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霞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石家庄铁道大学 科技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传统立场与现代言说:扩大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实践反思
赵 霞1,2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石家庄铁道大学 科技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已经认识到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文化霸权对文化价值观的消解和多元文化的冲突。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认为,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既要确保传统民族文化在现时代的理性成长,又要努力全面展现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文化影响力;文化全球;民族文化;国家形象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施加的实际影响的大小,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09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但研究人员同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虽然排世界第7位,亚洲第1位,但文化影响力指数数值还只相当于占据世界文化影响力第一位的美国的一半。”[1]事实上,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解开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与认可仍然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也使“北京共识”或者说“中国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开始取代“华盛顿共识”。那么,在文化全球化下,中国又该怎样发展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从容自信、自尊自重、平等友善的民族形象,对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形象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认同。我们认为,发展文化影响力首先必须立足传统,调整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在机制,使政治、道德观念回归到适当位置,使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与外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广泛认同,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品质得到不断提高、生存意义得到不断升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民族文化中的许多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我们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诸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统绪观念;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思想;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包容气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
传统之于现代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余英时在《以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意义》中指出,“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经得起现代化以至‘现代以后’的挑战而不至于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各大文化当然都经过了多次变迁,但其价值系统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满着活力。”这一分析道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正逐步走向现代化。伴随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文化领域内的问题逐渐显现,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起伏后,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精神家园,这一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现实,也会影响到中国文化影响力作用的发挥。目前,对文化的迫切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关注我们的文化精神,修复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成为发展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重新梳理民族文化走向现时代的路径,会发现中国民族文化中还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尽管中国民族文化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但这套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与方法论体系与工业时代的价值需求与方法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别,以传统文化的价值视角和方法论视角来分析和思考当前的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3]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的冲突使得中华文化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和多元文化进行交往时,在保持民族个性方面缺乏自主性,走向迷失。例如:传统的中庸思想会造成中国人在强手如林的多极化世界竞争中的保守和内向,对权力的敬畏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的接轨,影响中国文化影响力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确保国家的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观对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力,就必须深刻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通过保持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创新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4]这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摧毁了传统的各种地域的、本土的界限,导致各民族国家文化不受自然地理因素限制而自由地进行交流,使本土文化脱离了文化的特定的社会语境,转而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不可否认,全球化的过程充满了不合理、矛盾与双向的不对等,强势文化的独霸性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加速了社会规范的分化,从而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在此处我们试图强调,文化的命运是一个民族的命运,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一旦文化认同发生断裂,势必影响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强大,更妄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霸权下的不平等对话消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日报》刊发特稿《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开始了价值观变革的新时期。价值观是一国文化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是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那么社会中具有不同价值需要、运用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各利益集团就必然沿着不同价值观念的边界,进一步发生深刻的乃至不可弥合的分裂,并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失去文化价值的支撑必然产生“合法性危机”,将导致国家意志、价值观念、国民心理的崩溃。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曾经指出,“许多西方人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认为,如果没有西方价值观体系,就没有任何社会可以真正地现代化”。[5]在这种心理意识(和潜意识)的支持下,西方学者提出“西方中心论”,维护西方社会的中心话语和主流文化地位。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享廷顿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在他看来,“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的文明,在决定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将会成为最根本性的力量”,以至“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6]2005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文化的力量虽然‘没有导弹驱逐舰那样气势汹汹’,却能够‘改变人思想感情的归属’”。“在全球信息化时代,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等软实力的来源是成就大国的部分因素。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要看谁能服人。”[7]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势的文化宣传地位和话语霸权,积极利用报纸、影视作品、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宣传其文化价值标准和榜样,意图占领其他国家的主流文化阵地,推翻其价值体系。毋庸置疑,由于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当前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受到激烈的震荡和冲击。
文化价值观的背后是集体身份的深刻认同,对一种文化的接受,实际就是对其价值观的认同。近年来,西方社会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入中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是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以自由、人权、多党制价值观为核心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其思想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大的相似性,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招牌”的“粉红色”潮流,因而也更具有欺骗性。[8]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展开对其的批判。
(二)文化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冲突影响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尽管西方中心主义者一直试图扩大世界文化“欧美化”的版图,尽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一元化和同质化的危险,并且关于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在日益增强。但是,在不断强化的各种特殊主义的身份面前,全球文化系统就不可能是单一化、同质化,而是多样性文化的共存与共生。罗伯森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全球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性特征会日益明显,但是多样性仍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存在,并构成统一性的基础。[9]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下,各种文化的自我意识并不总是清晰和强烈的,而全球化使不同文化之间拥有更多的体认、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各种文明、各民族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个人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从而加强了自我身份意识。因此,多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我们坚持多元文化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在认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本民族文化应享有的尊重,并树立平等地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从中吸取精华部分,以便获得参与未来多元文化社会所必须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杜维明教授认为:“这一种复杂的互动的现象,就是global和local之间的关系,英文世界里用一个特别的名词来形容它,叫做glocal,就是说既是global(全球的),又是local(地方的),因此同时是全球又是地方的现象”。[10]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在凝集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等方面的作用力大小对综合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因为国家力量的形成及其实施首先需要作为个体的国民服从国家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达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只有这样,国家才有能力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
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人们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一方面,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走进文化激进主义的漩涡。文化激进主义大抵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又对西方现代文明持怀疑保留态度,希望以文化重建的方式建立新的文化理想秩序。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尽管来自于文化共同体面临的现实危机,但其危害甚深。因为全盘弃绝传统,不仅意味着连根拔除人所特有的人文理念,而且还意味着否定人类生存的历史性,否定历史经验的参照意义,将摧毁文化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面对我国民族文化式微的现实,人们意识到并开始主张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的“固有文化”,结果导致“文化保守主义”,或称“文化割据主义”。他们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采取文化上的隔绝和孤立政策;他们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其可能存在的缺失;只强调本文化的“统一”而畏惧新的发展,以至进而压制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导致一种文化割据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结果是本身文化发展的停滞。[11]
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强大不能单纯依赖于传统文化,这会给别人“吃老本”的嫌疑,也难以给国际社会还原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声誉资本”,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认知者对于该国家认知的反映,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完全展现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中国也正在重新“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世界上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同时,也正以新的国家形象为世人所瞩目。这样的基本历史背景更使世界各国对于当代中国投以了或热切、或审视、或疑惑、或挑剔的目光。当前,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和平崛起存在一些疑虑、误解和偏见,其中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为典型代表。“中国崩溃论”是对中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曲意放大,“中国威胁论”则是对中国成就的非善意夸张。“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12]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称霸,既有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这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国际社会应改变过去以有色眼镜眼睛看待中国的误区,做到以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加强对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外来者认知该国国家形象的体验对象”。[13]建筑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的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因此,一个有力的国家形象必须是一个充满鲜明特征的文化形象。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强调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将中国目前的文化形象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享有美誉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首先,必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提炼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群己关系、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仁智关系等问题上的传统智慧,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和经验。其次,注重某些文化策略,积极塑造一个亲和的国家文化形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已成为世界的某种共识,但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仍未在世界上确立。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与美英法等世界强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应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以政府角度展开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民间团体间的文化交往,在和谐融洽的民间交往中,扩大文化中国的影响,提升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树立亲和的国家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利马窦在《中国札记》中指出,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14]再次,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
文化影响力的作用更为长久和有效。看待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必须保持一个理性客观的眼光,既不能消极悲观,过于低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认为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冲击下日渐式微甚至走向边缘,从而陷入文化不自信的自卑心态,放弃自我、卑屈迎合地“仰视”世界;也不能盲目乐观夸大事实,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文化强国,从而沾沾自喜、狂放自大地“俯视”世界,停止文化前进的脚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看到当代中国文化仍然面临来自文化安全的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切实提升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相信,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文化力量也必定会更加自如和从容地面对世界。
[1]“第七”文化影响力的潜力[J].瞭望新闻周刊,2009(4):52-53.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公报 [N].光明日报,2007-10-25(3).
[3]黄向阳.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的两个认同问题研究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53-5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丁刚.超越美国疆界的“合众为一”[N],人民日报,2005-01-28.[6]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7-68.
[7]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的崛起 [N].亚洲华尔街日报,2005-12-29.
[8]颜旭.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N].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16-20.
[9]李佩环.文化混合化: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新趋向[N].现代哲学,2008(3):50-54.
[10]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 [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99.
[11]乐黛云.文化冲突与文化自觉[EB/OL].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2929.
[12]姜加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C]//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论丛,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13][14]杨剑龙.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 [N].解放日报,2008-7-29(3).
Traditional Position and Modern Speech:A Practical Reflection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ZHAO Xia1,2
(1.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2.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 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China)
Cultural influenc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a country to win understanding,trust and respect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Nowadays,China has realized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nfluence and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However,the challenge is still there:the d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values by cultural hegemony and the disorder of ethnic identity resulting from multicultural conflict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image of China should be thoroughly displayed in addition to the rational growth of traditional ethic culture.
China cultural influence,cultural globalization,ethic culture,national image
G122 献标识码:A
1674-7356(2011)01-0033-06
2011-01-07
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03012
赵 霞(1975-),女,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生,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