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青少年研究

2011-08-15 00:47刘占军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公民现实

刘占军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当前,我国提出和践行的以人为本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中国的每一个公民为本,这最符合以人为本在人学理论中的内涵和外延,是最高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本文从本质上探究为什么要以青少年为本,在本质内涵的引领下解决实现以青少年为本的基本途径。青少年是中国公民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要以人民群众的个体为本即以每一个公民为本,必然要以青少年为本,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一、青少年是以人为本的“人”的重要构成部分

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中国的每一个公民为本,这最符合以人为本在人学理论的界定,是最高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青少年是以人为本光照下的一个个“分子”和“成员”,要彰显以人为本的优越性,青少年必然要纳入以人为本的“人”的构成部分。青少年本身就是中国公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公民的一个个现实的公民之一。当前在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和落实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即中国的每一个公民,中国每一个现实的个人,而不仅仅是抽象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人民群众”的整体指向,同时也包括个体指向,以“人民为本”或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在政治或执政领域下的价值趋向,在实践中只能是人民整体中的个体,中国具体现实的个人,即中国的每一个公民,让每一个人得到“恩泽”和“实惠”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本身就是物质的,人的生命存在就是客观存在,人就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人是自然的构成部分,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宇宙观现象的总和。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靠自然生活。”[1]95如果否定人的客观现实性,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确定。马克思说:“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2]73青少年是中国的现实的群体,是中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和创造者,青少年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公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16~25岁的青少年占人口总数的20%左右,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质量。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生理成长与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成长与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性成长与发展的概念。然而,青少年这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常常被社会忽视,满足不了其合理的健康的发展要求,就出现了青少年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社会的前进方向,因此,以青少年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以青少年为本的“本”的本质要求

以青少年为本的“本”的本质要求,实质就是以青少年的什么为本,不仅仅是以人为本中抽象的“本”的内容,而是根据青少年的具体特征,以青少年为本的“本”的内容。

(一)以青少年为本必然要以青少年的生命为本

以人为本从我国的每一个公民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满足其最大的发展要求。以青少年为本首先要以青少年的生命为本。以青少年的生命为本是满足青少年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的体现和要求。青少年的生命存在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的发展是以生命体为载体的发展,以青少年的生命为本是青少年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人的自身的生命存在,那么一切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的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239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必然要尊重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当然,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特殊的矛盾,如逆反心理、闭封心理、浮躁心理、好奇心理、易冲动、要求与社会给予的矛盾、认知与活动的矛盾、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等,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固有的矛盾,但是如果不能给予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出现生命的危险,如自杀和他杀状况,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就无法保障,不仅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也阻碍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少年为本就要以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为本,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以青少年的生命为本是首当其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环节。

(二)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就是为了人的又好又快发展。以青少年为本必然要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青少年的发展也就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与源泉,青少年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青少年的个性化也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称其为“自我”的过程,青少年的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青少年自身的个性化过程,二者是统一的发展过程。人的存在是现实的,是物质的,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也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存在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本身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取决于个人自身的遗传,而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历史劳动实践的遗传。青少年作为社会存在物,青少年必然进入社会活动领域的社会关系中。我们通常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期,也是步入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是在改变自身,也在改变世界。当然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根本上区别了“我”与“他”的特殊性,形成真正的自我,即个性化的“我”。青少年具备了人之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的现实依据,青少年的一切活动始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在社会中又要通过自身活动来解决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化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个性化在社会化中彰显,青少年的社会化在个性化中体现。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要求个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活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适应,不断得到社会化,也不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青少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得到“熔炼”,加速个人社会化的进程;青少年的发展的过程就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相统一的进程。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就要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空间,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展和运用。

三、实现以青少年为本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群体由于自身人力资源的生发和存量不足使其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在努力实现以青年为本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各项政策制定背后的理念和原则,形成有利于保障青少年权益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和健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群体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社会公平,保证青少年弱势地位的政策席位;倡导青少年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化运作;实施青少年发展扶贫战略,促使青少年自我实现权益渠道的畅通;加快教育、生育、医疗、工伤、扶贫等青少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青少年的福祉等。一个群体的社会境遇不仅仅是群体的,也是社会的,国家和社会需要对改善群体的社会境遇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人为本的政府的政策制定颁布应当以负有特定的义务,为社会弱势阶层提供权益保障的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某些基本保障,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其弱势地位为其原则宗旨。在以青少年为特殊群体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凸显以人为本重大优越性和重要价值所在。

(二)注重青少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资源,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青少年是人力资源的潜在宝库,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必须尊重青少年的学习、劳动、培养、创造,通过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和搞好义务教育工作,广泛关注马克思理论教育,进行长期有效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调整社会机制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健康的合理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有碍因素,比如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民族问题、家庭出身、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关系网络等,这些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制,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青少年可能会出现攀比心理、抱怨心理、怨恨情绪、愤世情绪等,影响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群体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现实状况,决定了他们缺乏社会交往以及向上发展的能力与机会,造成了自身资源匮乏与社会排斥同时并存的窘态。因此,当今时代,帮助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习、沟通、交流、就业、情绪、压力、挫折、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崭新的职业观念,塑造良好品格,他们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活跃的思想,宽广的胸襟,开放创新的心态,进取的精神,服务的意识,专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继而在平等地接受社会赋予自身资源的同时去贡献社会,以此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社会化公民现实
论公民美育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十二公民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