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杰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资本论》对我国教育模式的启示
曹立杰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直接提出教育模式这个问题,但他以很大篇幅总结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作用,诸如,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物的使用价值范围等。而教育与科技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应更倾向于为科技进步服务,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教育与科研的协调结合,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资本论》;教育模式;劳动者;科技进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明确肯定了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科技进步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我国现阶段科技进步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理想状态,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其关键在于我国现今教育模式在提高科技进步主导者——劳动者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还不充分。因此,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资本论》对现今教育模式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
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他在《资本论》中利用大量篇幅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作用,指出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改进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应用都使劳动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幅度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实践证明,马克思指出的这几个方面内容都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直接、更主要的是依靠“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技进步使人们能以更低的成本和高效的新方法去完成某项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强调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来源于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目前,生产发达国家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这些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60%-80%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成果,个别行业甚至达到100%。[3]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一种商品的各种自然性能,同一商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在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被陆续发现。马克思说:“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拓展发现物的多种使用价值,不仅要靠生产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靠科学技术,生产力越向前发展,就越是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和镭的多种使用价值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这正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学技术需要劳动者去学习,去掌握,去发明创造,而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科技进步的主体是劳动者,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层次的扩展,造就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富有效率、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越高,更能激发劳动者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推动科技进步,对现有生产设备、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等进行改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教育经济学家莱荣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教育含量越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贡献就越大。良好的教育意味着较多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进入并且可以用于生产和提高效率,掌握技能较多的劳动者可以更快地学会工作,更有效地做好工作。在同样的时间里,他们可以更准确、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对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事,更是教育的事,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据经济学家估计,教育和培训的经济贡献率占 20%左右。知识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另据对 24个国家 (其中 7个系经合组织国家)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4]教育是科技进步的最终源泉。人们只有通过教育获得人类积累的知识、各种生产经验和技能,才能客观公正的认识现有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通过不断尝试推动科技进步,最终去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所以说,归根结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最终源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60%-80%的水平。[5]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在这过程中,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增强人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从各方面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资本论》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教育模式的内容,但马克思多次强调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属于渗透要素,对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渗透作用是无穷的。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经济,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我国发展教育的中心应围绕科技进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我国教育模式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教育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今我国的中小学校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去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育要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我国现今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脱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的产业链条,这样使教育的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很多教授和学生都在公司兼职,“硅谷”里最著名的一些公司是斯坦福大学的人创办的,如惠普公司等。我们应尽快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鼓励教授、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加强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教育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
现代各国经济的竞争日益尖锐,在经济竞争中要占据有力地位,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因而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在科技竞争中取胜,关键问题必须增加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首先,国家财政要政策倾斜,给予科研积极的扶持,不断增加对教育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的投资,从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等方面支持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其次,重视培养高级的研究和开发人才,通过建设尖端技术研究机构、引进国外高级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的条件待遇等措施增加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再次,合理发挥大学潜存的科研力量,并增加大学教师的科研经费,加强和完善大学的科研设备,扩大教师在国内外进行研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使教师在科研上做出更大贡献。
近期,我国已经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都提出了明确地发展要求,这是我国为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它对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符合《资本论》中对教育模式的要求。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李庆臻.韩国科技立国的战略和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1996,(2).
[4]李庆臻.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J].自然辩证法,1992,(7).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G521
A
1009-6981(2011)02-0060-03
2011-01-28
曹立杰(1985-)女,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王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