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黑龙江点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参政党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
农工党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黑龙江点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进入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献计出力;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民主党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社会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进入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在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不断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可见,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但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样肩负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民主党派要按照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献策出力。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华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和流传的最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方向性大问题。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与青年学者座谈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精神的现实意义作了重要论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传统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上升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加速崛起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必将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十二五”是我国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在“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将被摆在更高的位置,将会得到更多的投入,将会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炎黄子孙,民主党派成员也要责无旁贷地积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一是要坚持正确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以发扬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提供精神支撑,创造文化条件,培育文明风尚。
二是要创新方式方法。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充分继承,继承的目的是要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毫无鉴别地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兼收并蓄,而是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要创新研究手段,开拓研究途径,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合理融合,使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真正走进百姓的精神家园,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
三是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之长。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同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从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履行参政党职责的高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使之成为全体党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与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和谐文化,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谐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已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事业和共同责任。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引领个人价值取向的作用,能够有效抵御各种非主流、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民主党派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成员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党派成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党派成员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党派成员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当前,民主党派的组织规模、成员构成和成员的思想状况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民主党派成员中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成员已经逐步成为主体,并且成为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思想敏锐,自主意识明确,政治参与愿望强烈。但与老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相比,他们缺少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合作的经历,缺少重大政治斗争的经验,缺少老一代民主党派领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转型任务叠加,转型环境复杂和转型速度加快,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一些人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很不适应,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一些人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一些人对所处的生存境遇感到无能为力,丧失自我,在信仰上出现某种危机;一些人对那种只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轻视人文建设的现象感到无奈,在精神上无所归依,没有了家园;一些人对丑恶现象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往往把丑的东西当作美的东西,等等。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中,正确与错误彼此交织,积极和消极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的运动进程,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妥善处理好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
总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更加自觉、主动地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D665
A
1671-1262(2011)03-0015-04
2011-06-07
执笔人:刘保明,男,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副巡视员,研究员;徐丹,女,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宫莉娟,女,农工党哈尔滨市委组宣处副处长。
吴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