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年 宋德孝
(上海政法学院 社会科学系,上海 201701)
政治与法律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研究综述
张森年 宋德孝
(上海政法学院 社会科学系,上海 201701)
科学发展观研究是近年国内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但是,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视角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却给力不足,非常薄弱。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总体性论述;其二,对科学发展观与特定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论述。国外和境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其人。但是,他们因对发展问题的关注而作出的一些研究,比如从生态学角度对发展的研究,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落实 科学发展观 思维方式 变革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科学发展观就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大批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学科领域就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本质、科学发展观的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产生了大批高水平的成果。其中,一些学者从思维方式变革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这些探讨概括来说,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总体性论述。即从变革思维方式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理论特征、变革思维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变革思维方式所遇到的现实难题等几个维度,对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宏观的理论探讨。其二,对科学发展观与特定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论述。即从微观的角度、从一种或几种特定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入手,探讨科学发展观在思维方式变革上的理论特质。
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专著问世,其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一些学术论文中。其研究指向,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些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变革,其理论特征在哲学层面上突出地体现为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钱黎勤指出,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与哲学思维方式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对社会发展具有双向度的影响。社会发展观变革的实质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发展观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建构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与时俱进的最新形态,以社会发展、社会实践为基石的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从其类型上说是建设与创新型的哲学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横向的全面性、协调性与纵向的持续性、长远性的有机结合,整体性、系统性与动态性、开放性并重,以和谐思维为旨归,以以人为本作为思维核心的特征。①钱黎勤:《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陈耀年、覃正爱提出,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辩证思维,即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及人本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思维,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发展问题上实现从形而上学思维向辩证思维的根本转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思维的反思和纠正,是当代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②陈耀年、覃正爱:《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人民论坛》2006年第11期。
与上述观点相似,姜正国、杨小军也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他们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发展问题,这种新思维理念主要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开放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诸多发展思维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③姜正国、杨小军:《基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也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张九海认为,科学发展观阐述了全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哲学的角度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诸多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中的“观”,就是指观念、思维方式的意思。科学发展观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宏观上、从思维方式上指导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看成一种思维方式,坚持以整体思维、和谐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指导社会实践,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得到贯彻落实。④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另有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延吾认为,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不仅同一定时代及其社会实践方式紧密相关,而且同认识主体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发展观的变革与思维方式的演变是认识的历史和逻辑发展有机结合的表现。发展观首先是一种认识和认识活动,认识的结果表现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性范畴,认识的过程则反映了思维活动的逻辑原则。因此,发展观一方面反映了对社会基本问题及运行规律认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着思维活动本身。把发展观作为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晶,就蕴含着一定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不同发展观的形成、演变,不仅依据着反映该时代现代化理论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而且以特有的规范力量影响变革思维活动的进程方式。①王延吾:《发展观的变革与思维方式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一些学者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上还是涉及到人自身观念层面的变革,即涉及到思维方式变革的问题。他们认为,从方法论要求上来看,变革思维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杨小军、李小飞认为,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由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并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决定着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状态。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实现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就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变革说到底还是人自身观念层面的变革,也即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社会发展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真正转变与否,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败。②杨小军、李小飞:《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邵和平认为,思维方式是历史、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某一历史和时代的实践决定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性质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只有与问题的性质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才能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确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科学发展观自身要求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在实践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还是延用原有的思维方式,是很难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③邵和平:《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与实践要求》,《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郭毅夫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必须触及到其思维方式这个核心,这就意味着,要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定型化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是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从本质上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改革,说到底还是人自身的改革即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积极推进和消极阻碍两个方面。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而不适应时代潮流的落后思维方式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当前,应变革不适应科学发展观树立的落后思维方式,树立与改革相适应的新观念,更新、优化思维方式。④郭毅夫:《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桂海论丛》2006年第7期。
另有一些学者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遇到的有关思维方式变革的现实困难进行了讨论。苏伟认为,整体性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掌握整体性思想方法,消除片面性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条“最重要的原则”来搞社会主义,因此,从整体上看,党的干部队伍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体现了整体性思想方法的,这是我们党和各级领导班子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非凡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客观上我国发展与改革必须经历一个非均衡推进阶段,主观上由于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整体性思想的研究和宣传,致使一些领导干部的发展观背离了整体性的要求,其思想方法出现了片面性。片面性思想方法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
这种片面性的思想方法不打破,整体性精神不弘扬,科学发展观就难以贯彻落实。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消除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片面性的思想方法,就是要消除片面理解“发展”的思想方法,消除只求局部、不求整体发展的思想方法,消除以物为本、以人为手段的思想方法。①苏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掌握整体性思想方法》,《学习论坛》2009年第3期。
苗东升指出,发展观指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模式、规律等的根本看法,具有明显的复杂性或系统性特征。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对象层面、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和哲学层面上。就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而言,所谓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稳定的发展、有序的发展和开放的发展,都是以系统思维为依据的,是系统观在发展观上的应用。相反,现实存在的种种非科学发展观都是由非系统思维生发出来的,带着非系统思维的鲜明烙印。它们主要表现为习惯于片断思维拒斥整体思维,习惯于线性思维拒斥非线性思维,习惯于静态思维拒斥动态思维,习惯于机械论思维拒斥有机论思维,习惯于确定论思维拒斥非确定论思维。这些非系统思维特征的存在,严重地妨碍着人们把握社会发展固有的复杂性。②苗东升:《从复杂性看科学发展观》,《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第8期。
杨小军、李小飞认为,社会发展实践中偏执、片面、不合理的发展观念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各种误区,成为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深层障碍。就当前而言,影响人们转变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思维主要包括功利型思维、单一型思维、对立型思维和物本思维等。基于此,他提出,思维方式变革不是在旧的理论框架中提出某一新思想,而是改变分析、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和维度,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③杨小军、李小飞:《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郭毅夫认为,以长期的粗放型经济为发展特征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其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现实中表现为功利型思维方式、单一型思维方式和对立型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功利型思维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为关注和思考对象的思维模式。单一型思维是指由于过去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人们形成的那种思维起点、核心和归宿都具有单一性色彩的思维方式。对立型思维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只看到人与自然这对矛盾的一个方面,把人与自然置于对立的地位而看不到二者统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这几种思维方式都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相应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障碍。④郭毅夫:《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桂海论丛》2006年第7期。
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而言,对科学发展观与特定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论述,国内尚没有专门的书籍问世,这些观点主要反映在一批学术文章中。概括地说,这些文章主要从科学发展观与多种思维方式变革、与某种思维方式变革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些学者从哲学方法论的层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多重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王建国认为,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精髓管用,其中蕴涵全面、深刻而丰富的思维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在思维方法上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相结合、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求真思维与务实思维相结合的突出特征。①王建国:《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法及其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邵和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二是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三是把握整体,总揽全局的系统思维;四是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和谐思维;五是结构严谨,相互联系的逻辑思维;六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思维。②邵和平:《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与实践要求》,《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2期。钱黎勤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横向的全面性、协调性与纵向的持续性、长远性的有机结合,整体性、系统性与动态性、开放性并重,以和谐思维为旨归,以以人为本作为思维核心的特征。③钱黎勤:《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张九海认为,科学发展观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宏观上、从思维方式上指导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看成一种思维方式,坚持以整体思维、和谐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指导社会实践,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得到贯彻落实。④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韩同友认为,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认识,充分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和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维变革,彰显出创新性、务实性、系统性、人本性以及和谐性等思维特征。⑤韩同友:《论科学发展观的五大思维特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另有一些学者从新旧思维转换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钱黎勤认为,变革和转换哲学思维方式就是要建构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到联系思维的转换,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换、单一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换、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换以及从对立斗争思维向和谐共处思维的转换。⑥钱黎勤:《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陈耀年、覃正爱提出,将科学发展观看作一个思维层面的问题,就意味着要在思维层面上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⑦陈耀年、覃正爱:《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人民论坛》2006年第11期。徐令彦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现了由感性直观思维到科学理性思维、由关注人的外在条件到以人自身为中心的思维、由线性的单向度思维到多向度的系统整体思维的革新,同时也确立对立统一与和谐思维的原则。⑧徐令彦:《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思维方式的革新》,《前沿》2009年第3期。邱晓霞认为,当代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这一转变折射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从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从注重事实到注重价值,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其中,新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发生转轨的深层原因。⑨邱晓霞:《从发展观的演变看思维方式的变革》,《文教资料》2009年第16期。姜正国、杨小军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发展问题。这种新思维理念主要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开放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从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①姜正国、杨小军:《基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郭毅夫提出,变革不适应科学发展观树立的落后思维方式,就要实现由功利型思维方式向互利型思维方式转变、由单一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从对立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变。②郭毅夫:《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桂海论丛》2006年第7期。
还有一些学者对科学发展观本身的多种思维特征进行了探讨。奚洁人指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学习掌握其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具有八个方面的重要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即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继往开来的历史观点、发展为要的战略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方针、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统筹兼顾的辩证方法、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些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③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方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冯刚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除了包含了三个基本维度,即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之外,还应该包含一个价值维度。这不仅因为世界观总要派生出相应的价值观,而且还因为马克思的学说是工人阶级的学说,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在总体上蕴涵着特定的价值倾向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科学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哲学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④冯刚:《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维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科学发展观与某种特定思维方式变革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说,学者们主要从辩证思维、价值思维、人本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非线性思维、复杂性思维、传统文化思维、领导战略思维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1.辩证思维。邓伟志指出,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事物辩证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实践呼唤发展观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是理论呼唤发展观要进入新境界,于是,在理论与实践向前运动的交叉点上,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其次,对于科学发展观,要辩证地看待。其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是肯定,发展是否定。其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持续是由人本派生出来的。这四个原则既是有区别的,也是环环相扣、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其三,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念,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发展过程中均衡与速度的关系、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⑤邓伟志:《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发展观》,《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价值思维。任暟指出,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思维活动。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其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社会本位,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共赢,坚持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全面的彻底的关系思维。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追求发展的内在和谐。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高度地统一起来,使发展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①任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理论导报》2008年第6期。高信奇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内含着四维价值向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实现了对以往发展观念的批判与发展,具有理论价值;作为反映存在的社会意识,它对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实践价值;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对时代实践的反映并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具有时代价值;而作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它把人的发展和满足视为最终归属和最高目的,具有终极价值。②高信奇:《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趣》,《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刘新刚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两个维度: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全球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都表明,发展的价值维度正在凸显,人们逐步开始重视发展对人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③刘新刚:《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3.人本思维。韩庆祥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在人本思维的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由“谈人色变”到“人本思维”的转向,由“以物为本的发展方式”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跃迁,由“民”到“人”的提升,由无视“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到肯定“普遍的人”、“共同人性”,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生共进”思维的转换,由“统一性思维”到“多样差异与多样协调思维”的发展。④韩庆祥:《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生态思维。任暟指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其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天人互惠共生的意识,把人与自然的协同作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互利型的价值取向。其二,科学发展观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凸显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三,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持久的支撑能力,建构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特征的节约型社会。⑤任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光明日报》2006年6月17日。
华启和认为,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我们应当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他认为,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而生态正义则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⑥华启和:《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黄富峰指出,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态思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思维是以辩证思维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模式,它具有整体统一性、多样丰富性、开放循环性以及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等特征。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追求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主张以人为本,这些无不体现着生态思维的种种特征。①黄富峰:《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思维》,《光明日报》2004年6月17日。
5.和谐思维。彭建军、唐素芝提出,和谐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而尽量避免冲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涵和谐意蕴,是一种和谐发展观。与此同时,和谐思维是我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把握统筹协调、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彭建军、唐素芝:《和谐思维是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钥匙》,《湖湘论坛》2006年第5期。
张国玲认为,实现绿色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绿色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思维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③张国玲:《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呼唤绿色思维》,《生态经济》2008年第10期。
王超航提出,和谐性是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特征,和谐是科学发展的目标、理念、方法和永恒宗旨。从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由以物为本上升到实现人的物质、精神等各种需求与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发展的和谐。在发展理念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性,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升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的和谐。在发展态势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性,使经济社会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达到彼此协调发展的和谐。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性,由忽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上升到力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④王超航:《论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性》,《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6.战略思维。宋一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采用综合性、历史性、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从战略思维出发,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长远性的规划和设计,显示了战略思维的威力。⑤宋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蕴》,《珠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毕京京指出,所谓战略思想,是事关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指导,是战略思维的结晶。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战略洞察,对应对风险挑战、抓住机遇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运筹,凸显着宏阔高远的战略智慧,体现着哲理深邃的战略导向,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价值,是战略思维的光辉典范。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⑥毕京京:《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意蕴》,《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
汪业周、王国莲提出,战略思维契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特质和发展要求,是规划当代中国发展的主导思维范式和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战略思维规约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则表征战略思维。一方面,战略思维的价值性原则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目的,主体性原则贯彻着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和根本;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则分别是战略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联系性特征、长远性特征的体现。①汪业周:《战略思维: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7.创新思维。高布权认为,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空间、时间、系统、价值“四大取向”,实现了“三维创新”。其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维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发展文化的扬弃与创新。例如,实现了“以人为本”对“民为邦本”的扬弃与创新,“全面、协调发展”对“中和”的扬弃与创新,“可持续发展”对“天人合一”的扬弃与创新。其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维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合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其三,从世界发展理论的传承维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世界发展观的吸纳与创新。例如,实现了对“单纯经济发展观”的吸纳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的吸纳与创新,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吸纳与创新。②高布权:《论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维度》,《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8.非线性、复杂性思维。傅菊辉、杨小军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模式和理论上,我们长期受两种发展模式的影响,即苏联发展模式和西方现代化理论。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经济增长发展观,注重的是物的发展,遵从的是一种线性思维方法。同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发展问题。传统发展观遵从的是简单、线性原则,在实践中看重的是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简单的、线性的或“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思维模式,遵从的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本质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基础。除此之外,科学发展观还为我们提供在新世纪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来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观点,如注重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的开放性以及注重人在发展中的根本地位等。③傅菊辉、杨小军:《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传统文化思维。张九海、韩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性思维、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谐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可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资源。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感性思维,可以用这种感性来“中和”和“稀释”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主义,实现社会科学发展;其二,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内因主体思维,它从宇宙整体出发,不是把思维导向对外物的对象性认识,而是导向了人自身,导向了人生意义和价值。其三,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不同于现代整体思维过于重视分析、重视个体思维,它是一种经验综合性的整体思维,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倾向于把宇宙万物看作孕育生化、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它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四,中国传统思维和价值观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都贯穿着中庸思维。其有关社会、生态的和谐观念对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营造和谐有度的“生态环境”和“人态环境”具有启发性。④张九海、韩强:《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解读——一个思维方式的视角》,《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除了上述论文之外,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批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主题的书籍,尽管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没有直接就科学发展观与某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但其中的一些侧重于从某种思维角度入手,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例如,《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生产主义”的批判与超越》①何怀远:《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生产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②蔡昉:《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科学发展观催生和谐社会》③潘立文、黄文炎、吴继寿:《科学发展观催生和谐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④柳建辉、杨信礼:《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研究》⑤曹庭珠:《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⑥唐光斌:《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分别从价值维度、生态维度、和谐维度、战略维度、系统维度、传统文化维度入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思考。这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发展观与特定思维方式变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学发展观由于其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及对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也受到当前国际舆论和各国学者、政要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把思维变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并从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和研究,目前国外尚未见其人。但是,国外和境外学者因对发展问题的关注而作出的一些研究,尽管这些研究没有直接就科学发展观与某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但他们所作的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比如从生态学角度对发展的研究⑦⑧黄瑞琪:《绿色马克思主义》,台北:松慧有限公司2005年版。,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The Research Review about Im 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Change of Thinking W ay
ZHANG Sennian,SONG Dexiao
The research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a hot field i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nking change,the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oo weak to be developed strong.At present,scholars from domestic focused on the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overall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changes of thinking way.The second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changes of specific thinking way.There is not a scholar from abroad who i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topic so far.However,some studies were made because of their concern for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such as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having provided a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our thinking on this issue.
implementation,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the thinkingway,change
本文为张森年主持的上海市哲社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研究》(编号:2008BKS002)成果之一。
张森年(1956-),男,安徽天长市人,哲学博士,教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社会科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宋德孝(1981-),男,河南安阳人,哲学博士,现为上海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1
A
1008-7672(2011)03-0053-10
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