喜欢
科学能力建设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