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彬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
李有彬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当前,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队伍建设、代表人士成长及作用的发挥还受一些因素和问题的制约。应切实提高基层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整体素质,拓宽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渠道,不断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基层统战工作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是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基石,是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工作逐渐由大中城市向基层延伸,由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拓展。作为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近期我们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目前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统战工作所说的基层是指县及县以下单位,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等单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重视下,齐齐哈尔市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夯实工作基础,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锻炼,推进选拔使用等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规模和综合素质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近几年党外代表人士统计数据对比看,2010年初,全市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比上一届增长了12%,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比上一届增长了14.6%。目前,全市市管县科级以上党外干部总数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19%。其中,16个县区全部配备了党外副县(市)区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市级党外特约员36人,16个县区党外特约员达340余人。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职业身份更加广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等领域,党外知识分子仍然是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主体,约占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总量的74%,传统源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中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和华人逐渐增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逐步进入到基层党外代表人士行列,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成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
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党外后备干部为例:一批年轻优秀的党外人才不断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培养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格局。此外,基层党外人才的学历、职称提高呈进一步发展势头。
思想政治素质好。新一代的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够与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普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观念多元化,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关心国家大事。他们参政议政能力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能积极主动地就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协商的作用,已经成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事业上,新一代的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勤奋,积极上进,专业上有较深造诣,工作中成绩突出,许多党外代表人士成为本单位或专业领域中的行家里手和骨干中坚,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队伍建设、代表人士成长及作用的发挥还受一些因素和问题的制约。
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对培养造就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性、必要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到从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上不下真功夫,联系上不够紧密,使用上不够大胆,从而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开展。
基层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缺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绝大多数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社会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与普通党外人士相比,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舞台窄小,知名度、认可度有限。二是由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进步表现出从基层到上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规律,一些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优秀成员逐步脱离了基层的工作。加之党外代表人士成长周期长,一旦离开基层,代表性人士接续不上,容易出现断层。三是基层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党外代表人士也大都处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影响不够广泛。
由于部分地区党外人士呈动态单向外流,造成了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分布失衡,即由贫困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基层向上层流动,由县、乡镇向城市流动。个别地区的党外代表人士总量变化表现为净流出,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士变成“稀缺资源”。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个别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全市9个县没有一所高校,大中型国有企业数量少,科研院所也相对不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明显向城市集中,很少到基层立业创业。代表人士队伍中非公经济人士由于自身企业发展受到县乡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发展空间狭窄,向城市和外埠发展的趋势明显。
一是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文件,提出了目标,明确了要求,制订了措施,但在基层的具体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缺乏规划。一些县区和单位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没有一个整体的工作目标和规划,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使用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有约束力的工作机制,致使党外代表人士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一旦需要人选时,往往仓促上阵,现找现用,临时抱佛脚,或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三是统战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被弱化。有的县区和单位党委统战部在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权力、责任不明确,分工不合理,相互步调不一致,配合不到位。一些县区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中,统战部门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对党外人士的安排说不上话,插不上手,个别县区政协委员人选的推荐不经过统战部。
从统战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来看,个别区委统战部只有一名专职统战干部,既不是区委常委,又不是政协副主席。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不单独设立统战部,大多是在党委组织、宣传部设一名专兼职统战干部。在现有条件下,统战部全面扎实地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其次,从侨联、台联、党外知识分子(无党派)联谊会等统战组织的建设情况来看,越是上层组织建设越完善,越是基层统战组织越少。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其联系广大统战成员的作用无从发挥,做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没有抓手,导致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不够经常或放任自流。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包括的范围广、界别多,如何比较恰当地对其做出评价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在培养选拔党外人士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做法,对客观正确地评价党外代表人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对党外人士的评价仍缺乏科学的标准和机制,表现为评价标准、方式不全面,不系统,缺乏客观依据。对于什么样的人应该纳入培养范围,什么样的人应该纳入推荐使用范围,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在党外人士的培养选拔和推荐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质量。
通过各种形式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加强统战政策理论的宣传学习,促进基层领导干部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的自觉性,彻底清除对党外人士的偏见和冷漠情绪,摒弃放任自流、“无为而治”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党外人才观,积极营造党外人士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保障基层统战部门在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牵头抓总的职能。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部门,要掌握党外人才工作的主动权,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主动与人大、政协、组织部等有关方面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确保党外人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保障统战部的牵头职能,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战部长要由常委担任,这是把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摆上党委日程的关键点,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的重要措施。
2.把统战工作纳入县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实践证明,凡是能够纳入地方党委考核目标的工作项目,都能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级党政领导公务繁忙,对统战工作给予持续高度的关注,没有相当的认识和政治责任感是很难做到的。应积极争取,把统战工作纳入上级对下级党委和政府班子的考核目标,使统战工作成为影响主要领导政绩和升迁的评价指标,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
3.加大有关制度贯彻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的力度。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都相继下发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文件,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措施具体,但从基层执行的情况来看,还很不够。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文件的贯彻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特别是上级的检查,更能够对基层党委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情况进行直接的评价指导,比基层党委统战部门的推动效果更好,力度更大。
4.做好有关制度和政策的接轨工作。县区政府及其部门、乡镇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是党外人士和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县区班子换届是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的最好契机。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是中央和各级党的文件针对党外人士队伍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但这一精神在人大换届时并没有体现在换届文件当中。人大换届是遵循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对于如何有效地举荐党外代表人士担任人大代表,还需要通过换届文件做出与之相呼应的规定。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培训,还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锻炼。
1.加强培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觉悟。要将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人才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发挥各级统战部、组织部和党校、社院的作用,在举办的青干班、县处级领导干部班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党外后备干部参加培训。
2.铺设台阶,培养党外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根据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具体情况和培养使用方向,进行岗位交流,选派党外干部到基层锻炼,通过组织党外干部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参与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等具体实践,参与各级领导工作,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长才干和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条件,保障党外代表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要把贯彻落实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与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举荐优秀党外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先推荐他们担任各类特约员,参与行风评议,参加本地本单位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全局,提高素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4.创新机制,实现党外人士科学评价。可借鉴当前正在开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评价体系建设的经验,推进基层党外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党外代表人士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党和国家对党外人士的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党外代表人士的界别特点,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排除各种可能的人为因素,提高考察选拔和推荐使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突出对党外人士政治立场、社会影响、参政议政、群众认可、合作共事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把那些真正具有民意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并愿意与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人士选拔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来,努力打造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战、组织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狠抓落实,才能从整体上做好这项工作。
1.强化措施,搭建平台,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力度。要坚持多渠道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委、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推荐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作用;统战部、组织部认真物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积极向党委提出安排建议,使各领域、各层次的优秀党外人才纳入选拔的视野呈现常态化。
2.平等竞争,公开选拔,不断创新党外代表人士选任工作的新途径。要充分把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等有利时机,充分考虑党外干部的特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党外干部,不断加大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力争使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高层次党外后备人才走上领导岗位。
3.解放思想,大胆使用,努力实现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正职的新突破。由于特定的要求和环境,提拔党外人士担任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有相当的困难。要在这一点上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看干部的主流、看大节,不求全责备,切实把那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要关头经得起考验,具有较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选拔进领导班子,特别优秀的可以担任正职。
D613
A
1671-1262(2011)03-0008-04
2011-03-19
李有彬,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
吴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