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2011-08-15 00:48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河南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居民儿童环境

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林 恒

郑州市园林局绿化工程处 任 佩

河南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顾 蕾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林 恒

郑州市园林局绿化工程处 任 佩

河南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顾 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就是居住区环境要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按照人体功效学原则进行住宅空间尺度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也包含对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全面认识。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融入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1.居住区各类群体对社会关系的需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居住环境中的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对人的生命甚至比其他物质条件更为重要。调查报告表明,居民对居住环境有生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作为自然人的基本需求,社会交往、休闲和审美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交往是最难满足的需求,而社会关系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邻里关系需求在居住区环境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庭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同事关系。中国人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充分说明了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居住区中,邻里关系非常重要,它在居民相识、互助、交换思想和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儿童游乐场所的社会关系需要。大多数儿童游戏场所及设施主要从孩子锻炼身体的角度出发,满足了儿童与器械的关系,而没有注意到儿童与儿童的关系、成年看护人与儿童的关系、看护人与看护人的关系。殊不知,孩子往往是游乐场所和看护孩子的居民建立联系的纽带。

(3)弱势群体的交往需要。对于老、幼、病、残人群而言,由于他们的出行能力较低,因此,居住环境既是他们的物质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联系社会的最好场所。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仅要实现环境优美、功能合理,更应能促进融洽的居民人际关系。

只有在居住区环境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多样的社会关系,提供居民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场所,才能满足居民的本质需要。

2.满足人的全息性需要。人的全息性包括人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生产方式及相应的环境和景观。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识自然的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身娱乐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同时,居住区环境要为不同兴趣的人提供丰富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总之,居住区应当是一个环境综合体。只有当居住区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生态、景观、娱乐方式与人的现实需要相吻合时,人才会感到满足。

(1)人对自然的向往。现代工业的发展使人普遍产生一种返璞归真的需求。返璞归真的思想需要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体现自然的元素。如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所营造的自然景观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

(2)儿童认知需求。许多物种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深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寄托意义。其存在的最基本意义是可以满足儿童对自然和文化的认知需求,比如家燕、蝴蝶、麻雀、蟋蟀、蝉等。儿童不但可以从较为丰富的物种之中获得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知识,还能得到娱乐和满足。相反,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自然环境,儿童就可能因为缺少环境刺激和真实经验的启发形成认知障碍。因此,居住区环境建设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儿童对常见物种的认知需求。

(3)评价居住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需要。评价一个小区居住环境质量不仅要评价它建成后的作用,还应当包括它在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力。应确保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目前,许多已建成小区,由于彻底改变了原址周围及其生态环境,切断了信息的延续性,使得人与环境的全息性受到了损坏。

(4)满足文化差异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的千差万别,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别较大。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有着自己的家庭人际关系、社会联系模式和文化传统。这种差异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差异,它使处于相似城市环境中的居民面临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推崇“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中提倡“天下为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宣传“助人为乐”,重视人际关系,提倡“知足常乐”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推崇精神,强调集体。

二、如何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

居住区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结合我国国情,既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尊重居民生活习惯,使居民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使居住区环境对居民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以人为本。

1.居住区环境应能保证居民人身安全。居住区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普通人一生有2/3的时间可能在居住区度过;老人、幼儿、孕妇、残疾人等易受伤害的群体也大多在居住区内活动;另外,人在放松睡眠时身体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侵害。因此,居住区环境应当满足易受伤害群体和居民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的要求,以保护居民为目的,使居住环境更加适于生存。

2.居住区环境应当追求放松、平静和自然的气氛,追求人作为环境主体的存在价值。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当谋求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尺度。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步移景异”的尺度关系。而现代动辄1200米长轴线,追求时髦的空荡大草坪或高层、高密度的壮观楼群的尺度往往会使居民感到渺小或压抑;居住环境内的交通速度也应以人行速度为主,尽量做到人车分离,因为汽车对居住区内易受伤害人群来说,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很难使人身心放松;对于人口稠密的城市来说,居住环境的总体色彩应当以绿色为主,建筑造型应当追求简洁、平和,不应过于花哨;环境建设材料应追求质朴。总之,人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长期适应形成的生理、心理需求,比如对阳光、空气、水、温度、声音、湿度等因素的需求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容忍程度,在居住区环境中都应当得到满足。居住区环境中充满生命而有秩序,就有助于促进居民身心内部的活力和有序化,从而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情况。

3.居住区环境应避免商业倾向。比如,在有些居住组团内形成的城市道路上,不时有公共汽车穿行而过或者小区内彩旗招展、广告鲜艳,商业气息浓厚。这样的现象应该出现在城市商业区而不是居住区中。

4.居住区环境设计要重视居民参与。居住区环境也是居民室内布局和家庭活动的外延。每一户人家的审美观点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家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因为居室已被其自己的信息同化了。因此,居住区环境建设中既要有通用的美学原则——大众信息,也应允许居民通过劳动将环境打上自我的信息,从而增强人对环境的认知感和领地感。应当保护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参与意识,珍视公共绿地的价值,减少对绿地的破坏。居民的自发参与能大大丰富环境的信息量,使居住区环境更富人情味。但也有不少新建小区楼房底层被高墙所隔断,阻断了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即使如此,仍有居民对住宅附近统一建设的绿地进行了自家改造。

5.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也应体现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以人为绝对中心的居住区,不但环境中的构筑物完全表现的是人的意志,就连绿色空间中的每一个因素,如草的种类、高度、花的形状及花期、树的生态型变化等,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去建设的。这样人类在得到随心所欲的满足自己使用要求和感官享受的同时,也失去了尊重、适应环境时所得到的快乐。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应当有益于人,也应当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环境。人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二者应当共存共荣。居住区建设应适当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及物种;也可以通过对居住区自然环境的改善丰富物种,使居住区更富自然气息。在进行居住区房屋建筑时,可以考虑为其他动植物提供居住空间。比如建筑墙面和窗台花池可以生长植物,悬挑的屋檐、阳台可以为家燕提供栖息地,建筑缝隙可以让蝙蝠、麻雀繁衍,甚至能为更多的留鸟和候鸟提供人工巢穴。

综上,居住区环境建设不应当脱离自然的主题。一个被人和其他生物共同认可的人居环境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

猜你喜欢
居民儿童环境
石器时代的居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高台居民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