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橹
(中国地质大学 高等教育系,北京 100083)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探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陈 橹
(中国地质大学 高等教育系,北京 100083)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体系。当今社会,民办高校蓬勃发展,民办高校教师是其发展的重要元素。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原理来探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获得了空前发展,它的腾飞为很多不能考上公立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同样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稳定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其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来探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它蕴涵着深邃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旧矛盾,又产生新矛盾,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解决,推动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新的实践中为了解决新的问题而形成与确定的。在民办高校中,要发展建设好师资队伍,首先应该通过实践,对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解与调查,以便充分发挥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方法论。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座谈的方法,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处于以下普遍状态: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师队伍的各种层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了改善,但仍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指具有初、中、高各级职称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的主要尺度之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正在朝高职称趋势发展,但是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比例偏低,且高龄化现象十分突出,与公办学校高级职称年轻化形成鲜明对比。2、学历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同学历、学位的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称为学历结构。学历是教师基础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数越多越好。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仍然偏低,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低于50%,其中博士学位的极少,某些专业甚至没有博士学位教师。3、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教师的年龄构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支队伍从事教学、科研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据国外研究,高校教师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30岁以下的比例小于20%,30—50岁的比例在60%左右,50岁以上的比例在20%左右。而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的比例偏低,拔尖人才老龄化严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偏高,且多数为刚毕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教师,而作为中坚力量的35—45岁的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而且这些作为中坚力量的部分教师,有向公办高校流入的现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调查中显示,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存在较为突出的两点,其一,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多为年龄偏高的教师,这些教师科研理论知识较丰厚,但是上课本本主义、照本宣科色彩浓厚、缺乏教学艺术,没有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上课单调泛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教学”中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其二,许多上课课堂效果好的教师多为年轻老师,年轻教师充满活力,能够充满激情的带动学生情绪,课堂教学手段丰富,使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然而,因为教学阅历不够,对于教学的理论授课比较单薄,课堂是丰富了,但是理论及经验的缺乏显得整个教学的底气不足。
科研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研是一个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学校创新能力的体现,科研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学校的品牌。在接受访谈的教师当中,50%的教师表示学校缺乏经费支持,大约40%的教师表示政府对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实行区别对待。在被问及民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能获得什么时,80%的教师认为是丰厚的科研资助和奖励。因此激励不足、缺乏科研经费与资助问题排在首位。其次是缺乏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在民办高校中,本身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就少,而这些具备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存在着高年龄的实际状况,大多数在校担任的是行政职务,缺少了必要的科研时间;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为一周12节课时,但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又不得不加重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且很多教师的课头多,一周除了上课之外,还要花很多时间在不同的课程上备课,这也让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再次,缺乏科研的管理与平台,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方面。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所遭遇的制度障碍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是民办高校自身。除了以上的情况之外,还有学术研究方法落后、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人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来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个案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人际交往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以及管理效率都起着重要作用。调查中显示,民办高校的教师感觉没有归属感、凝聚力不强。普遍教师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仅仅是一份可以获得收入的工作项目,很多教师为所在的民办高校付出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青春,到最后说离开就离开,学校也表现出要教师离开就得离开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与他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这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唯物史观肯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的终极推动作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基础。在当今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民办高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民办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各物种的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身的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说,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实际上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外化。民办高校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职称。近几年,很多民办高校招聘教师的最低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对于那些当年本科学历进校的教师来说,应该自行学习,继续修读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同时提高自身的职称,在硬性指标上提高自己。其次,在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堂教学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入手,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探讨理论知识的同时,讲究教学方法与艺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专业基础+职业相关技能+职业技能”成为培养学生的特色教学。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创新的理论带动实践,将会对自身的提高和对学生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提高仅仅靠教师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所处的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的共同提高。首先,国家应该重视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制度,宏观管理。其次,民办高校自身应该考虑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环境而努力。第一,民办高校应该在国家的宏观制度下,建立关于教师工作制度,工作报酬等相关细则,形成良好的管理系统。关于教师的相关制度应该从人文关怀出发,不能拘泥于死板,让教师有一个松紧适度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同时,良好的工作报酬等相关制度要让教师觉得劳有所值。第二,民办高校应该要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积极地为年轻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科研提供方便与资助。第三,民办高校应考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民办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汇聚到一起,民办高校应该考虑建立教师的归宿感。比如,提高教工宿舍条件,尽量多样化食堂饭菜风味,增设校车车次等。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在良好的高校制度和环境下,培养自身更多的兴趣爱好,不断学习新的事物,追赶时代的大潮流方向。其次,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加强不同类型的知识底蕴。再次,注重对自己的气质的培养和修养,教师的外在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体系来思考和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柱。当今社会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趋于稳定和成熟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来宏观管理,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及个性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5.
[2]所飞.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10,01.
[3]许青云.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4).
G648.7
A
1006-5342(2011)05-0171-02
2011-02-11