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创新模式研究——以居委会制、自管会制和社区书院制为例

2011-08-15 00:43王爱祥
关键词:书院德育班级

王爱祥 胡 兵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上海 200237)

高等教育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创新模式研究
——以居委会制、自管会制和社区书院制为例

王爱祥 胡 兵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上海 200237)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德育模式的变迁,即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就传统模式的背景、功能及现行后果,新模式的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并以居委会制、自管会制、社区书院制为例重点阐述了德育新模式的实施过程,最后对德育新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德育模式 居委会制 自管会制 社区书院制

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均引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确立了班级基础上的德育模式。高校通过班级这一组织形式几乎纳入了学生的全部教育内容,达到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培养目标在逐渐变化、教育方式也逐渐改革,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的班级制逐渐被打破,大学生新的生活空间出现并逐渐扩大,使得班级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教育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居委会制”、“自管会制”、“社区书院制”等以自治为特征的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它们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必将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传统模式:陷入困境

在高等教育史上,班级一直是接受教育的基层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绝大部分高校形成了“学生——班级——(院系)——高校”的三级(四级)网络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学生的所有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大学生新的教育内容,绝大部分高校引入思想政治辅导员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所采取的组织形式仍然借助于已有的组织网络,形成了一种建立于班级组织之上的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但也给学生带来组织外的盲区和依赖性心理。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后勤化的推进、大学的扩招,这种传统模式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一)传统模式的背景

1.经验的惯性。一个人从咿呀学语,逐渐开始社会化,与其他人一起接受教育,从私塾到学堂、从书院到大学莫不如是,无论从规模效应证明,还是以相互促进解释,无不表明集体学习是人类经验得出的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进入崇尚自由学术的高校,仍然以班级形式传授知识、指导研究。在当时,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基本上以教室为生活重心,因此建立在班级上的教育模式可以基本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大学生获得了“天之骄子”的称号,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2.现实的压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思想,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宣传已经胜利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当时的高校教师甚至不能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因此,加强思想教育不仅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也要在高校教师中形成影响。于是,在已形成的班级教育体系中,很自然地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以此为纽带,辅以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这样,思想教育模式也采用了传统的班级基础上的德育。

(二)传统模式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模式是未来应对当时面临的教育形势,并与知识教育体系接轨而选择的一套组织体系。它是当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运作的一种形式,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对于高校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整合,从组织上提供了非常有效率的保证,发挥出了重要的功能。

1.动员与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体系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不仅每个人编在具体的班级中,而且班级(院系)作为学校体系的一个“部件”而存在,这个体系中个人是通过班级发出声音的。而一旦在情况需要的形势下,通过班级能够迅速地进行动员和管理,可以使学校分成若干“块”,在战略部署上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做到集中迅速,并且可以通过班级中同学之间的相互约束,使得教育内容能够更快地消化,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稳定与控制。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曾经号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①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班级模式就反映了这一要求,从整体上看,高校也是一种组织,在这个组织中,班级作为基层组织通过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相互约束,实现了个人的高度组织化。使得高校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思考,实现了高校的稳定和控制。

(三)传统模式的后果

班级德育模式在发挥历史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整个学校来说,逐渐形成了“组织外盲区”;二是就学生个人而言,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心理。

1.组织外盲区。通过班级,学校把学生纳入到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之中,没有班级外的学生,因此班级成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中介。具体说来,学校借助班级,将知识以及新思想传授给学生,学校通过班级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然而在班级覆盖范围之外,却失去了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学生的生活重心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第二课堂、宿舍开辟出来之后,班级失去了约束,而这些地方往往没有组织化力量,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也不再以班级为纽带,甚至于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于是就产生了思想教育的组织外盲区。

2.依赖性心理。在“学校——(院系)——班级——学生”的网络体系中,学校通过班级自上而下传递信息,传递学校的各种政策、管理规定,而学生却无法通过班级实现自下而上的沟通,学校秩序完全依赖于学校的管理,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班级的高度组织化,使得学生个人缺乏独立的条件,压缩了生活空间,只能依附在班级组织上生活,碰到问题也只能依靠信息上报自上而下来解决,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自己动手解决,长期下去,逐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心理。

这些后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导致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和大学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高校改革,已经越积越深,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了,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

二、德育新模式:浮出水面

在教育史上,被教育者的主动性是逐步得到确认的;在管理学史上,自治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标志。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逐渐增加了自治的因素。陶行知先生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①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8页。,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总结了自治的四个特点:“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②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8页。于是,以自治为特征的德育新模式探索浮出了水面。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后来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新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超越和重整,它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系统上更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它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理念上说,变管理为服务

新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关怀(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关怀,还广泛开辟第二课堂,辅导学生的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生活交往、思想状况等方面),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过去的传统模式往往把学生视作同质性很强的质点,关注学生群体,整体把握学生的状况,而忽视了具体的学生个人以及学生的情感生活等细节。新模式则以服务为核心,解决学生各类难题,让学生能够独立生活、学会生活,最终促成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管理形式上说,变被动为参与

传统管理模式的行政功能比较突出,上下级的色彩较为浓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新模式则强调学生参与,无论是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还是建立各类学生组织,都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并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系统都是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各类锻炼平台,并具有自愿退出的机制,吸引学生参与,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3.从管理目标上说,变控制为自治

改变高校职能部门的唯一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管理部门的合作,达至善治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即良好的治理)。高校过去的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新模式中,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之外,各类自治组织将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出主要作用。也就是说,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个性的加强,职能部门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弥补这种缺陷,就应该让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德育新模式:三大典型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高校开始探索生活园区德育新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自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居委会制、自管会制和社区书院制的主要特征。

(一)居委会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实施背景与特点

2005年4月15日,“贸院居民委员会”的铜牌正式挂起,这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全国第一个由大学生组成的居委会,组织上归松江方松街道管辖,开创了学生自治的新模式。

居委会制②选自《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大学生生活社区居民委员会章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生活社区管理办法》。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根据本校具体情况探索出来的社区管理与教育模式,在松江大学城中独具特色,它的建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规范》。其中大学生生活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生活社区的常设机构,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党工委和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学生生活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工作。是代表全体住宿学生对大学生生活社区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

2.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主要包括:(1)社区着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应热情投身于社区文化活动,营造安全、舒适、活跃的社区环境;(2)大学生生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建制,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委员八名,委员会每届任期二年;(3)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各楼推荐选举出层长,从层长中产生楼长。委员会成员从楼长中选举产生,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并负责日常领导工作;(4)其管理职能是协助、配合物业管理部门对生活社区内共用设备、公共设施和宿舍内的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学生生活社区的正常秩序;组织社区内各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5)社区建立各种评比制度,开展评比活动,对文明宿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3.具体实践内容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大学生居委会完全依据学生特点由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到目前为止,设立了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唤起居民的安全意识,并培养居民之间的信任与融合;编写《居民社会指导手册》、提供天气预报、设立爱心书架,在方便居民的同时努力营造和谐社区;同时提供咨询,畅通了居民与学校之间的意见沟通,既展示了自治的效果,也得到了老师们的指导。到目前为止,“碰到麻烦事,找居委会”,这句话渐渐在外贸学院学生中流传开来。

(二)自管会制:上海师范大学

1.实施背景与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于1994年挂牌成立以来,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远离市区、万人规模、需求多元,成为当时面临的新问题,这也几乎是现在各大多校区高校所面临的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师范大学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自2001年尝试成立首个“宿舍楼自主管理委员会①选自《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宣传手册》。”(简称“自管会”)获得成效以来,已鼓励学生相继成立了9个自主管理委员会:图管会、体管会、车管会、教管会、宿管会、医管会、治管会、伙管会、BBS引导队等,涉及图书馆、体育场所、学生班车、教学场所、宿舍、医院、校区治安、食堂、校园BBS等领域,广泛实施学生民主管理。“学生民主管理之家”坐落于奉贤校区金桂苑309室;于2005年10月起创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自己的刊物《学生民主管理》,并在学校广播台有专题栏目,时间固定在每周三中午,于2005年11月,在校园BBS上开通“民主管理”版块,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和实施学生民主管理。

2.具体实践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九大自治组织实施模式并不一致,有会员制(如宿管会),也有委员会制(如图管会),不同的运行模式有着不一样的实施方式,总之,其实践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得到媒体的报道。下面简单介绍宿管会的章程和车管会的实践效果。

(1)宿管会章程: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宿管会)是配合学校管理学生宿舍的学生监督自律组织,是联系同学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接受上海师范大学学工部和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的共同领导,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组织和发动同学投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创造文明、舒适住宿环境”为宗旨,秉承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认真贯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方针,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有关重大决定由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方可生效。

(2)车管会运作:2004年9月30日,某公司车辆中途抛锚,在公交公司调不出车的情况下,司机要求学生自行解决。车管会了解此事后,去乘坐该次公交车同学寝室逐个询问详情,收集足够资料后向该公司交涉。起先,公司有关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理不睬,但车管会成员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上门拜访终于感动公司领导。公司下达批文,同意车管会所提出的要求——退回学生的全部车费,并派人来学校道歉。车管会主要处理学生关于班车运营中的投诉,沟通学生、运营方和学校的意见,“有诉必应、投诉必办、办有结果”,这12个字凝聚了车管会同学的心血。他们深入开展调研,还设立了投诉箱、BBS投诉站等了解同学们对班车运营的需求,并将信息整合后与有关公交企业沟通,获得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还连年被授予“校长特别奖”。

(三)社区书院制:华东理工大学

1.实施背景与特点

2007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开始启用,06级学生首先搬到奉贤校区,紧接着07级新生直接入驻,两届学生接近9000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群体。而此时,奉贤校区仍处在第一期的建设当中,教师群体尚未入驻,每当夜晚,偌大空旷的校园除了物业保安,其常驻人员只有思想政治辅导员了。显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以班级为载体的教室里,而转向了生活园区,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华东理工大学尝试探索“家庭式、身心式、自治式、书院式”的德育“四式”模式:一是社区家庭化,在整个生活园区,做到“一家庭一户主,一楼层一层长,一幢楼一楼长”,组成完整的大家庭模式,要确保学生沟通自由、师生互动便捷,营造温馨、健康、和睦的家庭氛围。二是活动身心化,秉承宽松、礼仪、开放的“书院”氛围,将大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平等、互动、协商”的框架中,完全融入“自治式”管理风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同时积极开辟校内的勤工助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三是组织自治化,吸纳“书院”文化内涵中的“人文、教化、学术”的精神,结合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最开放、最纯朴的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学习书院化,整合各类资源,以书院为载体,融合相关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举办覆盖范围更广、影响范围更深、教育意义更强的各种主题和专题活动,突出书院式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带来更适合、更精彩的大学生活。

2.具体实践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书院制在奉贤校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实践:

(1)家庭式社区——文明社区汇贤之家。奉贤校区生活园区每幢楼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并设立了活动室;每4幢楼构成一个围合,每一围合设立了党建工作站,以此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浓厚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情感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从第二学期开始,奉贤校区启动了“汇贤之家”及“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区家庭文化建设,创建“政治好、学风好、行为好、环境好、秩序好”的“文明社区”及“汇贤之家”,具有浓郁学习氛围的社区家庭,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身心式发展——讲座活动交相辉映。一年来,奉贤校区学生活动数量多、精品多,“中秋游园活动”、“美食节”等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勤工助学岗位、义工队伍始终火爆,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同学们喜爱的老师也频频带来精彩的讲座,同学们自主邀请的校外人士、社会名流也积极参与奉贤校区讲座,尤其是55年校庆带来的学术盛宴,让每位学生受益匪浅,这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身心受益,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自治式组织——各类组织各司其职。通过学生社团建设和组织“三大节日”①华东理工大学三大节日包括: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实践、愉悦实践,对其“有序施教”、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八大自治组织②八大自治组织分别是:图管会、宿管会、体管会、车管会、医管会、教管会、治管会、食管会。自成立以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直运转良好,现在基本上能够自主运作,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自治组织有效地钩连了学生与学校相关部门,畅通了上下沟通的渠道,让学校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各类社团让学生们志趣相投,在课堂学习之外有效地愉悦身心;学生会等组织也积极吸纳学生的智慧和创意,将书院各类活动办得风风火火,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加。正是这些组织的存在,才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越来越接近。

(4)书院式管理——五大书院正式启航。书院式互动,一直是奉贤校区学生工作的创新之处,奉贤校区将所有学院纳入到5个书院③五大书院分别是:大同书院、震旦书院、南洋书院、江南书院、东吴书院。中,日常管理与拓展活动是两种积极有效的方式,由各书院学工组、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关学院积极协调,开展各类拓展活动。到目前为止,党建、团学已经整合成为书院的常规工作,书院式讲座与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学院单位,为多学科交流提供了一个常规的平台,同时以书院为单位的表彰、奖励、座谈更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基本建立起了一种互动机制。2008年5月4日,钱旭红校长为五大书院成立揭牌,标志着“书院式”互动已经初步成型,未来的一段时间,将继续探索“书院式”管理的新内涵,并逐步融入到学生工作的管理与教育之中。

四、问题与思考

德育新模式的实践时间不长,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完善的地方,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以更广的视野做出更深的思考,不断去完善德育新模式,使之形成长效机制,指引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笔者做出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德育理论的两大分野:行政化倾向、自治化倾向如何辨别?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遵循前苏联教育模式的我国高等教育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各高校开始探索改革方案,因此,从本土的经验和西方的研究两个视野出发,形成了两种取向。第一类是依据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宣教、通知、上传下达等方式开展各类教育,把大学生当成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下属,让他们作为“权力结构”的“末梢”来达到各种教育目标。大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存在和教育对象,没有任何主体性。第二类是紧紧依赖社会变迁带来的大变动,充分赋予教育对象以自主权,他们认为,既然传统模式已经不符合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没有新的方式可供参考,不如让被教育者实施自我管理,检验他们自我教育的标准就是对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忽略了自我教育过程是如何实施的。这两种方式可以概括为“行政化”倾向和“自治化”倾向,他们有各自的强调点,在实际中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行政化”倾向采用的是“问题—应对”思路,实用色彩浓厚,完成教育目标并且控制整个教育过程,以便不出问题,因而忽视了教育目标与学生主体需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种模式下的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相偏离的问题;而“自治化”倾向虽然充分赋予了学生的自主权,但没有考虑到大学生是否能够独自承担德育的主体职责、以及如何获取教育资源等问题,这种忽视教育过程的做法容易走向歧途。因此,在批判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时候,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模式的某些做法,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

2.德育创新的三种模式:认知型、实践型、混合型如何取舍?

德育理论的两大分野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三种模式,即认知型、实践型和混合型。认知型模式的特点是重视自上而下的正面宣传,重视教育目标的正统,而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方式的死板和教育效果的偏离;实践型模式的特点是以实践代替宣教,让被教育者在实践中体验教育目标并内化为自身修养,达到德育目标;混合型模式的特点是,结合宣教与实践等多种方式,行政化的干预是非常宽松的,以实践中的自治为主。从各高校实施的德育新模式来看,均从传统模式的认知型走向实践型,严格说来,完全实践型模式几乎没有,居委会制、自管会制均倾向于实践型(实践高于认知),社区书院制还具有混合型的特征,既重认知,又重实践。毫无疑问,认知型模式在传统社会基本完成了目标;但在新形势下,认知型模式遇到了重重困难,重实践的新模式显示出活力。实践型也是各高校追求的应然目标,但目前的实然状况还达不到。原因在于:一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延续,结束认知型的高中教育一下子转到实践型德育的大学生还不足以承担自我教育的责任,仍然需要高校教育者进行宣传和正面引导;二是在当代价值观如此多元的社会中,如果缺乏对教育过程的掌握,德育目标可能会严重偏离。因此,当前的德育模式以实践型为方向,同时不放弃认知教育,在实践中加以引导,才可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3.德育实施的四大主体:学校、学院、园区、教师如何互动?

在高校生活园区阶段,德育实施包括四大主体:学校、学院、园区、教师。它们如何互动,是关系到德育新模式能否成功及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这四大主体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配合,共同推进大学德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学校的功能是实现高校的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一方面制定德育的重要目标,指出达到目标所实施的各种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制定各类主体的工作目标,规定学院、园区、教师如何并怎样承担各自的德育工作。这里,学校要摆正并适应自身的角色,固守自身职能,处理好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学院承担着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行政部门很少直接面对教育对象,而是通过文件让各学院直接教育大学生。学院是教育实体,有权对学生的越轨行为进行直接惩罚,因此可以结合正面教育和反面惩罚。在落实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学院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参与实践来代替传统的说教,从各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又要体现学院的引导性,即统筹学院资源负责指导学生所开展的各类实践,并对实践过程监督和引导。

园区既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场所。随着高校的扩展,园区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园区占据了学生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时间,但园区如何承担德育功能仍需要探索。笔者认为,园区作为新的公共空间,与其重新成立管理组织,不如将园区让渡给学生自治组织,将他们的活动空间限制在园区,既能够承担自我教育的功能,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组织的活力反映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发挥学生自我监督的功能。居委会制、自管会制的广泛发展就是基于这个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引进专业社工(教师角色)对园区进行指导。学校社会工作①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的发展将是德育新模式的突出亮点,也将是园区德育发展的新方向。

教师是教育者,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承担着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无论是情感领域的学院归属,还是空间领域的园区归属,教师都是不可缺少的。学院制定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园区学生自治组织的运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应该说德育新模式并没有削弱教师应该承担的功能,而是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灵活教育,从重言传到重身教,并将教育地点覆盖更广的区域。这一转变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需要教师发挥新的更高的主体性。

The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Model in the Living Area of College Student—Example for the System of Residents Committee,Self-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Community Academy

WANG Aixiang,HU B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model of the background,functions and current consequences,the causes of the new model,the main features,and with the system of residents committee,self-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community academy for examples,and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Finally,the author offers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oral educationmodel.

moral education model,residents committee system,self-management committee system,community academy system

王爱祥,男,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胡兵,男,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G641

A

1008-7672(2011)03-0109-08

亚立)

猜你喜欢
书院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朵云书院黄岩店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