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静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政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赵林静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给我们研究政治话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揭示隐藏在政治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诠释它们如何建构所谓的“真实”,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对政治话语的批判意识的目的。
政治话语;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原则
“语言与政治关系密切,一方面没有语言政治无法实施,另一方面语言的应用产生更广义的 ‘政治’”(田海龙,2002),由此学者们进行研究的其中一方面便是对政治话语的研究。一直以来学者对政治话语的研究很少 (特别是战争话语),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政治修辞学。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或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语言学)的出现使得一些对语言的社会运用感兴趣的学者开始把语言与政治、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随后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研究政治话语的文章多了起来,很多文章都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研究政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认为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会影响语言的结构(Mazid,2007),同时新产生的语言结构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它比较关注权力和控制以及合法性和非法性的问题,因而它对政治话语特别关注。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关注政治话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梳理政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所有的话语都具有政治性,所有关于话语的分析也都有其政治性。总之所有的话语因其所具有的政治性都可称为“政治话语”(Wilson,2001)。但他们同时指出的确存在一些与政治或政治科学有着紧密联系的“政治话语”,这些“政治话语”包涵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冲突,会对普通公民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在定义“政治话语”时不把它与其它类型的话语进行区别,那我们无疑把概念过度概括化了,这样不利于我们揭示隐藏在话语里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相反还有可能妨碍我们揭示不平等关系(尤泽顺、陈建平,2008)。为了避免这种结果,Van Dijk(2000)建议根据社会领域里的政治来定义“政治话语”,他认为 “政治话语”是与政治领域和政客们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话语。他强调“政治话语”必须是政客为了完成某些政治行为或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站在其职业立场所讲的话。政府协商、议会讨论、党派纲领、政客们的演讲等都属于政治领域里的范畴,因此他们都是“政治话语”。很显然,Van Dijk对“政治话语”的定义已经暗示了政客、政治活动和话语三者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同时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话语”对社会生活有可能产生的影响。不管怎样定义“政治话语”,“政治话语”应该限定为政治领域政治活动参与者的话语,其特征主要有三个:第一,“政治话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不存在没有目的政治话语;第二,“政治话语”有明确的参与者;第三,“政治话语”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形式,像政治家的演讲、政党标语口号、政党宣传材料等都是“政治话语”(田海龙,2002)。
批评话语分析论述的基本问题是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与真实的建构之间的问题。它认为真实是通过社会过程(主要是语言)建构的,即“事实”通过语言等不断再现而为人们所熟悉,被认为是未经中介的,以致构成了我们所接受的“真实”。但是语言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影响、构成或歪曲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以及由这些方面衍生出来的心理图式模型都不能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状态和过程。批评话语分析关注描述是如何产生的,以至于它们被看成事实、谁有权力建构所谓的真实、谁的真实又被否定等问题。在现代民主社会,对权力的操纵和对社会的控制主要通过对语言的操纵更间接、更隐晦地影响人们的态度、价值观等并最终使其自然化,从而使对真实的社会建构自然化。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本质主要是揭示政治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诠释它们如何建构所谓的“真实”,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对政治话语的批判意识的目的。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分析政治话语主要有六种方法:社会符号学分析、福柯后结构主义分析、社会认知模型分析、话语历史分析、法国的“政治词汇”话语分析和阐释分析。由于空间原因,本文简要介绍前四种比较重要的方法。社会符号学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它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为基础;福柯后结构主义分析、社会认知模型分析和话语历史分析这三种方法互为补充。Fairclough等人认为话语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话语建构影响社会,社会反过来影响话语结构。Van Dijk赞同这种互构关系,但他进一步指出,话语和社会现实的互构关系不是直接的。Wodak承认话语与社会的互构关系以及话语、认知与社会之间的三角关系,但她强调,公共话语活动并不仅仅是当下的一种话语活动,他们还受到话语的历史语境的影响,具有历史性,因此话语分析应将所有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综合考虑进来(尤泽顺,2008)。
社会符号学分析是目前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方法,“特别注意语篇生成者在 ‘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和‘分类’(classification)等方面做的选择,以及不同句子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产生的不同意义”(辛斌,2005:58)。但是也有人指出话语分析不能只关注语言文字,也要注意非言语符号在话语与社会相互建构中的作用。Jessop提出将批判性符号分析与文化政治经济研究相结合,学者们开始重视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政治话语(尤泽顺、陈建平,2008)。
Norman Fairclough是福柯后结构主义分析的代表人物。“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视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和社会交往互动,因而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辛斌,2005::55)。Fairclough认为“语篇(text)是交际过程或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1)“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2)“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3)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辛斌,2005:55)
Van Dijk是此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话语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不能直接产生联系,必须由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充当媒介。Van Dijk(1997)指出在对政治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将政治话语结构跟社会的政治结构属性和政治认知理论相结合,同时提供了社会认知模型分析政治话语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种方法并在话语研究中尝试使用此方法,例如 Chilton(2004)的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一书就涉及了认知理论;Wodak(2006)也提倡在对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要结合社会认知理论。
此分析方法是由Ruth Wodak等分析战后奥地利国内反犹太倾向过程中提出的,它系统地综合相关社会历史背景,对话语进行不同层面的剖析和阐释,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分析:语境的三维分析和语言分析。三维分析主要针对要研究的社会问题考察话语的互文性;然后选择合适的中观理论,结合相关话语的情景语境对要研究的社会问题进行阐释分析;最后选择宏观理论并结合于话语产生有联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对其进行阐释分析。语言分析主要是话语策略和惯用语分析,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赵林静,2009)。“话语策略”分析主要指对以下五种基本话语策略进行考察分析:(1)指代策略(referentialstrategy),指通过身份归类(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隐喻、借代等这些语言表现手法建构身份以区别其他;(2)宣称策略(strategies of prediction),是指将积极或消极属性归属于某人或某团体,明确或暗示性的断言对行为者持肯定或否定态度;(3)论辩策略(strategies of argumentation),指使用具有很强主观性的惯用语为消极或积极属性特征辩护,为其寻求正当性及合理性;(4)视角策略(strategies of perspectivation)和强化弱化策略(strategies of intensificationand mitigation),主要指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立场,通过对事件或话语做描述、叙事或引用处理以强化或弱化观点立场(赵林静,2009)。
Fairclough和Wodak在Kress区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传统话语分析的重要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十大原则,政治话语的批评分析当然也需要遵从这十大原则,概括起来它们实际上是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批评话语分析对涉及社会问题的政治话语比较关注。语言与社会有着复杂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强调社会对话语的影响,同时还强调话语对社会的反作用力 (廖益清,2000)。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角度,以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赵林静,2009),考察政治话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研究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分析关于某一社会问题的政治话语时会涉及各种话语,针对不同的政治话语运用选择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行阐释(选择那些能够很好阐释考察客体的理论方法),并表明选择的合理正当性(Wodak,2001)。(3)话语产生于语境,没有语境,话语便无法得到具体的解读,因此研究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分析政治话语时要关注政治话语产生的即时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
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自己的一些问题,例如分析零散,没有明确的话语分析的评价标准,如何选择语料等。但批评话语分析给我们研究政治话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得到了广泛应用,相信它会在以后的实例分析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1]廖益清.批评性话语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6-82.
[2]田海龙.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J].外语教学2002,23,1:23-29.
[3]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2-48.
[4]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尤泽顺.“文明冲突论”:一种被重构的历史话语[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8,4:247-254.
[6]尤泽顺,陈建平.政治话语的批判性分析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5:1-6.
[7]赵林静.话语历史分析:视角、方法与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3:87-91.
D035
A
1671-2862(2011)03-0070-02
2011-04-26
赵林静,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话语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