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青年就业困境分析与女子高校的教育对策

2011-08-15 00:47胡会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职场大学生教育

胡会来 李 佳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一、女青年就业现状

(一)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依然严重

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普遍问题。不少用人单位招录女性员工,除了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条件外,还提出年龄、身高、相貌、婚姻状况等诸多限制,甚至还规定工作后3~5年禁止结婚或不得生育等不合理要求。根据北大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职场反性别歧视调查报告》①《中国职场反性别歧视调查报告》北大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2009年发布显示,约25%的女青年调查者遭遇过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的情况,约4.1%和3.4%的被调查者表示被迫签订过“禁婚”和“禁孕”等类劳动合同。这种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更为严重。根据今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全国妇联2010年发布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

(二)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隔离依然存在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隔离主要表现在女青年就业行业过于集中、层次较低,女青年在整体就业结构中的地位低于男性,这种性别隔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女青年的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教育、卫生、饮食服务、销售服务、文秘和演艺等行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层次越高、职位越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越小。根据《中国职场反性别歧视调查报告》显示,女性从业人员在行业中的所占比例以教育、医疗、科研行业和销售、广告、市场行业、餐饮、娱乐、服务行业、制造业最为集中,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76.4%;政府部门和法律、审计及会计行业、其他行业,只分别占11.8%、2.3%和11.2%。有36.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所在单位存在女性职工在高薪岗位或管理层明显偏少的现象。

(三)职场进程中的权益保障缺乏有效落实

职场进程中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职场待遇、培训机会、职场升迁、女性“三期”特殊保护以及女青年职场性骚扰防范等诸多方面,这些保障制度依然缺乏有效的落实,从而造成女性职场发展的严重障碍。根据《中国职场反性别歧视调查报告》显示,有15.0%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其所在单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有15.7%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单位存在女职工比男职工获得培训机会少的现象;有33.9%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单位男职工获得的提拔机会比女职工多;约两成以上职场女性遭遇过黄色笑话,四成以上单位没有禁止性骚扰规定,五成左右的骚扰源自单位内或工作过程中,其中,16~35岁的中青年女性受到过职场不愉快行为滋扰的比例比较高。

二、女青年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导致女青年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客观原因,又有自身的主观原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用工新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传统观念的影响,等等,在这里我们站在学校的角度,侧重分析教育对女青年就业问题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观念的严重冲突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坚持教育公平和平等发展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目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限制,特别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女性教育上存在一些有失公平、公正原则的问题。例如,在子女教育上,有些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偏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男女生教育评价明显不同,因而忽视对女生的培养教育;在教材文化中,有些教材内容将男女的职业泾渭分明,渗透了性别偏见。这些潜在的、深层的性别歧视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女性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从而对女性的成长成才造成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二)女性智力发展特征与“无性别”教育的相对矛盾

众所周知,男女两性的智力发展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并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女性自身生理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女性在智力发展、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与男性有着不同的特点。要加强女性教育,促进女性智力的良好开发和女性人才的更好成长,就必须针对女性特点,实施因“性别”施教原则和特色教育。然而,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来看,符合女性智力发展特征的“素质教育”却成效不大。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上均按照教学大纲统一安排,采取的是“无性别”教育。这种“无性别”的教育,忽视了女性的特点和与男性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女性智力的开发和女性人才的培养,而且与教育个性化、多样化要求不相适应。

三、女子高校的教育对策

加强女性教育不仅是女性参与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女性地位,提升女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根本保证。面对当前女性就业困境,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女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必须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突出女性教育特色,积极培养具有“四自”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女性专门人才。

(一)加强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特色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女性人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指示精神,我院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根据女性生理及心理特点,构建了基于培养女性基本素质、培训女性特色技能、发展女性专业能力的女性特色课程体系,并将特色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必修课、开发选修课、举办讲座、挖掘隐性课程等方式,将对女性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女性学》作为必修课在各专业开设;《社交礼仪》、《插花艺术》、《化妆技巧》、《形体训练》、《女性文学欣赏》、《家庭社会学》、《女性情感教育》、《服饰美学》、《居室美化》等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由各专业选择开设;此外,学院开设了《妇女权益与社会保障》、《女性创业》、《女性心理》等多门校本课程,分别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教育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性别意识,提高了审美水平、审美意识和自身修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弘扬“四自”精神,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心灵和人格的摇篮。多年来,面对社会上复杂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和社会思想文化多样性及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作为女子高校,我院坚持教育育人、环境育人,注重加强女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学生争做“四自”女性,以素质求发展,以贡献求地位,以自身实力立足社会,以自身能力赢得认可。一方面,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杰出女性宣传资料、聘请成功女性到校讲座、开设女性论坛、开办女大学生专题访谈、创办女性文化教育长廊等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教育贯穿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女子院校特有的文化精髓,树立新时期新女性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以社团建设为依托,以活动建设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摒弃“小我”意识,参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流,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此外,学院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加强女性优势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培育个性,增强自信,提高能力,真正体现新时代知识女性的魅力和风采。

(三)配合“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和改进女青年的教育培训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河北省妇女联合会,是河北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女性人才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女性教育优势,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承担全省女性的教育培训任务,引导女性参与我省的经济建设,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方面,学院通过开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发挥岗位培训职能,引导广大妇联干部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妇女工作观念,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树立新时期妇女工作者的新形象;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在各地市妇联设立技能培训站,从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面向广大农村妇女,开展科技技能培训,进行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服务,为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成才、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持,为广大女性终身学习创造机会。同时,学院从学历教育入手,采取定向委培、弹性学制的培养方式,以“一村一个妇代会主任”为主题,开展农村妇女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我省农村的妇女工作水平。此外,学院以普及国策宣传、推广先进的性别文化、提高广大女性素质为己任,通过政策宣讲、爱心资助、公益培训等方式,广泛承担社会责任,用扎实有效的行动,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职场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题解教育『三问』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