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清 王学慧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1]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当代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通过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很多方面受到传统思维和体制的束缚,致使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具备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造成高等人才培养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成本过高。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高等学校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各方面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高校要发挥自身在人才、资源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学校的教务、科研、学工、团委等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1世纪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追求某方面的单一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要多方面发展,追求身心和谐及各方面才能的协调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德才兼备。“成才”要以“成人”为基础,先做人后成才,然后才能成功,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许多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不良现象,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和思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坚持以德为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落实到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同时也必须努力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达到用“德”来统帅“才”,以“才”支撑“德”,才能服务和报效祖国和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身心健康。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是大学生逐渐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其身心发展的高峰期。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是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味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把身体和心理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再加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坐享其成,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难与挫折,一旦遇到矛盾与冲突,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存在的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因心理脆弱或心理扭曲导致了接连不断的高校悲剧,造成的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知能结合。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运用、创新和技能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习的“书呆子”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因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而不能胜任工作,被迫辞职。因此,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技能。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3]。全面推进人本教育、素质教育,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切实加强品行教育,引导学生以德修身,自觉做到理想远大,意志坚强,知识丰富,德才兼备。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懂得关怀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学习观和职业观。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从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才,不仅要看目前在学校的成绩和外在表现,更要看潜在的发展能力。学校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出发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设计成才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是指大学生首先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而且会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外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随时随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就是摒弃旧的择业观,结合新的就业形势将自身实际与职业道路的设计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更加注重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以及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个人潜能的发挥空间。正确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合理流动,保持良好的择业、创业心态,适时调整职业,选择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消除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更不是抹杀个性[4]。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它与培养创新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学生个性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素质在各方面都达标后,再求得个人在某些方面专长和特长的发展。高校要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教师在高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知识获得,又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把大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高等学校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更新育人观念,不断发现教学与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努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比如,积极引进各专业高级人才,采用激励等措施留住现有优秀人才,不断完善教师队伍;适时更新图书资源、加强各项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等;另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校风和班风,增强大学生爱班、爱校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丰富学生们各种文体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益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学校除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支撑体系来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免他们由于年纪轻、阅历浅、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而对有些问题不能正确处理,造成对自身或对他人的伤害,甚至是付出惨重的代价。倡导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求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向人与人和谐相处转变[5]。就目前的情况看,家庭贫困、心理健康和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三大问题,资助工作、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就成为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的三大支撑体系。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间的享受、攀比等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到自卑、无奈、抱怨和“人穷志短”。贫困已逐步由一个生活问题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化,消极影响日渐显露。因此,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必须正视和研究的时代新课题[6]。完善资助体系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学校的温馨与关怀,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心理问题是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不得不认真面对又倍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慰藉,起到前期预防和后期跟踪的作用。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渠道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就业猫腻”等问题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现实。在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大增的情况下,通过就业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设计、成功人士讲座等形势为大学生规划合理的就业前景,分解压力、促进就业,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1]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9.
[2]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刘文初.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三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
[5]邓如辛.以人为本的现实诠释[J].学术交流,2005,(9).
[6]袁稻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