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研究

2011-08-15 00:53虞晓东张绪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虞晓东,张绪忠

(1.浙江工商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研究

虞晓东1,张绪忠2

(1.浙江工商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以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全员社会实践角度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全员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1]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既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改变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长期因素有关,又与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环境改变等短期因素密切联系。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全员社会实践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全员社会实践机制,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缺乏社会实践是关键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却未能“亦步亦趋”、“与时俱增”。尤其是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往届毕业生还在待业中,应届毕业生便已开始投入到寻找工作的潮流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因素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要素不随或者很难随人为要素作用而改变的因素;而短期因素则指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要素随着或者很容易随着人为要素作用而改变的因素。从影响就业的长期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客观因素影响:经济危机的侵袭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萎缩,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企业裁员,因而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骤减;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以往重视学历逐渐转向为重视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新增劳动力就业使得就业市场的劳动力趋向饱和状态,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从影响就业的短期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难还受到以下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偏低,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学生自身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要求,尤其是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缺乏,而这两种能力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必备能力;高校教育的弊端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不重视,导致了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长期因素很难改变,能改变的只是短期因素,概括起来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2]而就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造成的。正是对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偏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适应能力的薄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尤其是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身心素质方面,大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艰苦奋斗、努力工作,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紧张而又繁重的工作要求;同时,通过面对困难和挫折、遭遇失意和失败,并且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摆脱失意、挑战成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首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城镇、边远山区等社会需要的地方,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贫困地区支教、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直面内心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并且在缓和、化解冲突的过程中,深刻认识社会道德,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首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体现理论,从而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其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找出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弥补,为专业能力的发挥强化理论基础;最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形成新的看法或做法,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把理论知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包括在实践中的学习、劳动以及执行能力等。[4]在实践能力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科技发明、劳动服务等,把自己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适应能力方面,社会实践能够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大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首先,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自身素质、个人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并且适应社会工作的强度、难度和特点;最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变,从而使就业后的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是企业最看重也是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运用实践成果检验所学知识,从而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创造出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对问题创造性的解决,为今后满足社会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培养职业精神。首先,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业渴望,不断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得大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学会创业,在实践中磨练坚强的意志,积累创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其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相关职业,从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锻炼自己,最终树立职业平等、竞争就业、自主择业、多种方式就业的科学的就业观。最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努力,逐渐培养自己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以敬业、勤业、创业、立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虽然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社会实践功能的发挥,限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化。许多大学生只把社会实践当作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者是只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而他们随意应付,草草了事,实践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失去了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引导,考核机制有待加强。许多高校也只把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形式化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缺少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缺乏公正的考核与评定,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系统性、缺少目的性。社会投入较少,实践资金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然而许多企业怕花钱、嫌麻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力度不够;而部分高校没有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资金,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缺乏保障;此外,部分高校未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无法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推动落实全员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全员社会实践是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家长、大学生等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无论其中的哪一个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取得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要想推动落实全员社会实践,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重视社会实践,加强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素质、个人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社会实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做好实践前的各项准备,确保社会实践的圆满完成。

深入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大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农村和边远山区,深入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完成各项工作,服务单位,服务当地,奉献社会。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做好总结与反思,积累社会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重视个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时刻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高就业能力作为社会实践的根本目标,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培养职业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二)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体系

提高认识,落实到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体系。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各部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其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完备的基础保障。此外,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体系,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学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将实践成果与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增强实践效果。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停留在“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贫困地区支教、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内容和形式老套,容易流于形式化。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原有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此外,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德育教学。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体系。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考评体系,以全面、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料、成果为依据,以大学生自评、实践小组互评、实践单位意见为参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优秀队伍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的取得以及大学生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规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拒绝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切实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三)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搭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

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同时,通过校内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竞赛、社团活动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潜质,并且通过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资金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孵化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

政府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保障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如设立专项创业资金,帮助大学生孵化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并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指点迷津等等。这些保障措施,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和信心,又能够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使自主创业不再成为一纸空谈。

企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机会。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各企业一定要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或实习中敢于突破创新。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有力发展,企业不应该长期占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是积极鼓励大学生抓住新的机遇,运用自己所学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并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和保障,以保障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自主创业。

(四) 加强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走校企联合的“双元式”社会实践道路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高校教育,而实践能力主要是在企业的实习中获得。因而,高校和企业是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两个因素。高校在企业加强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相互统一,相互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企业两个课堂,学习实践并驾齐驱。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堂,而企业便是大学生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使得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对社会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作用;企业也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通过深入实践,形成新的知识。校企两个课堂要并驾齐驱,学习和实践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以保证大学生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科学的就业观,培育职业精神。

校企联合,携手共建实践和就业基地。高校不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与之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和就业基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高校要秉承教育宗旨,为基地输入大量高素质人才;企业也要履行职责,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或者顶岗就业的机会。高校负责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考评,企业根据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实习及工作情况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最终形成对大学生的年度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和大学生评奖评优挂钩。

建立科学的学习实践机制,保障基地长期有效运行。高校和企业相互协商,共同制定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科学安排学习、实践的时间。实践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没有正确的认识作为指导,大学生的实践将会失去目标、方向和动力。因此,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特点,高校在大学生实践之前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对事物、对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企业在大学生拥有一定的认识后必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所领悟、有所进步,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只有推动落实全员社会实践,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家长、学生等所有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单位与个人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切实保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郭开宇,马俊红.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实践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8-130.

[2]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3]潘素芳,沈楠.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5):752-753.

[4]徐超,罗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55-56.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actice and Employ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YU Xiao-dong1,ZHANG Xu-zhong2
(1.Students'affairsdivision,Zhejiang 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2.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mad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re and more severe.Based on long-termfactorsandshort-term factors thatinfluence thegraduates'employmentsituation,thispaper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nd makes further exploration.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actice and graduates'employment competence,this paper strives to improve graduates'employment ability through overall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overall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actice;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employment ability

G649.21 文献识别码:A

1674-7356(2010)04-0047-05

2010-01-15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9JDSZ2013)的部分研究成果

虞晓东(1972-),男,汉族,浙江人,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绪忠(1978-),男,山东人,浙江工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